■ 王昌年
84年前的淞滬抗戰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來到浦東防區的最前線——第八集團軍司令部駐地奉賢縣南橋鎮。他們深入連隊、社團、集鎮、鄉村,推動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動工作,動員廣大軍民共同為抗日救亡而戰,在奉賢大地上留下了獻身民族英勇奮斗的足跡,給奉賢人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也為奉賢的紅色歷史文化書寫了璀璨的篇章。
郭沫若是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在北伐時的老朋友。在淞滬抗戰爆發前,張發奎根據北伐時軍隊配備政工隊伍創建成“鐵軍”的經驗,請求當時擔任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會長的郭沫若,為他物色一批文化工作者到他部隊里去做政治鼓動工作。郭沫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周恩來副主席的意見,同上海的中共組織負責人劉曉、潘漢年、錢亦石、夏衍等商議后,與夏衍、田漢先后在1937年8月24日、10月初和10月28日三次專程到奉賢,幫助張發奎部隊組建戰地服務隊和指導服務隊工作。動員了一批著名的進步文化界人士和愛國青年,于同年9月25日在上海集中,成立了戰地服務隊,在嘉興短暫訓練后,開赴淞滬抗戰的前線奉賢。戰地服務隊隊長是1924年由董必武和陳潭秋介紹入黨的老黨員、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負責人錢亦石擔任,軍銜為少將,成員中有學識淵博的理論家、教育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有經過嚴峻考驗的黨的組織工作者,有優秀的青年作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為左洪濤、劉田夫、杜國庠、張健甫、石凌鶴、何家槐、林默涵、孫慎、楊應彬、麥新、吉聯抗、王亞平、柳倩、肖昆等共34人。隊中當時有中共黨員10人,其中大革命時期入黨的3人、土地革命時期入黨的2人。根據周恩來同志指示,建立中共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特別支部,秘密開展黨的工作,由大革命時期入黨的左洪濤任特支書記,先后屬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和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后來組織不斷發展,黨員達22人,是第八集團軍里的一支共產黨隊伍。
在西安事變后,蔣介石雖停止內戰,實現國共合作,但又害怕民眾和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因而在政治上采取只使用軍隊,反對全民動員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采取單純防御的陣地戰方針,不搞全面抗戰、全民抗戰。在張發奎部戰地服務隊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團結爭取張發奎和張部官兵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和發動民眾全面抗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由錢亦石作詞、孫慎譜曲的《戰地服務隊歌》,是隊員們的誓言和行動準則:
脫掉長衫,
同赴戰地,
一面喚起民眾,
一面教育自己,
我們愿在槍林彈雨中,
把身體煉成鐵,
把意志煉成鋼,
把大家煉成分不開的集體。
以熱誠勵士氣,
以鮮血染征衣,
努力,努力!
動員全國同胞,
爭取抗戰到底!
戰地服務隊離開大城市相對舒適安定的工作生活環境,奔向戰場共赴國難,在連天烽火的戰地中生活戰斗。他們住在南橋鎮南街女學弄念祖堂內(解放后先后為縣銀行、財政局、審計局辦公地,后拆建為金葉商廈),睡的是地鋪,過著和士兵一樣的生活。他們穿著戎裝、打著綁腿,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出操練唱,然后分頭下基層開展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
當時的地方抗日救亡組織,大多被那些國民黨黨棍所把持,他們根本不去組織民眾抗日救亡,又不讓別人去做,廣大愛國民眾被排斥在抗日救亡的大門之外。戰地服務隊利用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的身份,推動地方官吏,發揮這些救亡組織作用,發動廣大愛國民眾積極支援前線,投入抗敵救亡。戰地服務隊員各展所能,運用標語、壁報、畫報、傳單、特刊、小冊子、講座、演戲、歌詠等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動員,并組織群眾集會、舉辦各種培訓工作,發動群眾,在短短時間內,做了大量工作。
建立和健全了奉賢民眾抗日組織委員會、戰時青年工作團、江蘇文藝協會奉賢分會,在南橋、三官、蕭塘、莊行、齊賢等鎮,組織民眾戰時工作團,成立婦女協會,舉辦工人、農民、青年、婦女講習班和兒童戰時學校等。南橋青年組織的“前鋒歌詠隊”“救亡劇團”在戰地服務隊幫助指導下,活動開展得很活躍。婦女協會為軍隊勸募棉背心,在很短的時間內超額完成了原定計劃。兒童救國團的孩子們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救亡活動。齊賢小學的一個學生在募捐支援前線中,把一個價值十多元的銀手鐲和其他銀飾獻給政府,還有幾位小朋友自愿捐出自己所有的十幾塊錢積蓄。
團結爭取部隊中上層人物,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連隊救亡委員會,為連隊上政治課,設立圖書室、娛樂室,開展戲劇歌詠活動,豐富連隊文化生活。
戰地服務隊在奉賢的抗日歌詠活動也很突出。他們把開展歌詠活動作為激發群眾愛國熱情,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號角。隊里有孫慎、麥新、吉聯抗三位音樂家,他們不但教會每個隊員唱救亡歌曲,還到前方部隊和后方的學校、機關、團體、農村去教歌,在南橋和一些集鎮舉辦歌詠訓練班,教唱抗戰歌曲。隊員們自己還創作不少膾炙人口的抗日救亡歌曲,如麥新的《大刀進行曲》《農民歌》《游擊隊歌》,孫慎和周鋼鳴合作的《救亡進行曲》等十多首歌曲。在教唱同時,還培養一批骨干,讓他們到群眾中去教唱,群眾性歌詠活動開展得熱氣騰騰。
戰地服務隊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歌劇、話劇、活報劇等形式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除了演出當時流行的抗日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民族公敵》等節目外,還自編了一批新的抗日話劇。宣傳科長石凌鶴,20世紀30年代前期曾在上海和夏衍、田漢等一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是一位能編劇、能導演的戲劇家。在奉賢期間創作和排演了他所編寫的《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再上前線》《夜之歌》《保衛浦東》等戲劇,還有楊應彬創作的《春耕》、朱紀仁的《軍民合作》、時玳的《守住我們的家鄉》等,這些以抗日救國為中心內容的劇目,向軍民演出后,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戰地服務隊將口頭宣傳與文字資料宣傳緊密結合,在當地《奉賢民眾》報上,開辟了“戰地服務”副刊,有文字、有漫畫,很受群眾歡迎。隊員王亞平把戰地服務隊在奉賢動員組織軍民聯合抗戰的情況,寫成“戰地工作記”8篇,連續在上海《救亡日報》上刊載。此外,戰地服務隊還在當地救亡團體和黨政部門舉辦的戰時工作訓練班上講課,并把這些講稿,印成小冊子,印發到基層,向群眾宣講。
運用工人、店員、農民戰時講習班,開展講課、音樂、戲劇和美術活動。如在莊行鎮一次民眾活動,會場在小學禮堂,戰地服務隊會同學校師生在會場四周布置了畫報、標語,各單位代表,壯丁大隊、戰時青年工作隊、婦女協會、農民講習班的成員和小商人等數百人參加。小學生表演《小小義勇軍》《誰說我們年紀小》,青年們高唱《殺敵歌》《打倒東洋》,婦女協會演出了《八一三之夜》,戰地服務隊隊員講了東洋鬼子燒殺奸掠種種暴行,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敵、壯烈犧牲,漢奸的喪心賣國,以及近日敵人軍艦在沿海蠢蠢欲犯的情況。民眾再也不能忍耐了,一齊振臂高呼:“打倒漢奸!”“打倒東洋鬼子!”
服務隊還關心戰區民眾生產生活,盡心幫助民眾解決困難,如奉賢等地因戰事關系,棉花滯銷,棉價狂跌,棉農叫苦連天。服務隊就和政府及工商業者協會商議,盡力打開銷路,加大收購力度,實行抵押和低息貸款幫助棉農緩解困難。
在日本侵略軍濫炸大場、火燒閘北,傾其全力進攻上海時,為誓師保衛浦東,由戰地服務隊負責籌備,第八集團軍與浦東民眾在南橋鎮舉行了連續3天的“浦東軍民抗敵聯歡大會”。10月28日下午,2000多軍民擠滿了會場,會場前后貼滿了標語、墻報。郭沫若、夏衍、田漢、陽翰笙等代表上海救亡總會也趕來參加,郭沫若和張發奎的演說,激起了會場陣陣熱烈掌聲。戰地服務隊、婦女協會、小學生及南橋鎮“前鋒歌詠隊”“救亡劇團”都表演了節目,雖然不遠處大炮在隆隆轟鳴,敵機在屋頂上低空盤旋怪叫,但群眾沒有一個走動的。田漢在當年11月所寫的《抗戰與戲劇》一文中說:“可知救亡演劇對于鼓動士兵民眾,提高抗敵情緒,具有何等偉大的力量。在最近以前,我們曾參加浦東方面第×集團軍戰時服務隊發起的××縣軍民聯歡大會,那次救亡演出,使士兵和民眾在激昂熱烈的抗敵情緒中完全打成一片。”
在演出前,郭沫若等到駐地看望了服務隊,和全體隊員親切交談,審閱他們的抗日宣傳節目。此時,日軍的飛機正在上空盤旋,隆隆之聲幾乎壓過臺上的聲音。而郭沫若等視若等閑,他們的大無畏精神,給全體隊員以無比的激勵。
10月29日晚上,戰地服務隊演出結束后,從報上看到在大場失守后,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掩護大隊撤退,誓死堅守四行倉庫的壯舉,激情地忘掉了連日過度疲勞,決定編演一個話劇,頌揚八百壯士死守四行的事跡。由宣傳科長石凌鶴連夜編寫劇本,他一面構思,一面直接把劇本刻寫在蠟紙上,隨即油印出來,組織角色讀劇本、對臺詞,制作道具、布景。第二天清晨投入排練,當天午后一時,話劇《火海中的孤軍》就在軍民聯歡大會上演出。應大家要求,晚上又加演了一場。雖然大家臺詞還不很熟練,但由于八百壯士事跡感人,演員激情投入,效果十分動人。由隊員柳倩作詞、孫慎作曲,為這個短劇譜寫了一首歌。孫慎在劇中飾演一名青年戰士,以那高亢激越的男高音,悲壯地唱著:“彌天的大火在延燒,炮在吼,敵機在天空繞,我們掩護大隊撤走,八百人愿戰死在今朝!”使人們熱血沸騰。當舞臺上把國旗高懸于四行倉庫之巔時,全場軍民雷鳴般地高呼:“保衛閘北!”“保衛浦東!”“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
50多年后的1991年,筆者等訪問離休后寓居上海的石凌鶴老先生。當時已86歲高齡的他,飽含深情地回憶了當年在奉賢的這段經歷,并為《奉賢革命文化史料》一書題詞:
日軍侵華暴虐頻,同仇敵愾記猶新,
奉賢前線宣傳戰,熱血雄心振國魂。
思往事,度深情,四行倉庫漫煙塵,
高昂殺賊民心奮,火海孤軍天下聞。
隊長錢亦石從上海來到奉賢抗敵前線后,全身心地撲在抗日救亡事業上。從全隊工作計劃,到隊員生活安排,從宣傳文字起草,到深入城鄉調查研究,從與普通士兵、民眾談心到做好第八集團軍上層統戰工作,他都一一操心。為提高部隊指戰員的政治素質,他多次到部隊宣講“中國政治史”,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受帝國主義欺凌的歷史講起,闡明政治與軍事、經濟的關系,使指戰員明白為什么打仗和為誰打仗的道理。這些講話,后來編成《中國政治史講話》,1939年由生活書店出版發行。他處處以身作則、模范帶頭,雖然年近半百,但每天清晨和隊員一起出操、打靶,經常入槍林冒彈雨,輾轉戰地。有時忙了一天,還顧不得吃頓飽飯,午夜以后還伏案工作,原來豐滿的臉龐逐漸消瘦憔悴。當時駐地瘧疾流行,虛弱的體質難以抵擋嚴重流行病感染,他也染上了瘧疾,發病時粒米不進,不發病時仍堅持工作,直到疾病轉為傷寒,才入醫院治療,司令部批準他到上海治病,但他為了工作,仍堅持留在南橋前線。
1937年11月初,日軍從金山咀登陸。在南橋淪陷前一小時,他才由組織秘密送往上海仁濟醫院治療,但終因積勞太深,病情嚴重,加上上海淪陷后,治療條件很差,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病逝,年僅49歲。
1938年2月17日,在武漢的漢口商會大禮堂隆重舉行追悼錢亦石大會,會場陳列了他的44種著作,擺滿了挽聯、挽幛、花圈,遺容兩邊的挽聯為“戰死非病死,英魂化國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送的挽聯上寫著“哲人其萎”四個大字,表達了黨對亦石同志的深切懷念。彭德懷、葉劍英、博古、張發奎、馮玉祥、黃琪翔等送了挽聯,張發奎、陳銘樞、董必武、沈鈞儒、郭沫若、孔庚、鄒韜奮、陶行知、王造時、錢俊瑞、張西曼等各界人士4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董必武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我所認識的錢亦石同志》一文。在建黨85周年時,黨中央發布了中華百名英烈的事跡“永遠的豐碑”,錢亦石為其中一員。
日軍在金山咀登陸后,11月5日,戰地服務隊奉命星夜后撤。隊員們在悲憤交集的心情中告別奉賢,轉移到松江、嘉興、杭州、江山,再到金華,以后又隨部隊轉戰武漢、廣東、廣西、貴州等地,直至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