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堅強
松江有兩個農民在全國非常出名,一個是上世紀50年代的陳永康,一個是現在的李春風。他們都是共產黨員、勞動模范。
國慶70周年大慶,李春風作為全國農民代表乘上了“希望的田野”觀禮彩車,參加國慶群眾游行。
1966年國慶17周年慶典,陳永康代表全國農民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言。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由于上海區域面積小、耕地少,農業生產在全國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上海農民在全國眾多的農民中是極少極少數的人。參加國慶觀禮,這么大的光彩和榮譽給了這兩個上海農民,他們一定是不尋常的農民。
“看戲要看梅蘭芳,種田要學陳永康。”這是上世紀50年代傳流在江南的民謠。陳永康種田究竟有什么絕招呢,在民間享有這樣的盛譽。
陳永康是松江縣華陽橋鄉長岸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在1951年松江群眾選種活動中,他種植的十六畝一分水稻,平均畝產1100多斤,其中長得最好的一畝水稻產量達1433斤。這個水稻品種就是他培育的后來傳遍大江南北晚粳品種“老來青”。
那時江南地區普遍種植單季晚稻,畝產也就在四五百斤。陳永康創下了水稻高產,各方為之震驚,消息傳遍全國。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和蘇南行署、松江專署的領導和農業部門前來總結他的經驗。在總結的過程中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陳永康對自己的經驗不光知道要這樣做,而且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專家提出的問題他幾乎沒有答不上來的,他提出水稻用肥要“看天、看地、看苗”,要“前輕、中重,后補”靈活運用。當時參加總結的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水稻專家吳闿直先生說:“陳永康真不簡單,這哪里是農民的經驗,這是地地道道的科學啊!老陳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的不尋常的農民。”
這的確是一個不尋常的農民,他培育的“老來青”水稻品種,他創建的單季晚稻“三黑三黃”看苗診斷技術,以及一整套綜合性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在實踐中收到了明顯的增產效果。上世紀50年代起,從松江到江蘇全省,從太湖流域到長江中下游各稻區,都搞試驗田、高產示范方,以點帶面層層推廣陳永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對提高大面積水稻生產耕作水平和實現高產穩產起到了很大作用,對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陳永康的高產經驗廣泛宣傳以后,全國各地的勞動模范、先進互助組、合作社和廣大農民群眾紛紛來到陳永康互助組、合作社參觀及學習。蘇聯、朝鮮、羅馬尼亞、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印度、緬甸等國際友人與專家記者也來考察、訪問。當時“老來青”大米被國際友人稱為毛澤東大米,“老來青”種子標本120多箱被運到蘇聯、印度、日本、緬甸等15個國家展覽。1952年國慶,陳永康以水稻豐產模范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第一次光榮地見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1955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宋慶齡,到陳永康的農業合作社視察,還看望了陳永康一家。
為了進一步研究總結陳永康水稻高產經驗,同時也為了更好的發揮他的聰明才智,1958年年底,中共江蘇省委決定調陳永康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工作。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聘請他為特約研究員。一個赤腳農民被請到國家級科學院當特約研究員,在科學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陳永康萬分激動,他在與鄉親們告別的時候說:“舊社會把我當作草,共產黨把我當作寶,我一定要在向科學化進軍的道路上,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成績,決不辜負黨和家鄉人民的對我的期望。”
1959年以后,陳永康在江蘇農科院工作,他與院內栽培、生理、土壤、育種等多學科的專家們合作,也經常走出科學院與農民討論、試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到了70多歲的高齡,他還在田間搞高產攻關,1978年他的2.95畝三熟制試驗田糧食畝產達到3053斤。陳永康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科學獎,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又獲得了獎狀。他也多次參加國內國際的水稻科學技術會議,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水稻栽培技術論文和著作。他種植水稻的經驗、技術上升到理論,寫進了中國水稻栽培教科書。他的綜合性水稻栽培經驗和理論,使我國稻作科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個普通農民,能夠取得這樣卓越的成就,難怪當地人稱他為種田狀元。國家給了陳永康這個種田狀元很多榮譽,兩次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1966年國慶17周年慶典,他代表全國農民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言。他是第一、二、三、四、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他還有副院長、副主席等很多頭銜,但他還是農民的本色,勤勞、簡樸,平時不喝酒、不抽煙,也沒有喝茶的習慣。工作時到了農村就喜歡赤腳,他說這是一雙永久牌皮鞋。退休了,他家門口的一塊小地,他搞得像花園菜園。他總是閑不下來,勤勞是他一生的習慣。
筆者曾有幸在上世紀80年代初去拜訪過陳老先生。那時,他雖然已經80多歲了,但思路十分清晰,也非常健談。他講的一個令人深思的小故事,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剛到農科院,與專家們討論水稻的用肥技術,一個很權威的專家領導說水稻基本苗多,肥料就要用得多,就像人一樣,人多吃的飯也多。而有種植水稻經驗的人都知道,基本秧苗多,肥料要用得少,防治瘋長增加無效稻穗。基本秧苗少,肥料要用得多,讓水稻發棵,增加有效穗數才能有好的收成。這個似乎是理論與實踐相悖的故事,聽起來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細想想充滿著辯證與哲理。
陳永康是新中國農民的榜樣,新中國使陳永康成了種田狀元。而李春風這個新一代的普通農民,他的種田能力一定會使陳永康這個種田老狀元吃驚。當年,陳永康一家五人種16畝水稻,一年四季忙得不亦樂乎。如今,李春風夫妻兩人,種了420畝水稻,養了1600多頭豬,還有時間去旅游。這就是現代的上海農民。
李春風是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的一個農二代,他父親是松江第一代家庭農場主。1979年出生的他,在2012年從城市的工廠回來接替他父親經營117畝水稻,成為第二代家庭農場主。
李春風與當地所有農村青年一樣,學校畢業就進了城市的工廠,父輩們從事的又苦又累的農業年輕人是無人問津的。李春風的父親是一個拖拉機手,從生產隊第一臺拖拉機駕駛到現在最先進的拖拉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2007年他成了松江第一代家庭農場經營者。他自己耕田,也給其他家庭農場主耕田。農忙時忙不過來,他就拉著兒子李春風一起下田,勤勞憨厚的李春風從此在農忙季節成了他父親的幫手。2012年他父親退休了,他充滿信心地接過父親的班經營起家庭農場。因為在農忙時幫他父親在農場干活的幾年里,他體會到種田不再像小時候看到的那樣辛苦,水稻收種全程機械化。再說他父親一年的收入是他打工的兩三倍,還有他父親和村里的干部也希望他接過這個農場,李春風就這樣成為一個農二代的新農民。
充滿熱情但又缺乏經驗和技術的李春風,要經營好一個農場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好在有他父親的幫助,有區農業部門的技術員指導,更是由于他勤奮、謙虛、好學。短短的幾年里,他學會了開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取得了各種農業技術培訓證書,并通過遠程教育取得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本科證書。他的農場從100多畝發展到400多畝,從單純的水稻生產,發展到種稻、養豬,種養結合生態循環。他承包經營的耕地因為有了養豬場發酵的有機肥,化肥用得很少,水稻長得很好,大米的品質也越來越好了。種稻、養豬、開拖拉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李春風三百天左右的時間在農場。有人說他耐得住寂寞,他說搞農業是在自然界里與生命打交道,天有不測風云,生命生生不息,沒有耐心是搞不成農業的。
他的辛勤勞動,他的刻苦學習,大大提高了他農場經營的能力。他的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一年生產50多萬斤稻谷,生豬出欄1600多頭,當然他的收入也非常的體面、豐厚。每年新谷登場,他總要給村里一百多位8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送上一份新大米。每年學校放假,他總會帶著老婆孩子去旅游。他接過了他父輩這個古老的產業,又走出了他父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這個古老的產業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使他成了新一代農民。
李春風種田的成績單通過媒體的宣傳,鼓勵了不少年輕人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在松江種田沒有后繼無人的擔憂,要成為家庭農場主,還要具備一定的資格和各種農業技術培訓證書。2014年全國第一次評選出十佳農民,李春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獲得了全國致富帶頭人、上海市勞動模范的榮譽。他還是上海市人大代表,是一個真正的新一代的大都市郊區的農民代表。在這些榮譽面前,他感慨地說“是黨好的政策把自己培養成為現代化的家庭農場經營者”。
陳永康是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農民,新中國賦予了他生命的燦爛,使他創下水稻高產的輝煌。李春風是個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返鄉的農二代,國家的發展、農業經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使這個勤奮好學的年輕人有了成長和創造的機會,使他走出了他父輩的傳統,成為新一代的現代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