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歷史時期形成了大量的重要遺址、舊址、紀念設施或者場所,以及重要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實物等,共同構成了豐富且具有上海特色的紅色資源。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5月21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通過地方立法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傳承弘揚、明確保護責任、強化保障措施,對于統籌整合全市紅色資源、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彰顯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地位、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城市精神品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雙組長”協同推進立法
去年9月18日,市委常委會研究了上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要求加強法治供給,制定出臺一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地方性法規。之后成立了以市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為組長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并由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化旅游局、市司法局、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常委會法工委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同組成工作專班,開展專項調研和法規起草工作。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蔣卓慶多次召開紅色資源立法工作專題會議,聽取匯報并對立法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在市委紅色資源立法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澤洲和市政府副市長陳通擔任該立法起草組“雙組長”,協同推進立法工作。
今年2月25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對《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草案)》進行了一審。一審后,常委會法工委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初步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聯席會議機制、分類保護、激勵機制、長三角區域協作等重點問題上對條例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
3月23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對《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草案)》進行了二審。會后,常委會法工委召開座談會聽取部分街鎮及消防救援、公安等部門的意見,會同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旅局、市司法局等部門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重要論述,并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對草案修改稿作了進一步研究修改。5月21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條例。
創新設立“傳承弘揚”專章
此次紅色資源立法,上海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在條例名稱中增加“傳承弘揚”的地方立法,強調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
堅持黨委領導,突出政治性和時代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確保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此次紅色資源立法充分體現了市委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高度站位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理念:從立項、啟動到起草全過程,都是根據市委要求,由黨委職能部門統一牽頭組織推進;同時,條例明確紅色資源的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實行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市、區兩級包括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為主要成員單位的聯席會議機制,辦事機構設在黨委宣傳部門。在建黨100周年前夕開展紅色資源立法工作,充分體現了本次立法的政治性和時代性。
體現資源優勢,突出系統性和全面性。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紅色資源點多面廣、豐富多彩,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相比外省市同類立法,上海納入條例適用范圍的紅色資源最為寬泛,既包含了物質資源,也包含了精神資源,在時間跨度上也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直延續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充分體現了本次立法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注重傳承弘揚,突出創新性和引領性。相比外省市同類條例,上海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在條例名稱中增加了“傳承弘揚”的地方立法;在體例上,創新性地將“傳承弘揚”作為第三章,放在了第四章“保護管理”之前;在內容上,“傳承弘揚”一章共有十五條,占條例篇幅的四分之一。條例關于傳承弘揚的方式多樣、主體全面。條例中關于傳承弘揚的具體方式豐富全面,涵蓋了廣播、電視、報刊、網站、電影、文藝作品等方方面面;傳承弘揚的具體對象量多面廣,囊括了學生、黨員、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干部教育培訓機構等各類人群,實現了全覆蓋。條例對于紅色資源既強調了規范、系統、適度的保護管理,更注重發揮紅色資源在鑄魂立根方面的教化育人作用,充分體現了立法的創新性和引領性。
實施分類保護,填補管理空白。為平衡好紅色資源保護與城市更新之間的關系,條例充分利用現行的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烈士紀念設施、城市雕塑保護方面的法律資源,實施分類保護,并對部分未覆蓋到的紅色舊址、紀念設施明確了相應保護要求,填補了管理空白。首先,對紅色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者場所等不可移動的紅色資源分四類實施保護: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烈士紀念設施的,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通過劃定保護范圍、建設控制范圍等方式予以保護,并依法采取相應保護措施;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烈士紀念設施的紅色舊址,位于歷史風貌區內的,可以通過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確定為需要保留的歷史建筑予以保護,位于歷史風貌區外的,參照需要保留的歷史建筑予以保護;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紅色遺址,通過設置紀念標識予以保護;不屬于烈士紀念設施的其他紀念設施或者場所,按照公共文化設施、城市雕塑等有關管理規定,實施保護管理。其次,對可移動的紅色資源分兩類實施保護:屬于紅色資源名錄中的可移動文物、檔案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實施保護管理;不屬于檔案、可移動文物的文獻、手稿、聲像資料和實物等,按照市、區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聯席會議確定的部門提出的保護要求實施保護管理。
立足區域協作,構建長三角“紅色一體化”。長三角區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舞臺,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推進區域聯動對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條例設置“長三角區域協作”專章,明確了相關內容。在紅色資源理論研究方面,條例明確本市推動長三角區域宣傳、統戰、檔案等部門和黨史研究、社科研究、黨校、高校等機構以及紅色資源相關管理單位開展各個歷史時期紅色資源的理論研究,打造學術交流平臺,共享理論陣地資源,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聯合進行史料征集整理和專項課題研究,共同形成理論成果,提升長三角區域在全國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在館際交流方面,條例明確本市推動長三角區域各類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其他紅色資源收藏單位組建合作聯盟,開展巡展聯展,加強館際資源協作開發。在文藝作品創作方面,條例明確本市推動長三角區域宣傳、文化旅游、電影、教育等部門和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相關單位在紅色主題文藝作品的選題、培育、研發、傳播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在文學、影視、舞臺、美術、音樂、群眾文藝和網絡文藝等領域推出精品力作。在紅色旅游推廣協作方面,條例明確本市以長三角旅游推廣聯盟等平臺為依托,推動長三角區域紅色旅游合作,豐富旅游產品和線路,打造以點帶線、以線聯面、點面結合的長三角區域紅色旅游圈。在紅色資源共享方面,條例明確鼓勵單位和機構利用長三角區域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進行現場教學、紅色尋訪、社會實踐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