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太平湖畔紅旗飄揚、興業路上人流如織、錚錚誓言穿越時空……6月3日,歷時近兩年籌建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開館,一大會址與新建展館隔街相望、交相輝映,迅速成為了紅色主題教育的“熱門打卡地”。
而以此為起點,一條總長7.1公里的“紅色經典步道”也已建成亮相,它以13條步行道串起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韜奮紀念館、周公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周邊14處紅色資源,從“零散展示”到“整體展覽”,讓市民游客系統體驗厚重的紅色文化。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如何更好地傳承弘揚、保護利用上海獨一無二的紅色資源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5月22日,在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第二天,五位人大代表齊聚一大紀念館,圍繞“保護利用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精神血脈”發表演講,深入探討上海紅色經典的“煥新重塑”與“融合發展”。
過去時
“修舊如舊、恢復原貌”
黃浦是黨的誕生地所在區,現有各類紅色革命舊址遺址及設施140余處,數量居全市第一。獨一無二的紅色資源和悠久綿長的革命文化構筑了黃浦豐厚的紅色底蘊。然而,保護修繕這些紅色資源并非易事。
黨早期在上海的活動多分布在當時的租界區域,其中不少是在石庫門民居之中。“因此,很多紅色遺址遺跡都與民居、單位混合在一起,普遍面積狹小、設施陳舊,有些需要先行通過征收置換,才能開展保護修繕,實施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談到近年來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舊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的修繕布展和對外開放,全國人大代表、黃浦區委書記杲云用“煥新重塑”來形容。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舊址修繕保護涉及居民4戶,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修繕保護涉及居民10戶、非居住用房2戶。黃浦區拿出最合適的安置房源,歷時4個月完成了這兩處舊址的置換工作,比一般的置換項目都要快。對外開放后,兩處舊址參觀人數超過2.3萬人次,成為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門之選。5月11日,市委中心組集體瞻仰了這兩處舊址。
“我們把紅色遺址保護修繕作為重要政治責任,不畏困難、不惜代價,用心用情用力推進這項民心工程、政治工程。”杲云說,保護修繕堅持以黨史為依據,邊設計邊論證、邊發掘邊修繕,盡最大努力還原建筑歷史年代的特點,使紅色遺址遺跡“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煥發當年風采。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舊址的保護修繕中,在清水平縫外墻的確定過程中,黃浦區根據年代特點和殘存的墻體推斷,做了八種工藝的樣本,通過黨史、建筑專家分析比對,邀請弄內老居民以及曾到過此處的訪客回憶,才最終確定了施工方案。
目前,黃浦區正在推進中共上海區委早期黨校舊址、“又新”印刷所舊址的修繕保護及展陳布展。
在杲云看來,“上海出臺紅色資源條例,明確聯席會議機制、保護名錄制度、違法信用懲戒等全國首創或領先的機制和舉措,有助于解決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實踐中的瓶頸難題,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進行時
“把有深度的故事講得有溫度,
把有精神的故事講得更精彩”
從1000平方米到3700平方米,從117件到612件,從278個展項到1168個展項……百年前,中共一大會址那個18平方米的房間醞釀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百年后,中共一大紀念館融合聲、光、電等全新手段,再次生動講述那段建黨故事。
“全新開放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不僅常設展作了全面更新升級,整體功能也有跨越式提升。更大的空間、更優美的整體環境,都將為探尋初心之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徐匯區人大代表、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說。
紀念館由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建展館等部分組成。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基本陳列展廳,共有612件文物展品,較原先基本陳列展出的文物數量大幅擴容。在展陳設計上,一大紀念館綜合采用了文物實物、圖片圖表、動態視頻、油畫雕塑、實景還原等多種展示手段,其中,融合聲、光、電效果的多媒體聲像展示就達20多項。
上海是一座對年輕人有天然吸引力的城市,如何聚焦青年人來開展紅色教育?在市人大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王為松看來,應當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傳統經典表達得更有創意。“我們出版的《光榮之城》由80后寫、90后編,寫給誰看?寫給00后甚至10后看。我們還專門為10后打造了一本縮小版《光榮之城》。”王為松說,出版社曾策劃《馬克思的20個瞬間》,除了紙質出版這種傳統方式外,還與喜馬拉雅等平臺聯手推出音頻內容,聽眾過億。
目前,出版社正與科大訊飛、上海交大等科技企業、大學院校合作,探索運用AI技術開發文創產品,“希望將來大家帶上一個頭套,坐在家里就能‘游一大紀念館,‘一大永遠在你身邊”。王為松的美好設想讓現場代表振奮不已,“要把有深度的故事講得有溫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講得更精彩,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紅色遺址、舊址里的故事與精神活起來”。
6月18日上午,由市委宣傳部聯合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和市有關單位,在“學習強國” “隨申辦”系統上建設的上海紅色文化資源信息應用平臺“紅途”正式上線,全景呈現本市紅色文化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一網統管”、紅色文化應用“一網通辦”、紅色文化載體“一站服務”、紅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
將來時
“鑄魂育人”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72年前,在黨組織領導下,復旦199名地下黨員帶領全校4000師生迎接上海解放,將學校完整保存下來,交給了人民。為慶祝復旦的新生,學校決定將校慶日定為上海解放當天。回望歷史,116年的復旦校史與百年黨史緊密相連。
“紅色資源條例用專章和四分之一的篇幅,系統闡述了傳承弘揚問題,注重發揮紅色資源的鑄魂育人作用,這對于教育戰線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有很多的指導和啟迪。”市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深感責任重大。
近年來,復旦大學堅持把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老校長陳望道故居打造了《共產黨宣言》展示陳列館,三年來,已接待超過3000批次、6.5萬多人次,不僅成為黨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紅色地標。為管好用好這個陣地,復旦大學創新成立由黨員師生組成的“星火”志愿服務隊,把理論宣講、志愿服務和紅色文化傳播結合起來,不僅很好履行了講解服務職能,而且在校內外“四史”宣講、理論網絡課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方面大顯身手,獲得中宣部“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等榮譽。
高校弘揚紅色文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從去年起全面實施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今年又實施了‘黨旗領航鑄魂育人開局項目,不斷激勵凝聚全體師生愛國奮斗的強大力量,將紅色基因轉化為新階段奮發有為的不竭動力。”焦揚說。
“上海的紅色資源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資源。”市人大代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潘敏介紹,本市已將紅色文化教育和黨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打造100多門高校“中國系列”金課,形成3000多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已實現本市高校全覆蓋,高中、初中、小學階段在探索開設新思想導讀、導學、主題活動等課程,同時將紅色景點納入了本市大中小學研學參觀名錄。
只有讓紅色基因融入血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建設運營好紅色教育基地,推進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播,融入支持上海紅色文化的發展,才能讓上海的紅色文化品牌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