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然
摘 要:自然角是幼兒參與觀察、種植和飼養活動的地方,其創設與利用對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在幼兒園自然角環境創設中,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素材,結合班級情況劃分區域,結合園本課程投放多樣化材料,與幼兒一同進行管理,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以充分發揮自然角作用,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主題活動;自然角;環境創設;成長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102-02
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為了響應虞永平教授的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要求,基于園本課程的理念,筆者所在幼兒園本學期進行了“蔬菜王國”這一主題活動的實踐與探索。在該主題開始前一個學期,中班年級組的教師們就已經多次商討、審核本主題中的活動課程、區域環境的布置以及相關材料的投放。
鑒于中班下學期園本課程“蔬菜王國”這一主題活動的實施,本次自然角環境創設,我們結合該主題擬定了自然角創設計劃:一是結合中班蔬菜主題課程,打造從種子發芽到蔬菜成熟的主題食物鏈自然角;二是引導幼兒從根到葉、從小到大有序觀察,有目的觀察;三是幫助幼兒養成堅持觀察并做記錄的習慣,提升親子合作、同伴合作照顧自然角的能力;四是通過氣象站、小實驗等,幫助幼兒養成關注天氣,對科學現象有探索欲的好習慣。在創設過程以及管理照顧過程中,教師與幼兒及家長一起,聯手打造具有田園風格的自然角,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親近大自然。
一、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自然角環境創設素材
第一,利用假期,讓家長帶孩子認識各種常見蔬菜,收集與蔬菜相關的小知識,并繪制成海報,帶到班級與其他幼兒分享。第二,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網絡、閱讀相關書籍資料、參考借鑒他園相關課程成功實施的案例,為后續創設儲備資料。第三,詳細閱讀園本課程實施的計劃與要求,制訂有本班特色的自然角環境創設計劃。第四,家園合作,有效利用家長資源庫,獲得從事農業、林業相關工作家長的支持。
二、結合班級情況因地制宜劃分區域
要讓自然角真正成為幼兒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教師在創設自然角時就要選擇適宜的位置。筆者所在班級在一樓里側,自然角置于教室北面的走廊,只有一個單一的三層置物架。位置狹小,通風雖好,但常年難見陽光,又緊鄰樓梯和側邊大門,時常人來人往。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和水,自然角的位置要有充足的陽光,有靠近的水源,還要便于幼兒觀察、照顧、記錄。班級的自然角要搬到哪里呢?一次戶外活動,筆者發現臨近操場的教室南面,緊鄰窗臺底部有大片空地,此處陽光充足,有臨近的水源,適合植物生長,周圍無遮擋物,方便幼兒觀察、照顧、記錄。回班后,筆者立即和幼兒討論自然角應該放在有陽光的地方,還是沒有陽光的地方。一番討論之后,幼兒一致同意,給自然角“搬家”。為了使自然角區域劃分明顯,教師在創設自然角時應提前規劃,可將自然角分為種植、觀賞、實驗、認知、動物飼養等區域,這樣既方便日常管理,又便于觀察與記錄。自然角比較適合擺放階梯式架子,可分層次、分類別擺放材料,這樣既方便又美觀,能讓自然角充分發揮作用。聯系“蔬菜王國”的主題活動,我們把種植區搬到教室南面,還添置了兩個階梯式花架,用于拓展自然角置物空間。
三、結合園本課程投放多樣化材料
教師可以根據四季變化、生物的不同習性,指導幼兒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感官去感知植物的構造、生長發育過程,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蔬菜王國”主題活動中,幼兒認識了西紅柿、生菜、黃瓜、土豆、韭菜等許多種常見蔬菜。自然角創設恰逢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正是種植的好時節。在創設自然角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有效地利用了家長資源庫。觀賞區有各種花卉供幼兒欣賞,觀莖、觀花、觀葉,一應俱全;種植區獲得了六組種植箱和營養土,這為戶外種植提供了極大便利。筆者和幼兒一起在南面種植區栽種了青菜秧、生菜秧,讓幼兒觀察記錄秧苗慢慢長大的過程,對比兩種蔬菜的不同。在主題活動中,筆者還組織幼兒評選出班級的明星蔬菜——黃瓜、西紅柿,并在自然角的認知區布置黃瓜、西紅柿的生長過程示意圖,包含種子發芽、長大、成熟、做成美食的過程。兩個區域完美結合,既可以讓幼兒看圖說話,又可以讓幼兒動手操作。待到天氣回暖,筆者和幼兒一起在種植區栽種了黃瓜、西紅柿秧苗。在實驗區,筆者引導幼兒用這兩種蔬菜的種子,分別在海綿、泡沫板上進行無土栽培實驗。相同種子,不同的培育方法,既能拓展幼兒的眼界,又能提升幼兒的探索欲望。
除班級自行打造的自然角之外,幼兒園還開辟了各班的種植園地,為班級提供不同秧苗,分班分片管理,這既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又增長了幼兒的見識。園內蔬菜瓜果和農作物交替呈現,從陽春三月到盛夏酷暑,都有不同的植物在生長。因此,每天的飯后散步成為幼兒們最期待的事情。
四、與幼兒一同進行管理
在創設自然角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與幼兒溝通,注意獲取幼兒的信息,尊重他們的想法,共同商討、制定自然角管理辦法,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參與蔬菜種植,對秧苗的感情會更深,管理意識會更強。自然角在教室北面和南面各有一部分,擴大了幼兒觀察區域。每天入園,有幼兒在北面觀察,有幼兒在南面觀察,絲毫不擁擠。幼兒們積極主動地觀察自然角,細心照看、松土、捉蟲,成為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情。觀察記錄活動為幼兒與自然角互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使自然角的管理更加有效。
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這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從自然角創設到種植,無一不體現綱要的目標。
五、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觀察的側重點不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4歲~5歲幼兒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之處,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能感知和發現植物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結合“蔬菜王國”主題活動創設的自然角,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種植箱準備好后,幼兒參與了撒土、翻土、親手種植等活動。在種植過程操作之前,教師要進行詳細講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比如,當種植區只有青菜和生菜時,部分幼兒只觀察同一株秧苗,認為它們每天都不變化,從而產生放棄觀察的念頭,由此也產生新的問題:看似每天都一樣的秧苗,應該怎樣進行觀察,需要觀察些什么。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時,可測量秧苗的高度,并讓幼兒在觀察記錄中畫出每天看到的秧苗的大小,一周進行一次比較,這樣就會有新的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讓幼兒學習基本的觀察方法,培養幼兒觀察與分類能力。當發現黃瓜苗長出藤蔓時,幼兒提出了“為什么只有黃瓜長藤蔓,青菜、生菜卻不長”這一問題。教師對幼兒善于發現問題的精神要給予表揚,并鼓勵和引導幼兒通過多種途徑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