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媛媛
摘 要:在護理專業大學生整個臨床實習過程中,臨床實習初級階段是促進其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和提升臨床護理實踐技能的關鍵階段。文章分析護理專業大學生臨床實習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探討護理專業大學生臨床實習初級階段的帶教模式,以期為后續臨床護理實習帶教工作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護理專業;臨床實習;初級階段;帶教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4;G6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024-02
臨床實習是護理專業大學生走向正式護理工作崗位前的重要學習環節之一,在這一環節中,其若能得到良好的學習和鍛煉,不僅能有效提升自身護理專業技能,還能更好地勝任臨床護理工作,有效改善醫院護理人才數量和專業技能不足等問題。但是在臨床實習初級階段,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心理均普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帶教人員全面分析他們的知識、技能層次及心理特點等,并根據這些特點,采取有效的帶教模式對他們進行教學,從而全面提高臨床帶教工作質量。
一、護理專業大學生臨床實習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
護理專業大學生的臨床實習一般可分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在臨床實習初級階段,護理專業大學生面對社會、學習、生活、自身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改變,常常出現較多的負面問題。以下是筆者總結的幾點關于護理專業大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初級階段暴露出來的不足和問題。
1.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節
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實踐技能要求較高。護理專業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多以護理理論知識為主,臨床實踐訓練不足,對很多臨床護理關鍵點和工作技巧不夠了解,導致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脫節,無法滿足臨床護理實踐工作的要求。
2.心理應對能力較差
進入臨床實習初級階段,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醫護人員及帶教教師,一些護理專業大學生會存在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再加上這些大學生對護理技術操作不熟練,容易引起部分患者及其家屬的責備,導致他們在護理過程中無所適從。除此之外,還有部分護理專業大學生在自身護理技術操作尚不熟練的時候,存在迫切掌握技術操作的內在要求和沖動。如果他們無法及時調整這些負面情緒,就容易對這項工作產生厭煩、惶恐等情緒,不利于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和自身未來的發展。
3.人際溝通、交往能力較差
因缺乏社會經驗,一些護理專業大學生的人際溝通、交往能力較差,在進入臨床實習初級階段的護理過程中,面對不同年齡、性別、文化層次及社會背景的患者或家屬時,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還有些學生不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也不懂得從哪個角度主動去關心和幫助患者,導致患者對他們的護理工作滿意度不高。
二、護理專業大學生臨床實習初級階段的帶教模式思考
臨床實習初級階段是護理專業大學生開始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階段,該階段帶教質量的好壞不僅會影響護理專業大學生對臨床帶教工作的配合度和滿意度,而且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帶教模式進行教學。
1.“五階段”循環結合教學路徑帶教模式
“五階段”循環主要是指分五個步驟進行護理帶教,即體驗理論導入、創設體驗情境、實驗體驗感知、體驗內化分享、反饋外化應用。第一步,為激發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護理操作體驗,教師在帶教前應根據教學路徑內容設定學習目標和選擇合適的病例,然后引導他們共同對病例進行分析,評估和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并在分析過程中適當導入相關理論知識。第二步,在師生共同分析病例基本情況后,帶教教師要積極為護理專業大學生創設體驗情境,在操作室內通過親身示范、多媒體示教等方式模擬臨床治療的護理操作過程,然后讓他們進行模擬操作,加深他們對護理操作技能的記憶和掌握。在操作過程中,帶教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護理專業大學生積極提出相關疑問或者問題,以便能對他們進行針對性教學,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意識。第三步,在護理專業大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護理操作技能后,帶教教師可引導他們到病房為患者開展實際護理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采用恰當的語氣與患者或家屬進行溝通,以達到感知實際護理操作過程和提升護患溝通技能的目的。第四步,在護理專業大學生完成實際護理操作后,帶教教師還要與他們共同分析實際臨床護理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促進他們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護理技能。第五步,在整個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定期組織護理專業大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護理技能、護理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不斷提升他們的護理操作技能和溝通能力。臨床教學路徑法指的是由護理部組織醫院資深護理專家聯合主帶教教師、全科帶教教師、教學干事及護士長等共同制定科室護理實習教學大綱,然后以專科護理為重點,以科室多發病和常見病為基礎,結合科室特點等,為學生實施有計劃、有順序的教學,教學內容由易到難。實習結束后,帶教教師和學生要雙向評價教學效果。
在兩組護理專業大學生實習初期,教師分別采用傳統的一對一帶教模式及“五階段”循環結合教學路徑帶教模式進行帶教。實習結束后的結果顯示,“五階段”循環結合教學路徑帶教模式組的理論考核綜合得分和實踐能力考核綜合得分及實習滿意度均顯著高于一對一帶教模式組,說明“五階段”循環結合教學路徑帶教模式在護理專業大學生臨床實習初級階段帶教中的應用效果顯著。這主要是因為“五階段”循環結合教學路徑帶教模式是一種體驗式教學方法,不僅注重護理理論知識的內化,而且注重實踐體驗,能防止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節。同時在實踐體驗過程中,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應對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和責任感等。
2.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
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指的是按照科室帶教教師的學歷、專業技能、帶教經驗進行相應的帶教任務分工,并為不同的帶教教師設置不同的帶教內容,讓帶教教師引導護理專業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修相應的帶教內容,并在每次完成授課后在護理帶教責任表上簽字。除此之外,帶教教師要在次日對學生學習筆記進行檢查,若發現學生未認真記筆記,需及時督促其完成。帶教教師還要在完成授課后,及時對學生的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進行檢查,或引導學生主動匯報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便找出帶教過程中存在的薄弱點,及時改正。帶教教師對兩組在實習初期的護理專業大學生分別應用傳統教學方法和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進行帶教,結果顯示,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組對教學大綱要求內容掌握度>95分的比例、實習常用基礎知識>95分的比例以及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方法組,說明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在護理專業大學生實習初期的帶教工作中應用效果較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護理帶教責任表模式能更加明確各位帶教教師的帶教責任和任務,促進他們更加規范地開展臨床帶教工作。而且利用護理帶教責任表,還能幫助護理專業大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學習內容,有助于提高他們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臨床護理工作的核心技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