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之民俗風情

2021-07-25 06:45:29胡武生
荊楚學刊 2021年2期

摘要:《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有意為之、無意成之的一組田園詩。詩人從農事節氣、傳統節日、農業生產生活習俗以及農村風物等方面描繪了蘇州石湖一帶農村的四季風貌,敘述了雨水、驚蟄、清明、谷雨、霜降、小雪等不同節氣的物候人情,描寫了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習俗,展示了祭春社、蠶桑養殖、絲織績麻、“筑牛宮”等農業生產生活習俗以及石湖農村風物,可謂古代石湖農村的一部百科全書,對于研究南宋石湖一帶農村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地理變遷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石湖;田園詩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1)02-0028-06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六十一歲,時他自建康知府任上歸家鄉蘇州石湖已三載。古人以干支紀年,六十歲為一甲子,至六十一歲,則又當生年干支,故謂之“元命”。范成大于歲初特作《丙午新年六十一歲俗謂之元命作詩自貺》詩,自謂“童心仍竹馬,暮境忽蒲輪。鏡里全成老,尊前略似春”(1),頗有生命輪回、萬象更新之意氣,他在《四時田園雜興》序中稱:“淳熙丙午,沉疴少紓,復至石湖舊隱。野外即事,輒書一絕,終歲得六十篇,號《四時田園雜興》。”則以組詩的形式創作《四時田園雜興》乃有意為之,且與其值“元命”之心境有關。

而奠定范成大文學史地位的,恰是其“元命”之際有意為之、無意成之的《四時田園雜興》組詩,正如錢鐘書所說:“他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不但是他的最傳誦、最有影響的詩篇,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1]192前此,從無這樣全面而系統地表現一地農村面貌、農民生活、民俗風情的田園組詩。范成大以旁觀者的視角,欣賞的眼光,親切的筆觸,獨特的體驗,即事書懷,將一個個生意盎然的生活瞬間收于筆端,描繪了一幅充分體現吳地石湖一帶農村生產生活面貌的民俗風情畫卷。

一、農事節氣

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華先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劉大杰稱,《四時田園雜興》“很有一點樂府體的民歌風趣”[2]388。作為反映吳地石湖一帶農村一年四季生產生活面貌的田園組詩,《四時田園雜興》較為清晰地展示了雨水、驚蟄、清明、谷雨、霜降、小雪等不同節氣的物候人情。?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二)

此詩所詠為雨水節氣。入春以后,東風始吹,土地潤澤松動,雨水也多了起來,萬物蠢蠢欲動。遠望所及,枯寂了一整個冬天的原野披上了綠裝,而這些就仿佛一頓飯的工夫。這是實寫,也含詩人的想象成分。后兩句則將想象收回,視角也由遠及近,屋后荒蕪的菜地野草猶綠呢,而鄰居家的鞭筍已經悄悄從地下鉆墻而過。全詩準確地描繪了雨水節氣的特征,融入個人情感體驗,寫得興趣盎然、富有生意。

吉日初開種稻包,南山雷動雨連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漲看看拍小橋。(《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一)

此詩所詠為驚蟄節氣。從南山一帶傳來的陣陣驚雷,帶來通宵春雨,而萬物也在電閃雷鳴中頓時復蘇。乘著春雨滋潤,人們趕著下稻種育秧苗。看著新漲的溪水拍打著小橋,詩人不禁默念著:看來今春雨水充足,秧田里面的水應該是充足的吧!全詩展示了驚蟄下種、育秧的農業生產特性,暗含作者對農民的關懷與關心。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三)

此詩所詠為清明節氣。詩人所見,是一個天清地明的好日子。清明日天晴,對小麥生長有利,兆豐收,故詩人投眼遠望與青山相接的麥田,心有期許。而低處傍著石湖的水田,還瘋長著野草等待犁耕呢。村頭桃花、杏花綴滿枝頭,望過去仿佛一片織錦,花樹掩映之下,傳過來陣陣踏歌和擊鼓的聲音。全詩既吟詠了清明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又描繪了一幅繁花似錦的春日圖景,還展示了人們春日祭社的情形。

谷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晚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

此詩所詠為谷雨節氣。谷雨即雨水生五谷的意思,諺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詩人敘道,谷雨像絲一樣飄落,紛紛揚揚又仿佛漫天塵土,正是煮酒品新的時候。牡丹初綻,櫻桃熟了,真不希望花謝花飛減卻春色。全詩因谷雨有雨,兆豐年,但又值暮春,故于欣喜中帶一絲悵惘。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黃金。(《秋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二)

此詩所詠為霜降節氣。霜降,以天冷、露水結成薄霜而名,農諺云:“霜降有霜,米谷滿倉。”只見眼前的青林被點染,仿佛著了一層薄紗,給人感覺新霜一大早就來報告深秋訊息似的。惟有橘園的風景不同,且看那叢叢碧綠中掛滿金黃的果實,不正寓意豐收與希望嗎?全詩將霜降的景象作了刻畫,寫出了霜降節氣的特點,“纈林”的比喻恰切,以“黃金”喻橘,含豐收喜悅。

放船開看雪山晴,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六)

此詩所詠為小雪節氣。作者放舟于石湖,欲一覽放晴后的雪山美景。傍晚時風定寒凝,頓覺更冷。竹篙撐水時發出珠玉敲碎的聲音,才恍然明白湖面已經結了一層薄冰。全詩刻畫了雪山皚皚、湖面結冰的景象,讀來饒有情趣。

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云是家機自織成。(《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二)

此詩所詠為冬至節氣。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與夏至相對。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3]234此詩敘述的正是吳地冬至習俗。吳地人們對冬至節日極為重視,致有“肥冬瘦年”之說,這一天,人們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拜親訪友,饋贈禮物。范成大《吳郡志》記載:“俗重冬至,而略歲節。”[4]14南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稱:“吳門風俗多重至節,謂曰‘肥冬痩年,互送節物。”并引用宋代顏度的詩句:“至節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腳錢盡處渾閑事,元物登時卻再歸。”[5]1869意思是家家戶戶用心準備饋贈物品,不論花費,但有時候贈送出去的東西,最后會輪一圈,于人家饋贈給自家時收回。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所載則更為詳細:“冬至,謂之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之儀。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舂粢羔以祀先祖,婦女獻鞋襪于尊長,亦古人履長之義也。”[6]241

作者上述詩歌,盡管非有意詠節氣,但不經意間將石湖周圍氣候、地貌、風土、人情、生產、生活等作了具體而形象的展示。我們大致能看出吳地雨水充沛、水田較多、魚米之鄉、四季分明等特點。

二、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涵蓋了天文歷法、祭祀文化、原始信仰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豐厚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因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生活習性等不同,我國各地人民在紀念傳統節日時其習俗也略有不同。《四時田園雜興》描寫的傳統節日有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其節慶活動與其它地方大致相同,但有些習俗卻為吳地所獨有。

寒食花枝插滿頭,蒨裙青袂幾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靈巖即虎丘。(《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七)

此詩所詠為寒食節習俗。寒食這一天,吳地婦女有一年一度游山寺的習俗,她們頭上插滿鮮花,身著絳色裙子、青綠色衣服,蕩著小舟,要么去靈巖寺,要么去虎丘寺。此俗為吳地獨有。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三)

郭里人家拜掃回,新開醪酒薦青梅。日長路好城門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八)

此二詩所詠為清明節習俗。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詩歌表現了石湖一帶農村在清明日踏歌擊鼓祭春社以及祭拜祖先掃墓的情形。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秋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二)

此詩所詠為七夕節習俗。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源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關于吳地七夕習俗,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記載:“七夕有乞巧會,令兒女輩悉預,謂之小兒節。”[4]14七夕節除了大人參與,小孩子們也要全部參加,故而又被稱為“小兒節”。那么,范成大詩歌中的七夕節情形是什么樣的呢?高門大戶與一般貧寒百姓家迥然不同:高門大戶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半夜猶傳出歡歌笑語聲;而貧寒百姓家則自黃昏時就關門閉戶,因為男子知道耕種、女子知道紡織,他們根本不需要向今天夜里渡銀河的牛郎織女祈福。

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秋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七)

此詩所詠為中秋節習俗。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古人有中秋夜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至今不衰。值中秋之夜,詩人雅興大發,獨蕩一小舟入三萬六千頃之太湖,但見煙波浩渺,水天一色,詩人不禁感嘆:住在繁華都市里的人們能欣賞到這般澄澈之月光嗎?

菽粟瓶罌貯滿家,天教將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歲重陽有菊花。(《秋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

此詩所詠為重陽節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等,范成大《吳郡志》載:“重九以菊花、茱萸嘗新酒,食栗、粽、花糕。”[4]14古人有在這一天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以及吃時令食物等習俗。詩歌詠道,今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家中的谷倉里貯滿了糧食,這是老天要滿足我醉酒的嗜好啊。詩人忽然想到,不知道新釀的酒熟了沒,今年的重陽節一定會盛開著菊花。從側面表現了重陽節賞菊、喝菊花酒習俗。

可見,石湖一帶農村傳統節日習俗盡管大都與其它地方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如寒食節婦女游山寺、清明節祭春社、中秋夜入太湖賞月等。

三、農業生產生活習俗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文明高度發達。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習俗,如耕種習俗、農業祭祀習俗、人際交往習俗等。用詩的形式吟詠農業生產生活習俗,是《詩經》以來的文學傳統,《詩經》中的《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篇都有涉及,尤其《豳風·七月》,逐月敘述農奴一年的勞動與生活,從年初的修理農具、下田耕種開始,一直寫到年終的祭祀宴飲。錢鐘書認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延續了《七月》的傳統,“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把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劃出一個比較完全的面貌”[1]193。《四時田園雜興》對吳地石湖一帶的農業生產生活習俗作了生動形象的展示,如祭春社、蠶桑養殖、絲織績麻、“筑牛宮”等。

(一)春社習俗

春社是最古老的傳統農業生產習俗之一,最早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后來則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主要節日活動有戲社、社祭、巫祝、聚飲等。春社一般與秋社合稱為“社日”,歷來有“春祈秋報”的說法。

從《四時田園雜興》看,吳中石湖一帶農村春社有戲社、社祭、聚飲、擊鼓等習俗。如“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三)中“踏歌”描寫的是戲社,而“椎鼓”則描寫的則是擊鼓。“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描寫的則是村民在土地廟前燒紙祭祀、鼓聲如雷以及聚飲以致老翁醉酒而歸的情形。“老盆初熟杜茅柴,攜向田頭祭社來。巫媼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四),意謂村民自家老盆釀的新酒初熟,便帶到田頭祭社,巫婆切莫嫌棄我家酒味淡,旗亭的官酒里落灰更多。范成大筆下多了一些偕趣和風味。

(二)蠶桑文化習俗

中華先祖已有4000余年植桑養蠶的歷史,傳說黃帝正妃嫘祖首創植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另據《史記·楚世家》《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春秋時期吳、楚兩國曾因爭桑而引發了一場戰爭,可見吳地有著較為悠久的植桑養蠶歷史。《四時田園雜興》多次寫到石湖一帶農民植桑養蠶繅絲情形,表現了蠶桑這一極具吳地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及蠶桑文化習俗。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一)

猶是初春,詩人發現桑葉剛剛冒出了尖新的嫩芽,連綠色都還沒有長成呢,百無聊賴之際看到的恰是蠶的生長,可見蠶桑在詩人的生活中是多么地熟悉而尋常。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晚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六)(2)

這首詩敘述了吳地農民養蠶的一個禁忌。四月為蠶月,忌陌生人進門,故人們只能閉門不出,斷絕一切鄰里、親朋之間的往來,禁止小兒啼哭,婦女要獨宿等。只有在天氣晴朗、微風拂面、晨露沾衣的早上,在桑田里采桑時,這些平日里不敢往來的人才能相逢。錢鐘書也稱:“養蠶的時候,忌陌生人進門。南宋人詩里常寫這種風俗。”[1]203

百沸繰湯雪涌波,繰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四)

這首詩描寫了婦女煮繭、繅絲的情形,潔白的蠶繭在沸水里翻滾,像波浪一樣,而繅車發出的“嘈囋”聲仿佛雨點落在蓑衣上發出的聲音。盡管緊張、忙碌,但大家非常開心,桑婦們出門相互舉手慶賀,今年的蠶繭里劣質綿繭“囊頭”很少,而品質優秀的絲繭很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于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

這首詩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了桑婦連夜織布的情形,之所以這么辛苦,是因為官府催稅太急,要趕緊將絲織成絹,以交納租稅。所幸今年蠶桑豐收了,上等的白絲交了租稅,那剩下的次等的黃絲還可以織成夏衣留給自己穿。此外,“長衫布縷如霜雪,云是家機自織成”(《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二)一句則敘述了自給自足、自己織布做衣的生產生活特點。

古代往往桑麻并舉,石湖一帶人們除了植桑養蠶,還種麻。《四時田園雜興》如“百花飄盡桑麻小,夾路風來阿魏香”(《晚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所謂“絲事畢而麻事起”。而“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七)則表現了績麻織布的情形。

(三)其他習俗

乾高寅缺筑牛宮,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無瘟犢兒長,明年添種越城東。(《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

全詩描寫建牛欄選址以及建好后祭土地公祈求福佑的習俗,意謂在乾位上避開寅位的地勢處建牛欄,建好后擺上酒和豬蹄來祭拜土地公公。祈求保佑公牛母牛無瘟無病,下的牛犢兒長得快長得壯,明年都能在城東的田里耕地犁田。詩歌所詠,與范成大《吳郡志》中的記載完全一致:“牛欄,亦名牛宮。吳地下濕,冬寒,即牛入欄,唐人謂之牛宮。陸龜蒙有《祝牛宮詞》,其序曰:‘冬十月,耕牛違寒,筑宮納而造之。建之前日,老農請乞靈于土官,以從鄉教。”[4]11

煮酒春前臘后蒸,一年長饗甕頭清。廛居何似山居樂,秫米新來禁入城。(《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九)

此詩所詠為農村釀酒飲酒習俗。意謂頭年臘月釀酒,次年春前就可以喝到新熟的酒了,城里人喝新酒哪有農村這么自由方便?據說最近做燒酒的黏高粱禁止入城呢。

范成大“像一位博學的民俗學家把豐富多彩的吳地習俗真切、具體地訴諸讀者的感官”[7],作者筆下,石湖一帶的農業生產生活習俗,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饒有風趣,富有情味。

四、農村風物

石湖本太湖內灣,春秋時已為巨浸,因湖底皆石,故名。吳越爭霸時越人掘溪進兵,橫截山腳,鑿石開渠以通蘇州。石湖西為橫山主峰,其支脈上方山、吳山連亙于湖西,平疇繡野聯屬于湖東。湖光山色,塔影畫橋,片帆群鷗,千頃一碧,滿眼田園風光。《四時田園雜興》之所以“具有濃厚的農家生活氣息,給人如臨其境、生動親切的感受”[8],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中有大量石湖一帶農村風物的展示,極具地方特色。組詩全面描寫了吳中石湖一帶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全年生產生活情狀,可謂宋代石湖農村的一部百科全書。

《四時田園雜興》描寫了石湖的山水風貌,其地有山(“高田二麥接山青”“前山煙暝到柴扉”“斜日低山片月高”“廛居何似山居樂”),有水(“傍水低田綠未耕”“更從外水種蘆根”“湔裙水滿綠蘋洲”“污萊一稜水周圍”“無力買田聊種水”“身外水天銀一色”),有江(“海雨江風浪作堆”“五月江吳麥秀寒”“下田戽水出江流”“除卻松江到處無”),有湖(“湖蓮舊蕩藕新翻”“近來湖面亦收租”“棹入空明看太湖”“不知湖面已成冰”),有溪(“走到溪邊忽自回”“溪頭洗擇店頭賣”),有田(“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攜向田頭祭社來”“今年不欠秧田水”“日長無客到田家”“今年田稻十分秋”“小舟撐取葑田歸”“田水今年一尺寬”“田家喚作小豐年”“下田戽水出江流”“晝出耘田夜績麻”“無力買田聊種水”“田舍黃昏靜掩扃”),寫出了石湖一帶山不高而秀、水密田多湖闊的特點。

與水資源豐富相關,石湖一帶橋多(“新漲看看拍小橋”“行春車馬鬧如煙”)、洲多(“湔裙水滿綠蘋洲”),人家出門多用舟行(“家人暗識船行處”“租船滿載候開倉”“放船開看雪山晴”“蒨裙青袂幾扁舟”“小舟撐取葑田歸”“小童一棹舟如葉”),村民稱“田家”(“日長無客到田家”“田家喚作小豐年”)、“田舍”(“田舍黃昏靜掩扃”),農作物除了少許小麥(“高田二麥接山青”“麥花雪白菜花稀”“五月江吳麥秀寒”“二麥俱秋斗百錢”),而以水稻為主(“吉日初開種稻包”“今年田稻十分秋”“稻根科斗行如塊”“接到西風熟稻天”“獲稻畢工隨曬谷”“家家打稻趁霜晴”),湖產品豐富,多蓮荷(“紫青莼菜卷荷香”“湖蓮舊蕩藕新翻,小小荷錢沒漲痕”“千頃芙蕖放棹嬉”)、菱(“采菱辛苦廢犁鉏”)、茭(“不看茭青難護岸”)、蘆荻(“更從外水種蘆根”“荻芽抽筍河魨上”)等,多魚(“細搗棖虀買鲙魚”“細搗棖虀買鲙魚,西風吹上四腮鱸”)。

“在《四時田園雜興》中,俯拾皆是描寫蘇州水鄉生活畫面的優美詩句”[9],人們村前屋后種植的花草樹木有桑、柳、松、槐、桃、杏、橘、梅、竹、菊、杞、牡丹、櫻桃等,蔬菜有芥、莼、芹、薤、葑、菘、黃葵、蓬藟等,家畜有雞、鴨、犬、牛等,具有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特點。

此外,當地有行藥習俗,即因病服藥后散步以運行藥能,如“睡余行藥繞江郊”;斗草習俗,如“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等。

“從‘識土風的角度來看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等詩,就不難看出他的‘田園詩既不同于陶、孟的‘田園收歌,也不同于中晚唐王建、聶夷中等人關于農家生活的諷諭詩,范成大更多注意的是村社風俗和四時農事。”[10]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以組詩的形式描寫了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蘇州石湖一帶農村的自然風貌、農民生活、民俗風情等,從農事節氣、傳統節日、農業生產生活習俗以及農村風物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石湖一帶農村的四季風貌,可謂古代石湖農村的一部百科全書,對于研究石湖一代農村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地理變遷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

注釋:

(1) 本文所引范成大詩歌,凡未特別加注者,均據辛更儒點校《范成大集》,中華書局2020年版。

(2) 明謝肇淛《西吳枝乘》:“吳興以四月為蠶月,家家閉戶,官府勾攝征收及里闬往來慶吊,皆罷不行,謂之蠶禁。”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劉大杰.中國文學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3]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5]程毅中.宋人詩話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游宇明.論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J].婁底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70-74.

[8]張金亮.范成大和他的田園詩[J].青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44-49.

[9]高峰.范成大的蘇州情緣[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1):18-22.

[10]程杰.論范成大以筆記為詩——兼及宋詩的一個藝術傾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4):52-56.

[責任編輯:陳麗華]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六朝園林文學研究”(2020SJA1457);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項目(2018ZDJD-B018);蘇州市職業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金資助項目“魏晉南北朝園林文學研究”(201905000004)

作者簡介:胡武生(1974-),男,湖北咸寧人,蘇州市職業大學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園林文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久久网综合|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 a在线观看免费| 97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1亚瑟视频|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538国产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91麻豆国产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网久久综合|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色网站|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91高清在线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色婷婷|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九九热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色悠久久综合|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高清码无在线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黄| 午夜久久影院| 午夜国产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