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露萍

摘要:教學質量是教育部職業院校教師提升培訓計劃實施的根本,培訓監控管理制度的構建是保障培訓質量的有效手段。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四位一體”的質量監督監控系統,保障了教師繼續教育的成效,又規范和加強了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管理工作,從而進一步推動省中職學校教師提升培訓項目的高效執行,促進培訓基地繼續教育管理形成良性循環。
關鍵詞:質量保障;監控架構;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C-0069-03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質量管理是指為了使人們確信某一產品、過程或服務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全部活動。教育教學質量是國家教育開展實施的生命線,是執行教師職業素質提升項目計劃的核心點,是培訓質量管理與監控的目標點。因此,保障教師培訓的質量是目前中職教師培訓管理的重中之重。
國內外眾多專家認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是保障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而培訓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也是有效開展繼續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1]。監控管理系統是既包括對教學過程的實時監控,也包括對教學效果反饋控制的完整閉環系統,構建教育培訓過程型的質量監控系統是提高教育培訓質量的核心,那么,作為“雙高”院校,如何在繼續教育領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如何針對中職學校教師培訓項目進行有效的培訓質量監管,如何構建動態質量監控的評價指標體系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培訓管理質量監控系統的架構
根據《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精神,借鑒與吸收國內外高校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思路,剖析比較省內各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傳統培訓管理的質量監控模式與質量保障體系,結合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中職教師培訓已存在的特征與目前管理的特點,以及培訓質量管理模式、制度、評價指標等多項管理措施,進行系統歸納、分析、總結和評價。為了實現對培訓過程各個環節的規范管理,形成對培訓質量的全面監控,達到培訓績效不斷改進的目的,堅持優質服務滿足培訓需求的理念,以質量制勝,創新特色效果,應從以下方面進行設計與構建。
(一)以提升管理水平為出發點,完善制度標準
為提高培訓教學質量,學校制定了《師資培訓基地管理實施辦法》,主要包括11章內容,從總則、組織與機構、師資管理、計劃管理、過程管理、質量標準、組織管理、成績管理、檔案管理、后勤服務保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附則等方面,細化了質量監控中的具體要求,形成了標準化的實施與執行流程。為保證培訓項目的執行效果,學校研制了《班主任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前期準備——培訓計劃(Plan),即開班前5天將課程表上傳到信息平臺,生成電子簽到二維碼并打印出來,張貼到班級,開班前一天安排好座位并將學員桌簽放到相應位置;中期運行管理——實施培訓活動(Do),上課前要求每位學員打開手機完成微信電子簽到,班主任和學員對當天上課日志進行填寫(時間、教師、課程主題、內容等),班主任對當天學員考勤情況進行核對等;后期整理,班期結束10天內,由班主任填寫班級運行期間的反思自查表,匯總培訓整個過程的信息,做好結算和本期培訓班級的材料存檔。
(二)以培訓效果為著力點,構建微信移動端監控平臺
發揮互聯網的快速響應和大數據綜合記錄與分析的優勢,構建質量監控網絡平臺,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初步構建信息化平臺,同時設計微信小程序平臺。其平臺主要有幾個常用模塊:通知(學員報到通知信息)、課程表(上課的時間與專家的安排)、簽到(學員上下午的考勤)、請假(含事由)及異常情況處理等。從條件、過程及結果等方面,實現對培訓過程的實時監控。該網絡平臺兼具數字化資源查詢(輸入)、過程監控和結果評價(輸出)等多種功能,其初步架構圖如圖1所示。
(三)以評為建,人性化設定評測指標
以學員需求為導向,設定內部與外部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指標模塊,評估其培訓效果(Check)。其中,內部評估是繼續教育學院針對中職學校教師培訓項目的自我評估,包含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培訓運行效果、實施過程、學習資料與資源、人力資源、學員取得的成果等項目。內部評估主要以本校質量監控專家為小組,從培訓管理和服務的角度對本次培訓的全過程進行評價,如學員在各自教學領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競爭力的可持續性等。過程評價是涵蓋繼續教育學院針對某項中職培訓項目的組織管理表現以及培訓質量、師資安排及學員情況(教學互動)等;外部評估主要從學員的角度出發,設置了五大方面對本次培訓班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服務水平、班級文化建設、專家配置的需求度、特殊問題處理等方面,進行匿名測評并形成評價數據。根據信息化的大數據分析,制定今后改進方案。
(四)改進培訓工作
改進工作監督模塊,設置標準化的流程,建立回訪機制,制定定期回訪流程,定期匯報分析相關數據,分段、分期、分類觀測培訓效果。首先,做好訓后回訪工作。通過互聯網問卷調查或電話聯系、訪談會等多元化手段,全面獲悉學員返校后是否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于自身教學實踐中,也從知識與技能點上深入了解觀測學員培訓效果。其次,網絡研修延伸到社區。運用與參訓教師日常教學活動相融合的實踐研修形式,利用網絡研修平臺,訓后將專家服務通道保持半年通暢,為參訓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逐步拓展的空間。最后,改進與歸納。通過大數據平臺對跟蹤指導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剖析,同時對已開展的指導方法與手段進行歸納,并建立班級跟蹤指導檔案,作為以后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2]。這也是作為下一個階段項目開展制定方案的起點和依據。
三、培訓質量監控系統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雙高”院校的內涵建設,強化質量管理與保障制度體系,形成“示范標桿”。從管理與運行創新的視角,改革傳統粗放管理模式,保障“雙高”院校繼續教育培訓質量管理的實施效果,提升“雙高”院校繼續教育學院的管理水平與社會服務水平,同時加強了“雙高”院校內涵建設,保證培訓質量,對培訓品牌的建立有促進作用。
第二,有利于完善培訓質量管理體系,形成質量保障機制。培訓質量監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培訓管理,確保了內外部評估的準確性,形成了完善的監督系統。運用信息化數據平臺,采用匿名調查問卷,避免了矛盾,提高了評估準確性和公平性。信息化數據的剖析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提高了實用性和可行性。
第三,有利于提升項目負責人的服務水平和管理素質。監督體系的初步構建,間接地幫助項目負責人和服務團隊構建了網格化的監督體系。用市場化的思維覆蓋全局,以需求為導向,制定質量監控管理指標,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幫助項目負責人實現了動態調整服務策略,用星級的服務與售后提升品牌,本質上改變了過去只重視量而忽視質的培訓模式,真正地實現高水平服務和高質量培訓。
第四,有利于提高中職教師對培訓機構培訓管理與服務的滿意度。以教師為中心,讓參與培訓的學員真正意義上體會高質量的服務和高水平的專業指導,獲得專業知識的提升,擁有高品質的感受,并收獲更多的技巧與技能,提高了學員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世榮,馬大慶,馬海波.課堂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1).
[2]白曉明,陸少穎,黃全明,等.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后跟蹤服務的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