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中日友好醫院的首任院長辛育齡,出生于1921年,是我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齡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火硝煙的考驗,用一把刀、一根針、一支筆,在醫學臨床和衛生管理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辛育齡的左臂上,留有一道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為他縫合的傷口瘢痕。這道瘢痕,見證了白求恩對這位當年八路軍小衛生員一生的影響,也見證了我國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
作為曾經在白求恩身邊工作過的戰友,辛育齡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的白求恩精神,深深地鐫刻在他的心中,并言傳身教,培養了一代代的“中日人”。
在白求恩精神的指引下,在辛育齡精神的感召下,中日友好醫院把“患者至上”刻在基因里。一代又一代的“中日人”把“甘于奉獻”當作行為準則,嚴于律己。
一位醫生模擬患者躺在手術臺上,一旁的醫生和護士們各就各位,有的負責講解手術的大致流程,有的負責講解器械的操作,一旁的患者和家屬們聽得津津有味。這一幕是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黨總支手術麻醉科、胸外科、骨科3個黨支部聯合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患者走進手術室”主題實踐活動的現場。
“麻醉藥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嗎?”“手術當天我需要怎樣做?”隨著醫生的講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慮化作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一臺手術從入院到影像檢查、麻醉科、手術室再到大夫,直接介入到患者手術過程中的醫護人員不少于20人。”“4K、3D的超清熒光屏讓醫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患者體內的情況,手術機器人可以將病灶視野放大10倍,讓醫生以第一視野進行更加精細的操作。”“從無菌衣帽等的穿戴,到術前最少四層的無菌布的鋪設,再到醫護人員自身以及對術區的清潔工作,所有的一切都給病人的手術創造了一個無菌、安全的手術環境。”一旁的醫生耐心細致地解答著。

手術室里,醫生正在給患者講解手術流程。
隨著醫生的解答,患者和家屬從一開始的緊張情緒中逐漸放松下來。“這次活動主要是讓患者及家屬接受圍術期注意事項宣教,同時近距離了解手術室環境及體驗手術流程,從而幫助他們減壓解惑。”中日友好醫院手術麻醉科副主任、黨支部書記張亞軍說。
“看到一場手術原來是這樣的流程,手術室里并不是一個醫生,而是一整個團隊。有你們在,我心里踏實多了!”參觀結束后,患者們紛紛表示,自己沒有像之前那樣緊張,對手術更加放心了。
“你們真是太辛苦了!真不容易。我也要學習你們這種敬業的精神。”在參觀后,一位患者家屬向在場的醫護人員們表示。張亞軍感慨地說:“我們的本意是改善自身工作,讓患者更加滿意,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意外收獲。”
像這樣“走進手術室”的活動,醫院已經開展了8年。“‘走進手術室活動就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落地實踐,是我們黨支部戰斗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手術麻醉科創新意識強,找準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建活動。我們從最開始的讓手術室職工家屬走進手術室,幫助家屬們了解我們的工作;延伸到和兄弟科室進行聯動,讓大家彼此了解;再到讓患者走進手術室,近距離了解我們的工作,消除和患者的距離感。這整個過程中,最終受益的都是患者。”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黨總支書記李雯說。
患者的良好感受,就是醫護人員的使命。患者有反饋,醫護就行動。有些即將手術的患者反映在等待手術時非常冷,但醫院的被子單層太長雙層太厚,于是手術麻醉科護士長張穎想到了辦法,帶領同事們制作了各種形狀的被子,用以滿足不同手術患者的需求,如今手術室處處可見這些人性化的創新。“‘護士的溫度就是醫院的溫度,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張穎說。
在這里,手術室不再是肅穆的冰冷,不再是工廠的流水線,而是一個充滿著人文關懷的生命載體,患者在這里被關懷、被治愈。
“患者走進來”,是為了消除患者術前的緊張和焦慮。“醫生走出去”,則是為了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6月11日,中日友好醫院“辛育齡小分隊”成立儀式暨義診活動在將臺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當天,中日醫院胸外科、重癥醫學科、心臟科、消化科、神經科、康復醫學科、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等專業的專家開展義診活動,為近百位社區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據中日友好醫院團委書記、科研處副處長張軍躍介紹,“辛育齡小分隊”的成員主要由“辛育齡青年獎”獲得者組成,主要功能是開展義診咨詢、健康宣教和志愿服務,傳承辛育齡教授刻苦鉆研、無私奉獻和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接下來小分隊將會重走辛育齡教授的革命足跡,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那天有一個60多歲的阿姨來問診,我一看片子,就跟她說這個病需要手術,讓她盡快來醫院找我。她反問我,你們醫院怎么去。詳細了解后才知道這個阿姨不會打車不會用智能手機。我很錯愕,現在這個年代怎么還有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何況她還住在離醫院不到10公里的地方。我當時很震驚,也意識到這就是我們‘辛育齡小分隊成立的意義。我們小分隊將傳承和發揚戰爭年代‘流動醫療站的優良傳統,主動到老百姓身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為民辦實事,充分發揮我們小分隊的作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醫生馬千里回憶起“辛育齡小分隊”第一次義診時的情況。
除了看病咨詢,還有健康宣教。“病人都是三分治七分養,護士們主要負責普及健康知識和疾病的預防知識,任重道遠。同時,我們小分隊的成立也是為了把辛育齡教授的奉獻精神傳承下去,隨著我們事情越做越多,希望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護士長石玉慧說。
“辛育齡小分隊”的成立不僅深化了“緊密醫聯體”的服務內涵,還通過專家下沉社區舉辦義診活動,提高了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識,讓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三甲醫院高水平的診療服務和健康教育。
“‘辛育齡小分隊成立后,要繼續繼承發揚老一輩不畏艱苦、為民服務的精神,攜手共建醫聯體,優質醫療惠民生,要將中日友好醫院的優勢與將臺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優秀骨干有機結合,將中心打造成一個以中醫藥文化和國際化服務為特色的優秀單位,為居民提供便利、貼心的優質服務。”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樹立說。
辛育齡教授曾在2012年給馬千里的手術服上題了八個字—做白求恩式好大夫,這八個字時刻激勵著他:“年輕的時候不懂什么是奉獻,付出一點就想要回報,沒有回報的事情絕不會主動去做。等到年紀大一點后,才對那種無私奉獻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深有體會,那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辛育齡教授用白求恩精神鑄就了人生路標,我們年輕一代正在努力把辛育齡精神凝練成前行動力。我不敢奢望成為辛老這樣的人,只要能夠接近一點就知足了。”馬千里說。
在中日友好醫院,像馬千里這樣的青年人很多,他們把辛育齡當作自己前行的指明燈,努力踐行著辛育齡的理想—救死扶傷平生愿,人生價值是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