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春,徐桂超,亓文磊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聊城二院)肝膽胰外科,山東 聊城 252600
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屬于臨床罕見病,其常見于HIV感染者的皮膚,累及內臟器官者罕見。近日,本院收治了1例原發于脾臟且HIV陰性的KS患者,實屬罕見,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50歲,漢族,因“腹脹10余天”于2020年7月19日入本院,體質量近半年減輕約5 kg。入院查體:貧血貌,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緊,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腹部未觸及包塊,肝腎觸診未見異常,脾大,肋下12 cm,質硬,表面光滑,邊界清。余查體未見異常?;颊呷朐汉筮M一步完善相關檢驗檢查,RBC 3.01×1012/L,Hb 86 g/L,網織紅細胞0.093×1012/L,網織紅細胞百分比2.990%,PLT 22×109/L,鐵蛋白479.20 ng/ml,葉酸4.75 ng/ml;男性腫瘤標志物、HIV抗原、抗體(復測3次)陰性;肝腎功能、電解質、胰腺酶、甲狀腺功能三項、尿常規、便常規、自身免疫抗體15項及抗核抗體定量結果無異常。骨髓化驗示:紅系增生活躍,血小板減少。骨髓活檢示:骨髓增生較活躍(約80%),粒紅比例減小,均以中幼及以下階段細胞為主,巨核細胞不少,分葉核為主;淋巴細胞散在分布,傾向反應性;局部纖維血管增生。免疫組化:CD34(血管+),CD117(-),MPO(粒+),CD20(B淋巴細胞+),CD3(T淋巴細胞+),CK(-),特殊染色:網染(+)。腹部CT平掃提示:脾大,脾內多發低密度影及混雜密度影,腫瘤可能性大。進一步行上腹部MR平掃+增強示:脾臟形態、信號異常改變,考慮為腫瘤性病變,淋巴瘤可能性大。淺表淋巴結超聲示:雙側頸部、腋窩、腹股溝區未見腫大淋巴結。排除手術禁忌后行腹腔鏡下脾切除術。術后病理(圖1):符合KS診斷;免疫組化:CD31(+),CD34(+),FLI-1(+),ERG(+),Ki-67(10%+),D2-40(-),CK(-),EMA(-),CD8(-)?;颊呒覍贋檫M一步明確診斷,攜病理片前往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病理科會診,仍維持原診斷,并加做免疫組化:HHV8(-),EBER(-)。術后給予抗炎、鎮痛、補液等對癥治療,于術后2周出院。患者出院半個月后因重度黃疸、血小板減少癥再次就診于本院,行腹部MR提示肝內彌漫性異常信號影,考慮為肝臟多發轉移瘤,血常規示:WBC 39.18×109/L,中性粒細胞87.3%,Hb 50 g/L,PLT 16×109/L;肝功能:ALT 90 U/L,AST 111 U/L,TBil 198.1 μmol/L,IBil 176.6 μmol/L,TBA 241.6 μmol/L;家屬拒絕進一步診治,自主出院,患者1周后死亡。
注:a,鏡下梭形細胞束交織狀排列,梭形細胞和血管之間為含有紅細胞的裂隙樣腔隙,橫切面可呈蜂窩狀,周圍伴出血,脾臟正常結構消失(HE染色,×40);b,ERG免疫熒光染色陽性(×20);c,CD31免疫熒光染色陽性(×20);d,CD34免疫熒光染色陽性(×20)。圖1 術后病理檢查結果
KS是一種血管增生性腫瘤,1872年由奧匈帝國人莫里茨·卡波西(Moritz Kaposi)醫生首次描述。KS在非洲地區、地中海地區以及猶太人中常見,而在我國較為罕見,主要見于新疆維吾爾族及哈薩克族,漢族患者鮮有報道[1]。KS好發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AIDS)、器官移植術后長期口服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等。據Wood等[2]報道,AIDS相關惡性腫瘤是AIDS患者免疫抑制后的主要并發癥,而KS則是HIV感染者中發現的發病率最高的AIDS相關惡性腫瘤。薈萃分析[3-4]顯示,對于HIV感染者,KS總體發病率為481.54/10萬人年,男性同性戀合并HIV感染者的KS發病率最高,為1397.11例/10萬人年。經研究[5-7]發現,KS由KS相關皰疹病毒引起,KS相關皰疹病毒也稱為人皰疹病毒8型。而本例患者為漢族人,經3次檢測HIV抗原、抗體均為陰性,人皰疹病毒8型陰性,且未行器官移植、口服免疫抑制劑,發病原因不明,相對罕見。
KS常見4種類型:經典型、非洲型、AIDS相關型和器官移植相關型[8-9],根據此分型,本例患者應為KS的經典型。KS好發于皮膚,內臟器官罕見受累。因此目前針對K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皮膚相關KS,其通常表現為皮膚或黏膜表面的紫色、粉紅色斑塊。而內臟器官如肺、胃腸道、肝脾腎等報道或研究較為少見,均為散發病例,且絕大部分合并HIV感染[10-14]。本例患者為HIV陰性,且脾臟為原發器官,更是罕見。
目前關于脾臟KS的影像學診斷缺乏大樣本研究,此例所提示的經驗是,在MR的表現為:T1Tual同反相位呈高低混雜信號,FS T2WI及DWI見多發不規則斑片狀高信號,相應ADC圖信號減低,增強掃描不均勻輕度強化。病理是診斷KS的金標準[15]。2013版世界衛生組織軟組織腫瘤分類中,KS位于血管性腫瘤的中間型類目下。皮膚KS的病理表現分為斑點、斑塊、結節。皮膚KS斑點期的特征是血管周圍真皮淋巴細胞浸潤,伴散在的漿細胞。海角征是特征性的表現,即圍繞現有脈管系統的形狀奇特的內皮細胞、內皮血管通道的增生,斑塊期這些不規則的通道變得更加明顯,真皮中可見CD31/341梭形細胞增殖[8]。本例患者的脾臟KS也具有類似皮膚KS的病理表現,HE染色時,可見梭形細胞束交織狀排列,梭形細胞和血管之間為含有紅細胞的裂隙樣腔隙,橫切面可呈蜂窩狀,周圍伴出血,脾臟正常結構消失。
KS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措施。AIDS相關KS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是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該治療不僅降低了KS的發展風險,而且還能導致腫瘤的自發消退。皮膚KS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局部切除、液氮治療和注射長春新堿。器官移植型KS的治療必須在減少免疫抑制劑用量與移植排斥和KS治療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Kim等[16]研究發現,程序性死亡受體-1 (PD-1)及其配體(PD-L1)在腫瘤的免疫逃避策略中發揮重要作用,PD-1和PD-L1的表達隨著KS分期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PD-1和PD-L1可能通過依次激活免疫監控通路參與KS的進展。因此PD-1和PD-L1相關免疫增強藥物有望成為治療KS的新型藥,但相關研究仍較少。脾切除的適應證為脾臟占位性病變及血液系統疾病[17],但目前脾臟KS是否應行手術治療無相關治療經驗可循。
患者再次就診時合并重度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細胞增多癥,肝功能檢查提示為梗阻性黃疸,因其拒絕進一步診治并未行尸檢,就目前結果,考慮其死亡原因為肝內彌散性轉移瘤導致肝內小膽管堵塞,導致肝衰竭,合并重癥感染進而導致多臟器衰竭死亡可能大。患者術后早期即出現肝內彌散性轉移瘤,考慮原因為:患者可能本身即存在導致免疫力低下但常規檢驗未能發現的疾病,手術打擊導致其免疫力進一步下降,因KS本身好發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因此加速了KS的進展。此例患者提示如臨床工作中碰到類似患者,應盡量明確其免疫力低下原因,并給予提升免疫力治療,且應謹慎選擇手術治療。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亓文磊負責提出研究選題,設計研究方案;李又春、徐桂超負責調研整理文獻,起草論文;李又春、徐桂超、亓文磊負責修改論文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