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瀛,李怡霖,董心玥,佀蓉蓉,白 雪,王子旭,陳耀星,曹 靜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北京 100193)
下丘腦是機體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中樞,它既可以接收來自外周的神經刺激,也可以接受來自循環系統的激素和營養素等的信號傳入。下丘腦內復雜的神經投射,將信息進行整合,通過神經-體液途徑以調控機體的生理行為;同時,下丘腦也可通過上行投射系統傳入高級中樞,將信息再次整合,經下行傳導系統傳出以調節機體的穩態,或者直接作用于中樞對機體進行調控。而下丘腦能量平衡對于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其涉及的神經核團、神經肽、神經投射以及外周激素如何影響機體的穩態是本文論述的主要內容。
弓狀核(arcuate nucleus,ARC)是下丘腦感受能量信號重要的核團之一。ARC中影響能量平衡的兩類神經元包括促食欲神經元NPY/AgRP和抑食欲神經元POMC/CART。由于ARC靠近第3腦室,血腦屏障較為疏松,所以能更快速、更敏感地接收來自外周的能量信號[1],因此被稱為下丘腦能量平衡調控的一級神經元。研究顯示,這兩類神經元可表達多種激素受體,如生長素(ghrelin)、胰島素(insulin)、瘦素(leptin)的受體等,它們是多種與攝食相關的外周激素(如瘦素、胰島素等)、中樞激素[如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MCH)等]、神經遞質和調質[如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等]以及營養素(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作用的匯集點[2],具體作用機制將在后文闡述。為便于理解,可將ARC看作是下丘腦能量調節網絡的起點(圖1)。

下丘腦與能量平衡有關的核團及其主要神經肽。ARC中的一級神經元(NPY/AgRP神經元及POMC/CART神經元)可通過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接受循環系統傳入的信號,它們是下丘腦兩個主要的食欲控制神經元。其中NPY通過靶向Y1/Y5受體投射到下丘腦的大部分核團,參與構成NPY系統,同時NPY投射到的腦區通常也會向NPY神經元發出投射以調節其表達。POMC神經元通過靶向MC3/4R向下丘腦各核團廣泛投射,其中最重要的為PVN;AgRP作為MC3/4R的反向激動劑拮抗POMC神經元的作用,參與構成中樞黑皮質素系統。LHA中的Orexin參與獎賞通路的調節。循環系統信號通過BBB傳入下丘腦,神經系統信號則主要通過NTS等核團傳入。下丘腦將信息進行整合后,通過神經垂體/及腺垂體傳出循環系統信號,通過NTS傳出神經系統信號。NTS.孤束核;ME.正中隆起;3V.第3腦室;ARC.弓狀核;DMH.背內側核;VMH.腹內側核;PVN.室旁核;LHA.下丘腦外側區;OT.催產素;ADH.抗利尿激素;TRH.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Orexin.食欲素;MCH.黑色素聚集激素;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VTA.腹側被蓋區;Nacc.伏隔核;PFC.前額皮質區The nucleus mass and its main neuropeptide related to energy balance in the hypothalamus.The first order neurons in ARC (NPY/AgRP neurons and POMC/CART neurons)can receive signals from the circulatory system through blood brain barrier (BBB),they are two main appetite control neurons in the hypothalamus.Among them,NPY projects to most nuclei of hypothalamus through targeting Y1/Y5 receptors,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NPY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e brain regions that NPY projects to usually also project to NPY neurons to regulate its expression.POMC neurons project extensively to hypothalamic nuclei through targeting MC3/4R,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PVN;AgRP,as a reverse agonist of MC3/4R,antagonizes the action of POMC neurons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ation of central melanocortin system.Orexin in LHA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reward pathway.The signals of circulatory system are transmitted to hypothalamus through BBB,while the signals of nervous system are mainly transmitted through NTS and other nuclei.After the hypothalamus integrates the information,the circulatory system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neurohypophysis and adenohypophysis,and the nervous system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NTS.NTS.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ME.Median eminence;3V.The third ventricle;ARC.Arcuate nucleus;DMH.Dorsal medial nucleus;VMH.Ventromedial nucleus;PVN.Paraventricular nucleus;LHA.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OT.Oxytocin;ADH.Antidiuretic hormone;TRH.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MCH.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VTA.Ventral tegmental area;Nacc.Nucleus accumbens;PFC.Prefrontal cortex圖1 與下丘腦能量平衡有關的NPY系統、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和獎賞通路的神經投射Fig.1 Neuroprojections of NPY system,central melanocortin system and reward pathway related to hypothalamic energy balance
下丘腦腹內側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位于ARC上方,主要起抑制食欲的作用,是大腦中的第一個飽食中樞[3]。VMH大部分為興奮性谷氨酸能神經元[1],同時還有表達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神經元[4]。BDNF神經元可產生BDNF,刺激神經元生長,并對神經元的存活有積極影響,同時也有抑制食欲的作用[5-6]。
下丘腦背內側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us,DMH)位于VMH上方,與情緒調節相關,其中有表達NPY的神經元,主要起促進食欲的作用。DMH是下丘腦中可大量產生NPY的核團,但與ARC不同,DMH中的NPY神經元主要接受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和黑素皮質素(melanocortin,MC)信號,而不接受瘦素信號。DMH中的NPY神經元主要參與長期能量攝入和消耗變化相關的能量平衡,如長期食物缺乏和長期運動,而對短期能量狀態的變化則無明顯影響[7,11]。有研究表明,DMH可接受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刺激,進而增加高脂食物攝入。這可能是由于NO刺激了DMH中谷氨酸能神經元的釋放,內源性大麻素則可通過干擾NO進而抑制這一現象[5]。
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位于視交叉上方,緊靠第3腦室周圍。室旁核有大、小兩種類型的神經元。其中,大細胞神經元主要產生催產素(oxytocin,OT)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小細胞神經元產生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4]等。二者最終可進入體循環,參與機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器官系統的功能等,進而影響機體的能量穩態。研究顯示,PVN中還有BDNF神經元,該神經元介導了瘦素對脂肪組織中交感神經分布的影響,對脂肪的存儲和調用有重要作用[6]。
下丘腦外側區(lateral hypothalamus,LHA)占據了下丘腦外側的大部分區域,是機體的攝食中樞,其中較為重要的起促進攝食作用的神經元有食欲素(orexin)神經元。
Orexin是LHA和下丘腦穹隆周圍區(perifornical area of hypothalamus,PFA)小神經元分泌的興奮性肽類神經遞質,它有兩種類型,均由相同的前Orexin裂解而成,分別為orexin-A和orexin-B。Orexin主要參與獎賞通路的調節,也與覺醒和睡眠有關[9]。
前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是由POMC基因編碼的一種前體多肽,可被激素原轉化酶1和2切割成多種生物活性肽,如在腦中POMC可被切割產生與攝食和能量平衡相關的激素,主要有黑素皮質素類生物肽: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內源性黑素皮質素受體3/4(melanocortin receptor 3/4,MC3/4R)激動劑α-黑素細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厭食神經肽)、β-MSH和γ-MSH[10-11],以及非MC類生物肽:阿片受體激動劑β-內啡肽(β endorphin)。MC類生物肽均含有His-Phe-Arg-Trp序列,該序列是它們與黑素皮質素受體(melanocortin receptor,MCR)結合的必需結構[11]。MC是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central melanocortin system)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能量穩態和攝食行為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中POMC基因主要在下丘腦ARC中表達,起抑制食欲、減少食物攝入使能量攝入減少、調節葡萄糖代謝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除此以外POMC在垂體和腦干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NTS)中也有表達。
刺鼠相關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是由AgRP基因編碼的神經肽,是MCR的反向激動劑,因此能夠阻斷POMC的抑制食欲作用,而起促食欲作用,它是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的另一組成部分,主要在下丘腦ARC中表達。
NPY是由NPY基因編碼的抑制性神經肽,在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均有表達。NPY可與其同家族的其他肽類,如肽YY(peptide YY,PYY)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等共同作用于Y受體,構成分布全身的NPY系統[1],并具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NPY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如下丘腦、大腦皮層和腦干,其中在下丘腦ARC中表達最多,作用也最顯著。外周神經系統中,NPY在腎上腺與去甲腎上腺素共表達,參與交感神經系統的調節;除此之外,NPY也在脂肪組織和骨細胞等外周組織中表達,參與調節脂肪代謝和骨穩態等[5]。因此,NPY可通過多種機制發揮促食欲和正能量平衡作用。
ARC中約90%的NPY與AgRP共表達,稱為NPY/AgRP神經元,是下丘腦中重要的一級促食欲神經元,主要位于ARC內側[12]。NPY/AgRP神經元一般還與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共表達,因此也被稱為“NAG神經元(NPY-AgRP-GABA neurons,NAG neurons)。
可卡因安非他明調節轉錄肽(cocaine amphetaminerelated transcript,CART)是由CART基因編碼的神經肽,在全身廣泛分布。CART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ARC中約90%CART與POMC共表達,稱為POMC/CART神經元,是下丘腦中另一重要的一級抑食欲神經元,主要位于ARC外側[12]。
機體的NPY系統除了全身廣泛表達的NPY以外,還有與NPY結構相同的同家族生物肽PYY和PP,它們均作用于Y受體。Y受體是G蛋白偶聯受體,可通過cAMP途徑和MAPK途徑調節細胞興奮性,從而產生抑制作用。Y受體可分為Y1、Y2、Y4、Y5和Y6共5個亞型,其中與攝食和能量平衡調節有關的主要為Y1、Y2、Y4和Y5。研究顯示,NPY和PYY對所有Y受體亞型都有親和力,其親和程度為Y2>Y1>Y5,但對Y4和Y6親和力很低;而PP對Y4和Y6有親和力[1]。
研究顯示,下丘腦中Y1和Y5通常在同一神經元共表達,并協同發揮促食欲和正能量平衡的作用[5]。Y1和Y5是大腦NPY投射的主要受體。ARC的NPY神經元投射至下丘腦的幾乎所有神經核團,其向ARC的POMC/CART神經元、PVN、VMH、DMH和LHA的投射與攝食高度相關。其中,ARC的NPY神經元向ARC中的POMC神經元投射,是ARC內一級促食欲神經元(NPY/AgRP)和抑食欲神經元(POMC/CART)協調平衡的直接途徑[1,5],但ARC中的POMC神經元卻沒有相對應的向ARC中的NPY投射。這表明,NPY在該平衡中起較為重要的作用[1,4]。由于NPY通常與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共表達,因此NPY也可通過GABA投射達到抑制目標核團的效果。ARC中的NPY向PVN的投射主要作用是突觸前成分抑制來自LHA的GABA能神經元的傳入,從而提高PVN的興奮性。VMH對NPY最敏感,NPY可直接抑制VMH,或抑制VMH神經元的興奮性傳入。總之,降低VMH的興奮性,從而達到增強食欲的作用[1,4]。此外,DMH的NPY神經元也可向PVN、LHA和ARC投射,但投射的具體作用還需進一步探究[7]。
Y2受體通常被認為是NPY的自身抑制性受體,從而減少神經元的NPY表達,降低NPY的促食欲作用,是NPY負反饋調節的機制。但是近來研究發現,有相當大比例的Y2不位于NPY神經元上,說明Y2還有其他調節攝食的機制。目前認為,最有可能的機制之一是[5],Y2在不影響覓食的情況下降低食物囤積和攝食。
PP是Y4的高親和力配體,可通過降低ARC中NPY和LHA中orexin,增加VMH中BDNF和ARC中POMC的方式發揮抑食欲作用[5]。有趣的是,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PP難以到達的腦區也有Y4分布。同時,該腦區由于缺乏高親和力的PP配體,而只有低親和力的NPY,因此只有當NPY水平上調時Y4才能被激活。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極端饑餓、長期應激導致的負能量平衡狀態,該種情況可降低機體能量消耗以適應外部環境[5]。
中樞神經系統中表達MC、AgRP及MCR的神經元在調節能量穩態中起著關鍵作用,并構成了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central melanocortin system)[14],它包括起源于下丘腦ARC的POMC神經元和AgRP神經元,起源于NTS的POMC神經元以及表達MC3R和MC4R的神經元[10]。刺鼠信號蛋白(Agouti)也是MCR的反向激動劑,且分布較AgRP廣范,在中樞和外周均有分布。
MCR是G蛋白偶聯受體,可通過cAMP途徑和PKA途徑調節細胞的興奮性,從而發揮抑食欲和負能量平衡的作用。MCR可分為MC1~5R共5個亞型,但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主要由MC3R和MC4R介導。其中,MC3R可與所有MC結合,且結合力大致相等;而MC4R可與除γ-MSH外的MC結合,且結合力存在一定差異(表1)[11,14-15]。AgRP和Agouti是MCR的反向激動劑,能阻斷MC在MCR處的作用,阻斷POMC的抑食欲作用,而發揮促食欲作用。此外,桃花心木蛋白(mahogany)和多配體蛋白聚糖-3(Syndecan-3)兩種輔助蛋白可分別調節Agouti和AgRP的活性。下丘腦表達的Syndecan-3是一類單通道跨膜分子[16],其表達與能量控制有關[16]。目前已在藥理學試驗中證實Syndecan-3可作為AgRP的輔助受體,可增強下丘腦神經元MC4R處AgRP對α-MSH的拮抗作用[11]。

表1 黑素皮質素受體[11]Table 1 Melanocortin receptors
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中,POMC/CART神經元和NPY/AgRP神經元是下丘腦中兩個主要的食欲控制神經元,它們整合、分配來自中樞或外周激素以及神經信號等信息傳遞給二級神經元[17]。飽食狀態下,POMC神經元分泌α-MSH,激活PVN神經元上的MC3/4R,降低食欲,提高基礎代謝率;而饑餓狀態下,AgRP神經元分泌AgRP,與α-MSH對MC3/4R的激活作用相拮抗,提升食欲,降低基礎代謝率[2]。
此外,AgRP神經元調控攝食的神經環路的研究表明,AgRP特異性作用于PVN的MC4R神經元,與α-MSH競爭性結合MC3/4R,拮抗α-MSH的攝食抑制作用,進一步抑制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中的神經元,從而促進攝食[14]。此外,AgRP神經元通過釋放NPY,激活POMC神經元上的Y1/5R[18],或發出GABA能信號通過突觸直接抑制ARC中的POMC神經元,并且抑制PBN[13];同時,NPY和GABA均能使POMC神經元超極化,降低其放電頻率,下調POMC神經元攝食抑制功能[18](圖2)。
MC3R在中樞的分布范圍較MC4R小,但MC3R在下丘腦表達最強,且主要分布在ARC和VMH;其他表達部位包括內側韁核(medial habenula,MHb)、腹側被蓋區 (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中縫核(raphe nuclei)[10]。研究發現,MC3R缺陷小鼠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高瘦素血癥和輕度高胰島素血癥。造成小鼠體脂質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飼料轉化率提高,而非攝食行為發生改變[10]。另有研究顯示,MC3R可能通過介導機體對脂肪酸的利用和影響生物節律來實現對機體能量穩態和糖脂代謝的調控[14]。
MC4R在中樞廣泛分布,包括下丘腦、前腦(大腦半球和間腦)、后腦(腦橋、延髓和小腦),其中PVN、DMH、內側視前區(medial preoptic area,MPOA)和LHA是MC4R的主要作用部位[10]。PVN中的MC4R可刺激機體產生飽腹感,從而發揮停止攝食的作用,而不影響攝食的開始。PVN中表達MC4R的神經元中有一種類型的細胞亞群表達CRH或TRH,其中CRH在PVN的MC4R信號的下游發揮作用,參與中樞黑素皮質素系統調節動物的攝食行為[10]。
中樞神經系統通過接收并整合外周信號(如激素、胃腸迷走神經傳入信號等),經神經-體液途徑調節外周器官的生理活動,這種中樞與外周間復雜而精密的相互作用是維持能量平衡的必要條件。

與攝食調節相關的兩種亞型神經元位于弓狀核。表達POMC/CART的神經元產生α-MSH作用于MC3/4R,產生厭食效應;表達NPY/AgRP的神經元通過NPY與Y1/5R結合或通過AgRP與α-MSH的拮抗作用,產生促食效應。PVN.室旁核;3rd V.第3腦室;VMH.腹內側核;ARC.弓狀核Two subtypes of neurons related to feeding regulation are located in arcuate nucleus.Neurons expressing POMC/CART exert their anorexic effect by producing α-MSH to act on MC3/4R;Neurons expressing NPY/AgRP stimulate food intake through NPY combined with Y1/5R or antagonism of AgRP and α-MSH.PVN.Paraventricular nucleus;3rd V.The third ventricle;VMH.Ventromedial nucleus;ARC.Arcuate nucleus圖2 AgRP、POMC神經元調控攝食的神經環路Fig.2 Neural circuits of AgRP and POMC neurons in regulating feeding
影響下丘腦能量平衡調節的主要循環激素有消化道相關激素,如ghrelin和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等,機體能量狀態相關激素,如胰島素,反映機體營養狀態的脂肪組織激素,如瘦素和脂聯素(adiponcetin),以及分解代謝的營養素,如脂肪酸、氨基酸和葡糖糖等[19]。它們均可作用于下丘腦神經核團,參與調節機體的能量穩態(表2)。除此之外,機體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相關激素,以及晝夜節律也會影響下丘腦的能量平衡。

表2 外周激素對能量和代謝的調節[2]Table 2 Regulation of energy and metabolism by peripheral hormones
瘦素(leptin)是由白色脂肪組織(white adipose tissue,WAT)產生和釋放的一種厭食激素[13],僅在成熟的脂肪細胞中表達[20];它由LEP基因[21](或稱ob基因,obesegene)編碼,在調控機體能量代謝、體重、糖和胰島素等代謝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瘦素與由單個受體基因編碼的瘦素受體(leptin receptor,LEPR)相互作用。LEPR屬于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gp130)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有6種亞型(LEPR a~f)[22]。其中,LEPR-b受體是最長的亞型,大量存在于與能量平衡相關的腦區,包括下丘腦的ARC、VMH、DMH、腹側乳頭體前核(ventral premammilary nucleus,PMv)、LHA和視前區(preoptic area,POA)[21],可介導瘦素的厭食作用。瘦素或LEPR缺乏會導致嚙齒動物和人類表現出如嗜食、高血糖、高血脂和能量消耗減少等病理狀態[13]。
脂肪細胞產生瘦素的量與體內脂肪質量成正比,并受機體營養狀況的調控。一般來說,脂肪細胞儲存的三酰甘油增加會導致瘦素的產生增加。因此,在能量儲備充足期,適當的瘦素水平可以緩解進食的欲望,促進能量消耗;而當能量儲存不足時(如饑餓狀態),瘦素水平下降,低瘦素水平會增加食欲,減少能量消耗[10,21]。
瘦素自脂肪細胞分泌進入血液,通過血腦屏障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下丘腦中LEPR-b主要由ARC中的NPY/AgRP和POMC神經元表達,瘦素可增加POMC mRNA水平,同時減少NPY/AgRP mRNAs水平;除了調節轉錄外,瘦素還可通過直接去極化(激活)POMC神經元,同時超極化(失活)NPY/AgRP神經元[13],從而調控攝食和能量消耗(圖3)。而在營養過剩和肥胖狀態下,瘦素的厭食效果明顯降低。在許多患有肥胖的人群和嚙齒類動物中,即使外源給予瘦素,也只能產生很小的厭食反應,即“瘦素抵抗”。除了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外,瘦素還可通過外周循環,如與胰島素相拮抗來實現對攝食和能量代謝的調節[23]。
胰島素(insulin)是由胰島β細胞合成的一種5.8 ku的肽類激素,在調節糖脂代謝、調控攝食、維持體重、影響細胞生長和復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IR)是一種跨膜酪氨酸激酶受體,具有兩個細胞外α亞基和兩個跨膜的β亞基[24]。
胰島素參與調節攝食和機體能量消耗的機制與瘦素相似,均自循環系統透過血腦屏障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遞信號。如胰島素作用于ARC中的IR,抑制NPY/AgRP神經元,刺激POMC神經元,進而再投射至下丘腦其他腦區發揮厭食作用[2](圖3)。外周血液中的胰島素同樣與肥胖密切相關,但與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減少能量攝入和儲存的分解代謝作用相比,其在外周的作用主要是合成代謝,如促進糖原合成等。研究表明,胰島素與ARC神經元上的受體結合,其與外周組織具有相同的磷脂酰肌醇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途徑,當局部給予阻斷PI3K途徑的藥物時,可抑制胰島素的分解代謝。
胰島素的分泌同樣與體內脂肪數量成正比,且胰島素自外周運輸至大腦的量同樣與機體營養狀態有關。禁食或體重減輕時,胰島素分泌減少,腦胰島素水平降低,抑食作用減弱,食物攝入量增加;而在進食后或肥胖狀態下,胰島素分泌增加,腦胰島素水平上升,抑食作用增強,并促進機體能量代謝。因此,胰島素和瘦素均被認為是一種肥胖信號,它們可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遞體內脂肪的存儲情況,并調節體內脂肪的動態平衡[25]。除上文中提到的胰島素與瘦素間的拮抗作用,胰島素還可通過激活瘦素基因表達,間接實現調控攝食的作用[26]。

下丘腦接收并整合循環系統信號傳入。激素穿過血腦屏障作用于相應受體發揮作用,其中瘦素、胰島素主要通過抑制ARC中NPY/AgRP神經元與激活POMC/CART神經元發揮厭食作用;Ghrelin則主要通過激活NPY/AgRP神經元發揮促食作用,其對POMC/CART神經元的抑制作用通過NPY/AgRP神經元間接實現,同時還可直接作用于PVN中的神經元促進體重增加。3V.第三腦室;PVN.室旁核;LHA.下丘腦外側區;DMH.下丘腦背內側核;VMH.下丘腦腹內側核;ARC.弓狀核;ME.正中隆起;Ghrelin.生長素;Leptin.瘦素;Insulin.胰島素Hypothalamus receives and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circulatory system.Hormones act on the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by cross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Leptin and insulin play an anorexic role by inhibiting NPY/AgRP neurons and activating POMC/CART neurons in ARC;Ghrelin can promote food intake mainly by activating NPY/AgRP neurons.Its inhibitory effect on POMC/CART neurons is achieved indirectly by NPY/AgRP neurons.At the same time,ghrelin can also directly act on neurons in PVN to promote weight gain.3V.The third ventricle;PVN.Paraventricular nucleus;LHA.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DMH.Dorsal medial nucleus;VMH.Ventromedial nucleus;ARC.Arcuate nucleus;ME.Median eminence圖3 影響下丘腦能量平衡的循環系統傳入Fig.3 Afferent circulation system affecting hypothalamic energy balance
與瘦素、胰島素、CCK等激素的厭食性相反,生長素(ghrelin)作為一種促食欲外周激素而受到廣泛關注(表2)。研究發現,ghrelin是一種由28個氨基酸組成的腦腸肽類激素,主要在胃排空時由胃X/A樣細胞分泌[27],在ghrelin辛酰基轉移酶(ghrelinO-acyltransferase,GOAT)作用下形成酰基化ghrelin(acyl ghrelin,AG)才能發揮生理學作用[28-29]。
當外周血ghrelin通過迷走神經的傳入纖維將信息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中與能量穩態相關的腦區時,可誘導嚙齒動物和人產生饑餓,促使體重增加[2]。同時,ghrelin可穿過血腦屏障激活下丘腦ARC的生長激素促分泌素Ⅰ型受體(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type 1,GHSR-1A),從而影響NPY/AgRP神經元的活性,促進NPY和AgRP的表達[30]。盡管瘦素和ghrelin均可作用于NPY/AgRP神經元調節攝食活動,但有研究表明,瘦素會抑制ghrelin引起的NPY/AgRP神經元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增加[31]。同時,ghrelin可通過抑制POMC神經元活性促進攝食,卻并未發現POMC神經元表達GHSR,說明其對POMC神經元的調控是通過NPY/AgRP神經元間接實現的,即ghrelin影響NPY/AgRP神經元釋放NPY和GABA作用于POMC神經元。有研究表明,AgRP特異性囊泡GABA轉運體敲除小鼠在POMC神經元中表現出ghrelin介導的進食反應減弱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降低[13]。Ghrelin除了作用于ARC神經元發揮促食作用外,還可以直接作用于PVN中的神經元促進體重增加[32](圖3)。
除了胃是ghrelin的主要合成部位外,有研究表明,下丘腦神經元也可產生ghrelin,其產生部位位于ARC腹側,以及DMH、VMH和第3腦室壁,同樣也存在于調控攝食的LHA和PVN中,而腦源性ghrelin也參與攝食調控[31]。
Ghrelin可調節不同物種的攝食行為,并具有種屬差異[31]。如ghrelin在禽類的攝食調控中起抑食作用。有研究認為,ghrelin在哺乳動物與禽類之間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中樞調節差異所造成的。在哺乳動物,ghrelin通過GHSR刺激NPY/AgRP神經元,NPY水平升高,PVN上的Y1受體興奮,進而促進攝食;而在禽類,ghrelin通過刺激PVN上的CRH神經元上的5-HT2A受體增加CRH的表達,從而使PVN對食物攝取產生抑制信息,減少攝食量[33]。
除了各種外周激素,循環系統中的各種小分子代謝產物,如脂肪酸和葡萄糖也能夠穿過血腦屏障,作為營養信號輸入到下丘腦,從而參與能量平衡的調節。
葡萄糖是大腦的直接能量來源,但由于胰島對血糖調控的高度自主性,葡萄糖作為營養信號傳入的功能常常被忽略。具體而言,在機體健康情況下,胰島對血糖的調節占主導作用,而中樞的調節作用不明顯;而在非正常情況下,即中樞由于各種原因(如低血糖、葡萄糖吸收障礙)導致中樞感知血糖降低,超過防御性血糖水平時,中樞便可通過反調控反應將血糖調整到正常水平。而低血糖的激活位點主要位于VMH,該機制可能與Ⅱ型糖尿病的發生有一定聯系[34]。
脂肪作為一種高能量密度的食物成分,在進化壓力的作用下發展出了復雜的脂質感知方式和能量調節機制。首先,在味蕾、口腔和腸道上皮細胞上均發現與脂肪酸感知相關的膜蛋白,這表明脂肪酸攝入可直接刺激機體的相關反應;其次,循環系統中的脂肪酸可通過主動運輸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下丘腦的促食欲神經元NPY/AgRP。當機體能量充足時,抑制其表達從而抑制攝食、增加能耗,而當能量缺乏時則起相反的作用。最后,脂肪酸還有介導下丘腦神經膠質細胞炎癥,從而引起神經元自噬、凋亡的作用。在各種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硬脂酸有較高的炎癥活性,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亞麻酸則有抗炎活性,即不飽和脂肪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有研究報道,抑食欲神經元POMC在飽和脂肪酸介導的炎癥反應中受影響較大,但尚不清楚這是炎癥對神經元的選擇性損傷,還是炎癥引起的能量代謝紊亂所致[34]。
綜上所述,動物的食物攝入是一個由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多個系統共同構成的復雜調節網絡。中樞神經系統各個攝食相關核團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復雜的神經網絡,它們接受外周信號并加以整合;整合后,中樞神經系統既可調整自己的基因表達,又可傳出至外周的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脂肪組織等,從而調控機體的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使機體達到能量平衡。如果其中的任一因素發生改變,都可能導致機體能量穩態破壞,從而引起肥胖、消瘦以及內分泌改變帶來的疾病。因此,下丘腦作為該調節網絡的信息整合和調節中樞,在能量穩態調節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動物生產上,人為控制動物的攝食,既能滿足動物生長需要,又能提高飼料利用率,以降低養殖成本,這一直是食物攝入和能量平衡研究的關注點之一。如何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盡可能地滿足動物長期演化出的、復雜的能量調控系統的需求,對畜牧獸醫工作者來說充滿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