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ESG投資正在不斷升溫。
“ESG投資的音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出圈了。”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近日公開表示,“相關的論壇越來越多,甚至已成為大型論壇的‘標配。從討論的深度來看,已經從兩三年前還要給大家普及什么是E,什么是S,什么是G,到ESG到底能不能帶來超額收益、ESG具體標準的制定等話題。”
站在碳中和的風口,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積極布局各類ESG產品。從深入研究,到融入投資策略、構建組合,再到產品落地、風險管理等,資管機構正在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市場的ESG之道。
“公募基金的ESG整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沒有可以參考的模板,最近幾年的狀態像創業一樣。”嘉實基金ESG研究主管韓曉燕對《財經》記者表示。
針對機構關注的信息披露、數據評估等問題,監管也在不斷釋放積極信號。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日前在出席公開論壇時表示,中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長態勢,2020年約有27%的上市公司發布了ESG報告,滬深300企業中已經有259家發布了獨立的ESG報告。未來,證監會將根據中國國情和市場發展階段,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豐富具體披露指標,以促進ESG投資規范健康發展。
而在一級市場,高瓴、紅杉等眾多創投機構均已提前布局。“實現碳中和可以帶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低碳領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和創業機會,帶來經濟競爭力提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效益。”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在2020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ESG投資,原本小眾的話題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究其原因,李一梅認為,ESG投資在今年的熱度上升了幾個臺階,短期的、政策層面的紅利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比如雙碳目標的設立,把碳達峰、碳中和確立為國家的長期戰略目標,各部門、各地方都在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但更底層、更長遠的邏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變化:綠色發展、能源革命,企業應該為整個社會,而不單單只是股東創造價值,這些理念是大勢所趨。“如果不主動擁抱,可能面臨被時代巨輪碾壓的風險。”
近期發生在海外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董事會成員被更換事件,可以用來闡釋ESG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可能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
今年5月,一家持有埃克森美孚0.02%股份的基金公司“引擎1號”,認為埃克森美孚董事會拒絕接受化石燃料需求在可預見未來會下降的觀點,沒有采取應對步驟,可能導致長期業務風險,董事會缺乏在能源行業轉型方面有經驗的董事。但埃克森美孚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需求還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新興市場,潛在回報率遠遠超過可再生能源項目。
意想不到的是,貝萊德、先鋒和道富三家資管巨頭選擇聯手支持“引擎1號”。貝萊德表示,埃克森美孚必須采取更多行動來調整長期策略,以管控威脅股東利益的氣候風險。如果不轉型,如今的石油巨頭也將面臨生存還是滅亡的問題。
毫無疑問,碳中和已經是一個沒有國界的話題。在A股,近期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在路演中表示:“新能源大漲的原因就是碳中和,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政策、基本面、業績都在超預期。”
為了達成碳中和這一全球共同的長期目標,MSCI倡導全球資本市場參與者積極參與,以市場的力量倒逼這場改革。MSCI ESG研究部門亞太團隊主管王曉書表示,資產管理人手中的資本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如果資產管理人利用其投票權,與企業直接溝通,敦促其制定凈零目標,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支持資產所有者為清潔能源企業提供資金。銀行和券商可以通過資金、價格、法律條款等方式向低碳型、低碳轉型成功的、清潔能源型企業支持。
7月15日,馬險峰在論壇上公開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重大挑戰,需要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加大綠色投資,資本市場推動綠色投資主要是ESG系統,就是在投資機構投資企業的過程當中,要關注企業的環境因素,要關注其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情況,也就是ESG的綜合評判,來為投資者提高回報、規避風險。
隨著熱度提升,越來越多的基金產品打上了碳中和、ESG的標簽。近期,西部利得基金申請的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獲批,成為市場上第一只名稱中帶有“碳中和”字樣的公募產品。
ESG相關基金則在近兩年不斷增加。根據中信證券的統計,目前ESG投資主題基金共有26只,規模281.8億元,ESG概念主題基金有61只,規模為2251.3億元,其中42只為2020年后新發產品。
“2020年可以看作一個分水嶺,之前的泛ESG類產品大多是行業基金,包括很多低碳、環保等行業基金,在2020年之后更多是主題基金,ESG的整體理念比較凸顯。”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相對于普通大眾,手握長期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對于ESG的理解更深,無論對研究框架、數據分析還是引入ESG投資框架的產品需求都非常強烈。”
從理念到策略再到產品落地,這其中需要巨大的投入。2019年11月,博時基金依據社投盟的估值模型,發布了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編制的中證可持續發展100指數,在傳統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基礎上,加入投資過程中更關注的經濟效益評估維度,并將ESG指標結合中國企業和市場情況進行了專業化設計,評選出100家在經濟、社會、環境、治理方面綜合價值較高的上市公司。2019年12月16日,博時中證可持續發展100ETF正式發行。

碳中和已在全球形成不可阻擋之勢,ESG投資也在中國不斷升溫。圖/IC
博時基金介紹,首先,從來源方面對公司投研重點推薦的股票進行覆蓋;其次,在評分方面,不僅利用外部第三方數據,而且加入了基本面研究員的主動評價,充分整合了公司內部的投研優勢;最后,公司會將ESG評分結果給到投資經理參考,投資經理可以在進行股票篩選的時候加入ESG評分維度。
此外,博時基金在投后環節也將ESG融入積極所有權行動,在符合受托責任及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與被投資公司進行互動溝通,并積極行使投票權。不會尋求對公司具體運營的干預,而是重點關注公司戰略、商業模式、業務可持續性及其他會對資產組合的風險收益比產生重大影響,促進改善與ESG相關的問題。
博時基金副總經理王德英表示:“我們深刻理解中國市場和海外的不同點,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及風險管理機制等;我們的ESG研究和評價將綜合中國國情,參考國際ESG標準,進行更多本土化考慮,并且可以更好地應用到實際投資中去。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會不斷測試和優化自身的ESG投資體系;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持續和機構客戶、監管部門、評級機構及同行進行交流,推動ESG投資在中國市場真正的實踐。”
華夏基金在ESG領域已經耕耘超過四年。公司在2017年加入UN PRI,同年設立了ESG投研團隊,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特點,開發出一套適用于本土市場的可持續研究框架。在內部組織架構上,華夏基金設立了ESG專業委員會,目前已經將ESG投資理念融入主動權益投資國際賬戶管理的各個環節,從投資策略制定,到基本面行業研究,再到組合構建、日常風險管理都加入了ESG考量。
不同于市場中普遍的負面清單篩選和量化指標排序,李一梅特別提到,華夏基金會積極與上市公司溝通和協作,助力提高其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探索和鼓勵ESG信息披露。2018年以來,共與20家上市公司就ESG問題有過深入接觸,其中包括多家能源領域大型央企。“作為一家本土資管公司,在與本土公司溝通方面更有優勢。”
對于低碳、ESG公募產品的發行是否有漂綠風險,王曉書認為,相信監管機構對于產品的名字和背后的計算邏輯有自己的衡量,從歐洲市場可以看到,歐盟在去年底推出了SFDR(可持續財務披露條例),對于ESG產品的披露做出明確要求,目前仍在咨詢階段。“全球范圍內,監管對于資管機構的要求在緩慢地推進,中國還沒有發展到擔心‘漂綠或者嚴格控制的進程。”
“國內尚處在市場發展初期,監管即使做出規范也可能是定性而非定量。”上述公募人士指出,“為避免‘洗綠發生,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或者由專業渠道方進行測算。”
而資管機構們最關心和期待的,仍然是監管能夠明確相關規則,填補目前ESG投資上的信息披露、數據評估等空白。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積極信號,在證監會發布的最新一版上市公司半年報、年報披露指引中,加入了ESG披露要求。”王曉書表示,“在上市公司層面的數據和披露的基礎夯實之后,再上升到另外一個層面去提出對于金融機構和基金產品的管理要求,才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
隨著新能源行業的上漲,有觀點認為,帶有碳中和、ESG標簽的產品獲得了不錯的超額收益。對此,李一梅提醒:“因為雙碳目標、電動車、能源革命大熱等原因,市場對E的重視已經很高。而且客觀來看,過往一年ESG基金收益率大幅跑贏寬基,與新能源概念股在這期間的大漲有很大關系。一家公司的業績能否可持續,與它S、G的表現有很大關系。也希望大家提高對S、G的研究,推出更多相關產品。在重視E的同時,也要重視S和G。”
一級市場的碳中和熱度同樣在提升,投資于新能源領域的PE、VC則早已在“天亮前”提前下注。
3月底,頭部PE紅杉中國與遠景科技集團共同成立了碳中和技術基金,規模100億元,投資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
2008年紅杉中國開始投資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細分領域,之后又在產業的上下游和生態鏈進行了系統布局。
富欣回歸了投資蔚來汽車案例,她表示,紅杉投資蔚來之前,關注電動汽車行業已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堅信電動汽車是一個方向,盡管當時產業鏈還沒有特別成熟,但是苗頭已經非常清晰。一是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偏向性強;二是從技術和發展方向上,電動汽車有可能跨越傳統燃油汽車,中國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三是產業鏈逐漸走向成熟,成本會逐漸降下來。”
綠動資本董事長兼CEO白波同樣表示,五年前創建綠動資本和中美綠色基金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了解什么是ESG投資、什么是影響力投資,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白波表示,要將ESG投資做好,將影響力投資做好,必定要將其映射進DNA中,這也意味著從募資開始,就需要和LP、投資人達成共識。在做投資的時候,需要從上至下地選擇賽道,以實現影響力投資;且在做具體投資時,不僅需要投資方面、財務方面、法律方面的盡調,也需要去做被投企業的環境和影響力的盡調。而在做投資決策時,在進行投委會報告時,除了非常關鍵的投資回報的風險回報分析,還要有環境回報的風險回報分析,這兩個回報的分析都與我們對被投企業的未來運營狀況分析相匹配。最后,在投后還需去監控、督促,并整合為面向投資人的報告。
紅杉中國在4月22日世界第52個地球日發布了零碳報告,其中指出碳中和背景下可商業化落地的十大技術方向。同時測算,2021年-2060年中國綠色投資年均缺口約3.84萬億元,其中2021年-2030年綠色投資平均缺口達2.7萬億元,2030年-2060年綠色投資平均缺口達4.1萬億元。如何彌補150萬億元的資金缺口?
社會資本對碳中和參與度還不是特別高。由于缺乏合適的碳排放衡量和補貼標準,碳排放制度和體系不完備,社會資本難以彌補資金缺口,投資熱情尚未被完全激發出來。
各路資本正在向碳中和匯聚。7月15日,由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攜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在滬簽約設立,總規模500億元,首期100億元。
中金資本作為中金公司全資私募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平臺之一,其自成立以來,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領域直投層面積極開展投資布局。
中金資本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離不開財政的資金支持,建議可以參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國家級大基金的做法,根據碳中和目標設立專項大基金。在基金架構上,可以借助母基金的撬動和放大作用;在基金投向上,可以劃定重點支持的減碳領域,由此加強對碳中和領域的直接融資支持,鼓勵國產化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