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強
摘 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構成了整個教學活動。教師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探索最終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通過對中學數學典型課例的研究,提出一些反思,以期為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學數學;典型課例;探究;反思
一、注重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當前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都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從課前環節入手,注重有效預習,并且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以及預習步驟,如讓學生做好預習筆記,其中就包括主要內容、知識的重難點,預習中易錯的地方,有何收獲與發現等,通過這一預習環節,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他們學會基本的預習方法,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帶著個人感情色彩對預習內容產生興趣。同時,在預習中就自己的疑惑或者問題,在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時做好記錄,從而產生對課堂新知識學習的期待心理。
二、設計適宜問題,發展學生思維
課堂通過關鍵性問題的引導,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自主思考,教師要做好引導,使學生在方向的指引下投入到思考之中,進行新舊知識的銜接,不斷學會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知識,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構建知識體系。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同時還要通過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發揮主體性。教學中淡化形式,注重實質,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教師要改變觀念,精研教材,同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題之中。在問題的設計中,要切實使學生在這一引導性、啟發性問題的激勵下,不斷調動思維,延伸和拓展問題,讓學生真正樂于解決問題,樂于關注和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引導學生相互解疑,允許學生不斷進行猜想、假設、驗證,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三、強化主體活動,構建有效模式
課堂教學要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通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解決難題、跨越問題障礙等,最終實現獲取、掌握、運用知識的目標。搭建小組合作學習的平臺,學生開動思維,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采取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通過搭建學生自主、合作練習的課堂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探究。這一教學模式包括五個環節。首先是輔助環節,通過情境創設抑或者板書課題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在自學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內容設計自學問題,制訂可行性的教學目標與自學指導,使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對重難點進行突破,最終達成學習目標。在合作交流與探究環節中,則是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思考,通過同桌合作、前后桌合作、小組交流或者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相互彌補、啟迪質疑,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時也暴露出他們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之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掌握。通過合理分組,組內成員互學互幫,切實保證學習任務的高質量完成,學生在整個小組活動中思維被充分調動,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切實在相互促進、相互幫助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以及能力。在小結環節,則對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數學專業綜合運用與表達能力加以展示,讓各小組根據本小組反饋信息先進行小結;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小結再匯總,并進行最終總結,提煉升華。課堂訓練與練習能鞏固學生所學,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提高學生的運算、邏輯、思維以及空間想象力等,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知能力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與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練習,通過分類指導、施策,培優補差,共同進步。
總之,對數學典型案例的分析,是為了探索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規律,引領學生不斷由淺入深進行學習,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使教師的教學獲得學生的喜愛,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朱曉剛.一堂中學數學有效教學課例的成功展示[J].數學之友,2013(2).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數學教學典型課例探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155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