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俠
摘 要:長期以來,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許多語文教師的一塊心病,為更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準確定位和把握個性化閱讀,從多個方面進行探討,以帶領教師走出個性化閱讀的誤區。
關鍵詞:閱讀;個性化;誤區
學生對文本的個性閱讀,是以學生獨立閱讀為主,學生既要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文學素養等直接與隱藏的作者對話,又要進行批判性、反思性的閱讀。但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曲解了個性化閱讀,走進了個性化閱讀的誤區。
誤區一:鼓勵反叛即張揚個性
(案例)《孔乙己》是魯迅的短篇小說,是(部編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課文。課堂上賞析孔乙己形象時,一位教師這樣教學。
師:同學們,你認為孔乙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很多學生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好喝懶做、真誠、善良、自欺欺人,受封建科舉毒害很深的知識分子。)
生:孔乙己靠偷東西維持生活,難道還善良嗎?他偷了東西,挨了打,還好意思拋頭露面去喝酒,受了嘲笑還不知羞恥地為自己辯解。他沒錢還喝酒而且經常拖欠酒錢,這和現在嗜酒成性又經常偷盜的痞子有什么不同?他受大家的譏諷,活該。實在不值得同情。
師:(鼓掌)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很好。
眾所周知,孔乙己是個矛盾體。他既渴望受尊重又被嘲諷,既好喝懶做又真誠善良,既窮困潦倒又擺闊炫耀。顯然這位同學的理解有失偏頗,不夠準確。教師追求表面的、膚淺的“新意”,只強調學生與眾不同的感受,而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即價值觀的表達與傳承,對生命的尊重與重塑。教師對學生“反叛”的理解不做深入剖析和價值觀的引領,而是一味以“很好”來簡單評價,這樣的閱讀教學是很膚淺的。
這位教師錯誤地認為批判性的理解、求異的解讀就是個性化閱讀。無原則地一味鼓勵反叛,會使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加叛逆,學生會以與文本和傳統唱反調為榮,盲目地追求怪異,這極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這位教師忽略了個性化閱讀不僅指個性化閱讀感受,還包括個性化解讀過程和個性化閱讀方式。教師拋出一個批判性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說,但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個性化閱讀教學不能簡單追求個性化閱讀結果,教師應該注重個性化閱讀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以提高閱讀能力為根本。
誤區二:熱鬧討論即飛揚思辨
(案例)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時,不去引領學生咀嚼人性之美丑,欣賞柳暗花明的表現手法和尺水興波的結構藝術,體味“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卻讓學生大談“新時代我們怎樣做人”,學生如魚得水,暢所欲言,有的談“英雄舍己為人的壯舉”,有的談“樹立崇高的理想”。課堂熱鬧非凡,學生思維活躍。
這樣看似張揚了個性,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但卻大大淡化了學科意蘊,損害了語文美。這位教師錯誤地認為,只要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就是一節好課;熱鬧的討論是促進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手段,只追求表面熱鬧會使個性化閱讀流于形式。
做到有力充分的討論,首先問題的設計不能游離于文本之外。要做到這一點,教者吃透教材是必要的,因為“教學對話的基點在于文本”。有位教師對《天凈沙·秋思》研讀很深透,卻遲遲找不到教學的突破口,在這種情形下貿然上課,卻上得得心應手。由此可見,吃透教材才能使“教什么”了然于胸。其次,設計問題要盡量開放,開放自由的話題會使學生有話可說。在個性化的思維空間中,學生會獲得獨特的感受。最后,設計的問題能選準角度找準切入點,鼓勵學生創造性地理解文本。
誤區三:貶斥訓練即凸顯獨特
(案例)有位教師教《偉大的悲劇》這一節課時,20多個詞語,讓學生齊讀兩遍就草草結束字詞教學。如“羸弱、告罄、遺孀、毛骨悚然、怏怏不樂”這些重點詞語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從理解意義到造句運用都有較大困難。這么多詞不能準確認識,又怎么可能深入理解文本呢?因而學生對文末“我的遺孀”缺乏情感認識,感受不到“我的遺孀”蘊含著“我”對“妻子”的深愛和歉疚。
這位教師簡單認為個性化閱讀應忽略訓練強化感悟,弱化了訓練更能凸顯學生獨特的感受。
科學有效的訓練能激活思維,提高個性化閱讀能力。如教授《偉大的悲劇》,有位教師是這樣進行字詞訓練的: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詞,然后讓學生抄在黑板上,接著自讀并理解詞義,最后用這些詞語連成一段話來進行課文的復述。教者高屋建瓴,環環相扣,化呆板為活趣。
中學生思想稚嫩、認識有限、叛逆意識較強,如果教師盲目鼓勵學生反叛求異,那么后果是很危險的。在求異和創新盛行的當下,能否慎待學生的“發現”,警惕不適當的“求異”誤導,走出個性閱讀的誤區,是對語文教師是否稱職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