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紅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各教育單位由原先的應試教育逐步轉變成素質教育,要求在職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時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依據新教材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需求,創新學科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全新的學習環境下發展自身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的主體就是學生,每一個學生由于成長過程的差異,
其學習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差異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秉承差異性原則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不同,所以學習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實施差異性的教學方式,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來制訂教學方案,不僅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利于發揮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讓“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1]。
(二)有利于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主要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無法有效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同時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揮。此外,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制力較差,不能在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通過差異化教學的原則來開展課堂教學,能夠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每一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從而提升其課堂參與度,進而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2]。
二、“差異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全面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需要秉承差異教學的原則,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做全面、細致的調查,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來了解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的表現,從而對學生的性格、思想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觀察來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動態和感受,積極、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加深對學生的認識。
(二)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開展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正視學生間的差異性,在教學方案的制訂上不能“一刀切”,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不能將學生的差異性視作教學的負擔,視作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不利因素。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需要基于學生間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來實施教學,從而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提升整體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曹沖稱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的一些話題讓學生自由進行組合和討論,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如“在曹沖稱象的故事中,曹沖采用了什么東西來等價大象的重量呢?”“除了曹沖使用的稱象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稱大象的重量呢?”等等,讓學生針對這些話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來進行分析和討論,各抒己見,同時,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并予以肯定和表揚。
(三)分層教學法
在小學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方式不能像以往一樣“一刀切”,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能力。如此一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分層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課程內容通過由淺至深、由易到難的方式來進行呈現,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其充分掌握語文知識的教學方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差異教學原則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不同層次的教學中逐步掌握語文知識,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輝.“差異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華夏教師,2015(9):61.
[2]王林.差異教學,個性體現:小學語文教學中差異化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9(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