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徐學功,石學敏2*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3.鄭州市中醫院,鄭州 450007)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而原發性高血壓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多以常規對癥治療為主,其中硝苯地平控釋片雖可改善患者血壓狀態,但其對部分病情嚴重者療效不理想,且預后較差[2]。中醫將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歸于“卒中”“頭風”等范疇,且中醫學家[3]認為氣海失司為該病發病之根本,故中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宜以活血散風、調和肝脾為主。醒腦開竅針刺法通過針刺水溝、內關及三陰交等穴,可發揮開清竅、醒腦神之功效[4],但僅靠醒腦開竅針刺法單一治療常導致治療效果欠佳?!盎钛L針刺法”通過針刺人迎可發揮陰平陽秘、調營衛、和氣血的良好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瘀阻腦絡證型[5]。但目前關于“活血散風針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對患者血壓負荷、神經功能及脂代謝的影響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0 例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對照試驗,旨在為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針灸理療科收治的200 例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 例。對照組,男58 例,女42 例;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8.44±3.15)歲;體質量指數(BMI)19~24 kg/m2,平均體質量(22.51±0.35)kg/m2;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45±2.03)年。觀察組,男57 例,女43 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68.39±3.17)歲;BMI 19~25 kg/m2,平均BMI(22.55±0.38)kg/m2;病程3~13 年,平均病程(7.48±2.05)年。2 組年齡、性別、BMI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試驗設計經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西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6]中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者,且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7]中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者;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的瘀阻腦絡證型;3)對硝苯地平控釋片不過敏,且對針刺治療無相關禁忌證者;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5)臨床資料完整者等。
1.2.2 排除標準 1)繼發性高血壓者;2)伴有嚴重心功能不全及肝腎功能不全者;3)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者;4)伴有老年癡呆、精神及認知障礙者;5)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者等。
1.3 治療方法 2 組均給予硝苯地平控釋片(30 mg,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91)進行降壓治療,每次30 mg,每日1 次。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法進行治療,即取主穴水溝,配以內關、三陰交及委中;取一次性針灸針(長40 mm,直徑0.25 mm,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采用石氏捻轉瀉法直刺內關25 mm,留針20 min;采用雀啄手法斜刺水溝,針刺深度3 mm,留針20 min;采用常規提插補法向下斜刺三陰交,針刺深度20 mm,留針20 min;采用提插法直刺委中,不留針。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活血散風針刺法”進行治療,取主穴人迎,配以太沖、曲池、足三里及合谷;針具同對照組,采用捻轉補瀉手法直刺人迎,針刺深度25~35 mm;采用捻轉補瀉手法直刺太沖、合谷,針刺深度25~35 mm;采用提插捻轉補法直刺足三里、曲池,針刺深度25~35 mm,每個穴位針刺1 min,留針20 min。2 組均每日治療1 次,持續治療6 周。
1.4 觀察指標
1.4.1 血壓負荷 治療前、治療6 周后,采用Oscar 2 動態血壓儀(順泰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測定2 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并記錄2 組血壓負荷。血壓負荷為SBP、DBP 超過正常范圍次數的百分率。
1.4.2 血液流變學 治療前、治療6 周后,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取1 mL 全血經抗凝處理,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血漿,另取2 mL 全血,采用MC X-28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江蘇美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
1.4.3 神經功能 治療前、治療3、6 周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評估神經功能,總分42 分,NIHSS 分值越高說明神經功能越差。
1.4.4 脂代謝指標水平 血液采集同1.4.2,取全血2 mL,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總膽固醇(TC)水平(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血壓負荷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血壓負荷比較(,n =100) %

表1 2 組血壓負荷比較(,n =100) %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2.2 2 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血液流變學比較(,n =100) mPa/s

表2 2 組血液流變學比較(,n =100) mPa/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2.3 2 組神經功能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神經功能比較(,n =100) 分

表3 2 組神經功能比較(,n =10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2.4 2 組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n =100)mmol/L

表4 2 組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n =100)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中醫學理論本無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病名,歷代中醫學家根據本病癥狀表現將其歸于“眩暈”“頭痛”“腦鳴”“中風”等范疇,且中醫理論[10-11]認為,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為機體氣機升降失常、陽氣違逆、灼血成瘀而致火熱循經上燔,進一步灼傷血脈,進而導致人迎脈損,引發本病,故中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當以調和肝脾、活血散風為主。“活血散風針刺法”選取人迎為主穴,該穴屬足陽明胃經,而陽明經多氣多血,又為膻中、氣海上輸所過之穴,故人迎為氣血旺盛之穴,通過針刺該穴位可發揮活血散風、涼血化瘀之效;且“活血散風針刺法”選取足三里、曲池、太沖及合谷為配穴,其中足三里、曲池為五輸穴中的合穴,通過針刺該穴位可起到氣血平和、陰平陽秘的作用;太沖屬足厥陰肝經,主血在下,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主氣在上,通過針刺二穴可調節機體氣機升降及臟腑氣血,發揮通經行瘀、平逆肝陽及恢復氣血的作用,故“活血散風針刺法”可有效發揮活血散風之功效,進而調節機體臟腑功能,改善臨床癥狀[12-13]。本研究發現,治療6 周后,觀察組SBP 負荷、DBP 負荷、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均低于對照組,且治療3、6 周后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活血散風針刺法”可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負荷、血液流變學及神經功能,進而有助于控制疾病進展,與既往研究[14-15]結果相一致。
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發展過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謝紊亂。本研究發現,治療6周后,觀察組血清LDL-C、TG、T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活血散風針刺法”可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脂代謝,維持血脂平衡。分析其原因為“活血散風針刺法”中選取人迎為主穴,該穴深層有舌下神經降支、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干、頸動脈竇及頸動脈體等,通過針刺該穴可有效調節機體血壓和心率,改善腎素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狀態,進而有助于調節脂代謝,維持血脂平衡[16-17]。郝媌等[18]發現,針刺人迎可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機體動脈粥樣斑塊,調節機體血脂平衡,進而有助于改善血脂,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活血散風針刺法”可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負荷及血液流變學,并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脂代謝,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