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烽 王巍巍
摘 ?要:隨著新常態的到來,對生態環境監管提出更高的需求與期盼,相關職能部門也應制定相對應的管控措施,強化環境監管質量,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該文以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內容為切入點,從多元性、連續性、可追溯性,闡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應具備的屬性,指出對我國環境監測管理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常態 ?環境監測管理 ?困境 ?出路
中圖分類號:X83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a)-0096-0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SHI Xiaofeng ?WANG Weiwei
(Shaoxing Keqiao distr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312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normal, higher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The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should als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expounds the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diversity, continuity and traceability,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enviro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Dilemma: Way out
近年來,國家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出臺一系列的監管措施,以提高國內生態環境的監測指標。該文通過全過程、全方位的數據監測與管理,深度分析出我國目前生態環境所面臨的顯性問題與各類隱性問題等,進而為后續監測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實際監測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質量管控措施以及人力資源供給度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對此,必須深度分析出環境監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制定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強化實際管理效用,為我國生態環境構筑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
1 ?環境監測管理的內容
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綜合性,其本身所呈現出的管理內容也具有多元化特點,其并不單一地局限在環境監測中,而是通過與相關聯的影響因素進行整合實現整體化管理,以此來強化實際管理質量。
1.1 對監測人員的管理
從現有的監測技術來看,每一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以技術人員為中心,通過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實現,對當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正確羅列,并同步反饋到主系統中,以保證環境監測的精準性。為此,要想真正提升我國環境監測管理質量,必須加大人員管理力度,保證技術人員可以嚴格遵守相關技術手段以及管理指標。
1.2 對儀器設備的管理
通過定期對監測設備進行維護與保養,可以保證設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精度。特別是對于全天候處于監測狀態的機器設備而言,必須進一步加強實際管理質量,對儀器使用前期進行精準調試,然后注重中期與后期的運維工作,保證設備在固有的生命周期內實現最大使用價值。
1.3 對監測技術的管理
監測技術的管理是保證監測工作全過程開展的重要保證。因為從技術與數據本身所呈現出的對接性來看,目前我國監測部門主要是針對數據來實現自動化信息化管理,這就需要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范,且應針對不同數據羅列出具有針對性的技術手段,才可進一步提高數據監測的精準性[1]。
1.4 對檢測過程的管理
我國生態環境影響的因素較多,且不同物質之間所產生的聯動反應將造成影響因素多變的屬性。這就需要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物質來設定相應的指標,然后結合設備儀器、技術、監測方法等,界定出物質本身所具備的屬性是否對當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然后通過評審測定對物質進行溯源處理,以保證整個監測結果的精準性[2]。
2 ?環境監測管理特性
2.1 多樣性
監測方法多樣性主要體現在環境檢測主體的不同,例如大氣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等,其均需要通過相對應的監測手段進行生物方面、化學方面以及物理方面的分析,然后得出綜合性的技術指標,保證數據監測結果,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前環境狀態,進而為后續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2.2 連續性
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并不是在某一時間點發生瞬時改變的,而是通過環境中有害物質的不斷積累,當積累值達到極限范圍時,其產生的影響因素,將進行生態環境內的擴大,進一步加大連鎖影響污染。在此過程中,檢測工作的開展必須具有持續性,其不僅是以某一個監測點為主,而是通過時間與空間之間的有效聯動,對單一組類數據進行整合,真實地反映出生態環境在當前時間段內所產生的破壞現象,進一步對環境污染指標做出有效整合。
2.3 可追溯性
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開展本體是立足于整個地區之內,通過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方案制訂、管理工作開展等方面,界定出當前環境影響因素解決辦法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性。在此過程中,為進一步保證數據本身可真實反映出生態環境的污染指標,則必須令不同數據具有可追溯性,結合時間段、空間段內的數據變化特征,通過追溯進行指標層面的可視化分析,這樣通過模型、圖表的形式進一步完善數據體系,為相關人員提供決策類信息[3]。
3 ?環境監測管理面臨的困境
3.1 監測管理體系不完善
環境監測管理體系的設定是針對國內目前生態環境變化趨勢來設定相應的指標,并通過監測制度、審核制度的實現對固有生態環境的治理。然而,從我國目前環境部門所頒布的監測管理條例來看,部分管理制度的設定缺乏程序性與細節性,這就造成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實際建設工作與預期設定的目標出現不符或者是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進而造成監測工作相對于新時代生態環境發展趨勢而言,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3.2 監測質量管理體系設定不合理
環境質量監測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特點,整個管理體系的設定必須具有長期的可施行性,才可進一步保證與環境監測質量相關聯的各類工作之間,產生統籌協調的特點。但在此過程中,每一項質量管理體系在落實過程,均需要與生態環境及地區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不斷磨合,才可進一步發揮出質量管理體系的實際效用。然而,從目前質量管理體系及相關指標的設定形式上看,仍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種監測技術的應用力度,無法確保數據真實地反映出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進而令后續監測工作的開展呈現出缺失性[4]。
3.3 人才扶持力度較低
從我國占地面積來看,其所延伸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呈現出一定的范疇性特點,特別是針對部分偏遠地區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來講,技術推廣及人員儲備力量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與此同時,不同地區對于環境監測工作的經費扶持力度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鄉鎮與市中心相比,其所呈現出的落后性,難以真實反映出鄉村周邊的環境狀態。除此之外,環境管理職能部門的設定形式也有待改進,此類事業單位并未能針對新經濟形勢下的社會發展機制進行實施創新,薪資待遇無法滿足技術人員的訴求,甚至是部分職能部門需要一定背景,才可能進入到崗位中,這也造成對口大學生難以進入到監測崗位中,致使其缺乏一定的競爭效應。
4 ?加強環境監測管理的相關措施
4.1 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質量管理體系的設定必須全過程落實到生態監測體系中,結合項目指標、生態測評指標等方面的確定,修正并完善相對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可進一步在制度方面、人員方面、資源支撐方面提供相對應的管控措施,保證相關監測技術的落實與管理,可以進一步推動整個監測體系的運行。除此之外,應針對檢測數據進行質量測評,通過追溯數據分析出數據本身所具備的真實性特點,然后結合地區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制定合理的質量管理制度,進一步保證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5]。
4.2 建立監督制度
內部質量監督機制的建設主要是針對環境監測管理設定相對應的評審制度,通過對不同部門之間設定相對應的評審指標來進一步強化實際管理的效用,進一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縱向延伸態勢。此外,監測機制應結合信息化系統,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全國范圍內統一指標的核定,然后將內審結果與評審結果當作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績效考核指標,進而對崗位職能人員形成一定的監督效果,提高環境監測管理質量。
4.3 完善人資管理制度
考慮到環境監測管理工作本身所具備的綜合性特點,為進一步實現崗位工作的對接性,必須綜合考慮到環境監測工作與人員專業性、技能性所呈現出的關聯特點、明確崗位人員的職能范疇,保證人員在上崗及工作過程中,可以真正實現人盡其才的效用,發揮出技術人員的最高水平,強化實際管理效能。
4.4 加強人才隊伍的規劃力度
技術人員作為環境監測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崗位人員所具備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間接奠定著管理指標的核定質量。對于此,必須針對目前國內監測管理人才隊伍的規劃形式,設定相對應的培訓指標,及時依據新工藝、新理論等構筑出相對應的培訓內容,然后落實到人才隊伍中,保證技術人員可以實時了解新技術的測評情況,加快技術體系與原有測評體系之間的磨合力度,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強化實際管理質標。除此之外,應對承接人才教育培養的高校體系設定相對應的專業隊伍,相關職能部門可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實踐活動的場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人才對此類專業的認可度,同時也可令大學生群體在畢業之后快速投入到崗位工作中,以補充國內環境監測管理部門的人才缺口。在針對人才進行培養時,應立足于監測崗位的需求之上,深度分析出不同操控視域下,技術體系與人才數量、人才質量之間的差異性,分析出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培訓工序,強化人才培養質量。
4.5 建立責任追溯制度
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落實是以信息化系統所展現出的數據指標為核心,結合生態環境及地區管理機制,設定出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質量管理方案。責任追溯制度的建設,則是將此類數據的產生與崗位職能人員進行精準對接,其可以看成崗位人員在測定出數據以后應及時進行簽字并負責。此類權責一體化的制度建設,可以進一步約束崗位人員的工作行為以及工作態度等,令各類監測數據信息具有真實性,這對于動態性、長期性的環境監測體制而言,可以進一步強化質量管理目標,真正實現全過程跟蹤的活動監管,提高我國實際環境監測質量[6]。
5 ?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管理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保障,為進一步實現數據監管的精準性,必須從多個方面衡量出當前監測工作存在的弊端,分析出不同操控模式下,管理制度、管理體系、人才支持力度等存在與應用的合理性。通過多方面的協同合作,可進一步強化實際管理質量,為我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期待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技術人員可進一步融合管理技術、管理理論等,制定出更為完善的管控措施,提高實際管控指標。
參考文獻
[1] 施禪臻,張愛亮,宋釗,等.生態環境第三方檢測機構計量器具量值溯源管理問題探討[J].中國環境監測,2021,37(1):11-17.
[2] 郭愛婷.淺析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技風,2021(5):138-139.
[3] 傅程玲.環境檢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分析[J].大眾標準化,2020(23):240-241.
[4] 李琦,趙倩,張倩,等.垂直管理改革中地市級環境監測站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綠色科技,2020(22):103-105.
[5] 巢楚越,袁衛峰,帥立.探討基層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J].江西化工,2020,36(5):7-8.
[6] 林遵杰.溫州市S區環境監測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