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魯林
翻開人類的文明史冊,我國的中醫藥無疑是一次跨越了萬水千山之后的巔峰之旅。它仿如一道思想的閃電,穿透了歷史的天空,亙古激蕩,經久不息。在這無限榮光的背后,是一串不朽的名字:黃帝、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他們衣袂飄飄,仰天長問,向世界呈現了一場關于生命與社會、自然的宏大盛宴。盡管時代的繁花已經落去,但他們卻依然立在那里,不悲不喜、不離不棄,靜靜地等候著來人,彼此端詳。
當現實的迷霧遮住了望眼,回歸經典往往就是另一種力量。這也是李永春主任和編委會統籌推送“中醫藥與世界”主題的初心所在。
我國的中醫藥或是兼容了最多文化元素而成的一門科學。“領略我國中醫藥的價值與內涵”一文,行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理性而莊嚴,解讀了中醫藥整體觀的基本原理,以及整體觀之下的“陰陽平衡”“治未病”等學說,令人領略了中醫藥歷久彌新、歲月不老的獨特魅力。而“中醫藥發展探賾”一文則通過中醫藥理論自信、療效自信的確立,以及WHO對未來醫學研究方向新的確立,展望了中醫藥發展的廣闊前景。
中醫藥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也凝聚著人類的共同情感,古今亦然。“中醫藥與日本漢方見聞”一文鉤沉稽古,以中醫藥東渡扶桑、枝繁葉茂以及創新傳承的漫長歷程,重現了中醫藥情溢四海、康養萬方的風姿與品格。回憶錄“我的‘御醫心路歷程”則以自身傳奇的人生際遇,折射了中醫藥走向大千世界所歷經的顛沛流離、起伏跌宕以及綻放的光芒。文中有關我國政府對海外中醫藥給予關懷和支持的往事片段,尤為令人印象深刻,贊佩不已。
中醫藥是人類的智慧之峰,我們或許窮盡所能,依然尚是童年。人物訪談“張克鎮與‘生命空間論”記錄了張克鎮院長滿懷醫者仁心,偏居西北一隅,以“經絡”為引導,運用“無門之門”的古老智慧,歷經數載而創立“生命空間論”學說的探索歷程。可謂厥功至偉,意義深遠。中醫藥也似歷史的回音壁,我若衷情呼之,其必溫誠待之。“用身體證讀《道德經》和《黃帝內經》”一文,令人于一壺禪茶間安神靜氣,走進篆字的森林,傾聽潺流的問答,以感悟先賢對人的精神、物質兩大生命系統給予的眷顧和關懷。
和中醫藥一樣,區域經濟發展是推動健康產業發展的另一股重要力量。“以推動集中居住來做大縣城規模——為海南自貿港健康產業發展賦能”一文從實際出發,以建設宜居宜養城市功能,打造海南“健康之島”為目標,圍繞“地從哪兒來?”“錢從哪兒來?”兩大尖銳的現實問題提出了應對策略,進而為健康產業“地從哪兒來?”“人從哪兒來?”創造了前置條件,堪為一篇潛心之力作。
從屠呦呦先生登上諾貝爾獎的舞臺,到WHO醫學研究方向新的轉移,這些標志性的事件或是世界又一次新的聚焦,亦或是對中醫藥寄予的更多期待。但無論何從,我們唯有滿懷敬畏,風雨兼程。
2021年4月29日于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