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玲

我們之間的訪談是從一段問答開始的。
問:經絡是什么?
答:經絡是空間。人沒有經絡這樣的空間,是不能活的。
問:那穴位呢?
答:穴位也是空間。盡管在西醫解剖中它們都沒有表象的存在,只能看見肌肉。
而這一點恰恰彰顯了我們老祖宗的偉大!換句話說,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發現了經絡和空間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問:讓我們不懂醫的大眾怎么理解空間?
答:這么說吧。一個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因為中間有空間;一個房子能住人,也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沒有了空間,它們也就沒用了。人體中的空間同樣如此重要,但我們卻把它當成了“沒有”。
問:經絡是神經嗎?
答:不是。經絡是通道,比如我給你扎針,你會覺得腳心發涼,寒氣通過經絡在向體外排。
問:這個通道能向外排寒氣,那它會向體內進寒氣嗎?
答:是的,通道的功能是雙向的。
問:穴位是長在經絡上的嗎?
答:它是經絡互通的聯絡驛站。
問:為什么按著穴位它會酸痛?它有什么作用?
答:它相當于長城上的垛口,我也把它稱作驛站。
問:它能儲存東西嗎?
答:是的,好東西壞東西它都會儲存,我們按摩穴位刺激它,也有清理作用。
問:癌瘤是長在經絡上還是穴位上?
答:任何部位壞東西堆積多了都會成為病灶。
……
經過二十多年的從醫體悟,張克鎮在理論研究、自身實驗與臨床總結中,創立了“生命空間學說”。這一學說的核心是從人體空間的獨特視角,重新認識并解讀人體結構及生理病理規律、探索診治及預防疾病的理論和方法,從而彌補了目前醫學從醫學模式、醫學理論及醫療方法等諸多方面存在的缺陷。其專著《生命空間論》2006年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一經出版,便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中國工程院院士、針灸界泰斗程莘農教授專門為《生命空間論》出版題詞:“獨辟蹊徑,拓展經絡研究空間;科學創新,造福人類健康事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鄭國锠院士也對其領域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張克鎮說,生命空間的思考把我引入了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全新領域,且充滿哲學的魅力。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認識往往都是從實體這個角度進行的。而“生命空間學說”則認為人體由空間和實體共同組成,存在于人體中的空間不是“沒有”,而是客觀存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空間的存在,不僅可彌補以往對人體結構認識的不完整性,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由此導致的、與之相關的疾病,并找到正確的診治預防的辦法。
張克鎮認為,空間是人體形成、組成、新陳代謝、功能發揮的重要途徑與場所。由此他提出了生命體的六大結構要素理論,即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應該具備肉體結構、精神結構、時間結構、能量結構、社會結構、自然結構等六大部分。
張克鎮說,現代醫學仍然奉行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他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即將人體中客觀存在的空間部分及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自然結構要素等納入醫學模式之中。他的這一觀點,彌補了現行醫學模式的不足、以及造成的理論與實踐的缺陷。
根據“生命空間學說”的原理,張克鎮進一步提出了“經絡是人體中存在的相對有序、相對穩定的空間”的假說。這一假說符合古典經絡理論原理,且得到了現代科學實驗及臨床實踐的驗證。

張克鎮出生在山東,從軍后在大西北度過了十八個青春年華。交談中當問到“生命空間論”是受什么啟發時,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生命的真知往往隱藏于最基本、最常見的生命現象之中,空間具備了這個特點。而空間博大、質樸的特點往往則成了令人忽略的直接原因。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雖然真理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它甚至會像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們的靈魂之門,但只有智者才會從那顆墜落的蘋果上發現萬有引力的存在。
張克鎮說:“任何思想的誕生都需要豐富的積累和一個契機。有時候,這個契機甚至可能會從一個錯誤開始。生命空間學說的誕生就是如此。”
那是1996年一個晴朗的早晨,張克鎮把與他朝夕相伴的一個普通玻璃杯突然碰落到地上,杯子零亂的碎片告訴他,它的生命結束了。他跳躍的思緒也被那刺耳的聲響召喚回現實之中。
當他一片一片地撿起那些碎片時,思想也如這些碎片一樣,被打碎后又重新聚攏。他猛然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杯子的用途——恰恰在于其空間的存在,而杯子的破碎則意味著它空間的消失。于是,他由此步入了人體空間之門的思考……
張克鎮繼續說,我決心從醫的愿望始于對疾病的無奈與痛苦。當看到某些醫學理論及方法對多種疾病無能為力甚至越治越重時,除了疑問與探尋,作為一名目睹患者痛苦的醫生,更易產生一種悲憫與哀痛。這種情緒也很容易化為一種愿力、一種為蒼生解除苦痛的行為。
于是,我放棄了更多的機會,去了大西北那個荒涼的山溝。在那里,我從另外的角度獲得了對生命認知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不僅來自于對自己身體所進行的實驗,更來自于躲在世界的偏僻一隅對生命的所思所悟。
面對太多生命的困惑,我也曾感到過前所未有的茫然與焦慮。當我們研究生命、具體到人體的形態時,如從更微觀的視角來看,從細胞的層面、原子的層面,甚至更微觀的層面來審視人體的形態結構就會發現,組成人體最廣泛的成分是空間而不是實體。
但是,在對生命認知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習慣了以實體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從而使我們錯過了很多獲得真知的機會。這使我想起禪宗大德凈慧長老談禪時說的一句話:“無門為法門。”我們對于空間的忽略與錯過,似乎正是由于無門可入造成的。但無門可入的真正原因恰恰因為它到處是門,以至于這些門無法與我們心中的主觀規則相吻合,最終被輕易錯過。
這正是我們的悲哀。如果魚忽略了水的存在,我們定會嘲笑它的無知。但當我們忽略了空間存在的時候,誰又來嘲笑我們呢?
第一、該學說補充了現有醫學對人體形態結構的認識不足。彌補了以往對人體結構認識的不完整性,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由此忽略的、與之相關的疾病。
第二、該學說認為,存在于人體中的空間不僅僅是人體簡單的組成部分,也是連貫生命體各種要素的紐帶。正是由于體內存在的這些空間的作用,才使人體各要素之間形成了一個內外相連、完整的、適度開放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張克鎮進一步提出了“生命體結構的六大要素”理論,科學地詮釋了疾病的產生、發展、診斷、治療、預防等各種關系。
第三、該學說從理論及臨床的角度,指出了現行醫學模式存在的缺陷,認為醫學界現行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存在重大缺陷,未來醫學應該遵循更為全面的“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
第四、“生命空間學說”的創立,使得傳統中醫及經絡的經典理論能夠用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及原理得以科學解讀。張克鎮所著的《生命空間論》一書,首次系統地把中醫理論的基本原理以全新的視角、現代科學的術語和思維通俗地給予了詮釋。它不只是對傳統中醫原有理論的深層次發掘,而是更科學地拓展了傳統的中醫理論。
第五、“生命空間學說”的另一重大貢獻,就在于對中西醫學理論溝通、指導現有臨床及科研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于以上意義的認識,它讓我們擺脫了以往針對細菌性與病毒性疾病治療中病原體與抗生素之間簡單對抗的治療思路,走出了“無藥可用”與抗生素毒性對器官組織危害大的困境,從而找到更為合理、安全的治療方法。
“生命空間學說”給中醫經絡理論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醫學理論上的提升,對于臨床實踐過程中方法的創新也提供了諸多實用的價值和貢獻。例如,傳統號脈診斷的方法在中醫診斷中沿用了幾千年,但由于它測量的是人體臟腑器官運動的動態指標,故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如運動、情緒、用藥等。從而影響到診斷的客觀性及準確性。張克鎮通過研讀《黃帝內經》中的相關記載,整理總結出了“尺膚診斷法”,即通過對前臂各部位的不同變化來綜合研判疾病,從而起到了相互佐證與補充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而對于傳統經絡穴位及治療過程中針灸取穴的認識,張克鎮同樣也有自己的新觀點。根據生命空間學說的原理,他認為常態的經穴與病態的經穴有著很大的差異,依據常態來對病態進行治療,不可能取得最佳的療效。他說,既然經絡在身體中是四通八達的,既然人體有病部位表現為“不通”,那么經絡及穴位中的氣血運行一定會受到疾病這種“不通”的影響,使得經絡運行與正常人體產生差異。換句話說,就是正常的經絡穴位會隨著疾病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治療時仍然遵照正常人體的穴位與經絡來進行,一定達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他也因此而獨創了“四肢取穴”。這一簡便效捷的“元通針法”在傳統經絡取穴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生命空間學說”對于經絡認識的觀點,得到了著名經絡研究資深科學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院研究員祝總驤的高度認可和評價。祝總驤說:“根據我對經絡的幾十年的研究,在我的實驗里完全證明,經絡就如張院長說的,就是一個空間。”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鄭國昌教授指出,《生命空間論》與細胞生物學理論相仿。多細胞生物體(包括人類)內有兩個系統,即共質體系統與非共質體系統……(通過其)空間,細胞間就可彼此識別、連接、通訊、互相作用,把大大小小的細胞群連成一個整體,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國際老齡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張文范指出,《生命空間論》是醫學理論的創新思維。這一理論體系填補了現代醫學理論的空白。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方法上或理論上的創新,而是集醫學模式、醫學理論、臨床實踐等多層次、多角度創新的體系。可以說,張克鎮的“生命空間學說”及“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的產生,是近代醫學基礎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突破。
空間,是最簡潔的!又是最深邃的!
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用無窮!
2011年3月,張克鎮與杜力先生共同創立了“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他說,作為醫者,希望人們遠離病痛,笑臉比陽光更燦爛……
(責任編輯/曾孔)

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總院院長,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共青團中央首批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醫藥技術能手。多次應邀在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臺、中國網絡電視等做專訪或專題報道。多次應邀為多所醫學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央黨校、博鰲論壇、中關村論壇等做專題演講或授課。
·2018年應《Science》雜志社總部、梅奧診所、明尼蘇達醫學院等邀請赴美訪問介紹其醫學思想體系并分別做主題演講。
·2020年3月5日,在《Science》國際合辦期刊《Research》上發表題為《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人體中的空間及其醫學意義》)學術論文,是當前醫學基礎理論突破性創新及中醫科學性論證的重要發現。
主要專著:2004.《革命健康:我們為什么離健康越來越遠》;2007.《生命空間論》;2010.《生病的真相:張克鎮祛病解碼》;2012.《醫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