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祥

仲景書院導師劉世恩1教授從五運六氣來推算:今年水運不及,濕乃大行,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不及的水運與在泉的寒水,運氣同化,天文學上稱之為“同歲會”。從傳統的歷法推測,寒與濕氣將是2021年的主要氣象特征。因此,根據天氣變化和個人體質,適時適當地御寒保暖,是減少外邪侵襲的有效方法。
因天人相應,故天氣變化勢必影響人體臟腑功能。中醫學認為,五臟各隨其性能與氣化而有所惡,即“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2。寒濕為今年主氣,故脾氣虛的體質易同氣相求、易濕氣困脾。如果再加之情緒不良,心情不舒,就容易出現吐酸、泛酸、腹脹、泄瀉、飲食不佳,甚至進而引發胃腸道疾病如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和慢性腸炎等疾病,且加重癥狀。

肝主生長、生發、條暢氣機。若生發太過,則陽氣沖于上,易出現頭暈、頭昏、頭脹、口苦等病癥;若生發不及,則出現泛酸、吐酸水、胃脹滿、不思飲食等消化道不適癥狀。因此,通過多食綠色的蔬菜如芹菜、菠菜、菜苔、青菜、野菜等,可以疏理肝氣,使之有序。中原地區春季有食蒸茵陳拌面的習慣,茵陳芳香醒脾,但性微寒,故食用時可佐以蒜蔥姜汁;又蔬菜多性稍涼,故脾胃虛弱者可適度佐以香辛料如花椒、干姜、肉桂、丁香、蓽茇、八角、茴香,既暖脾胃,又疏肝氣。
早起運動亦可調達肝氣,每天跑步半小時,順陽氣之升發,達到心境愉悅;或用兩手放在兩脅部,來回上下自我按摩,一次3分鐘,早晚各一次,疏通經絡。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脾性惡濕,不喜寒涼。因為脾胃居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氣生發功能失調了,其他臟腑功能也隨之受損。臨床許多患者因陰虛火旺或實火旺盛而喜食冰鎮食品,時間久了,因損傷脾氣而出現各種疑難雜癥,最常見的是腹部寒涼、硬實,稍食生冷或天氣轉寒就泄瀉。
中醫講五色入五臟,其中黃色入脾胃,故補脾、健脾多用黃色食物、藥物為好。當出現了脾虛濕盛的一些癥狀比如精神疲憊、怠惰懶言、飲食減少、大便粘膩,以及稍吃兩口水果,晨起就欲嘔惡的癥狀時,可制定一份健脾祛濕的食療方,即:扁豆蓮子山藥粥——扁豆健脾滲濕,蓮子補脾益腎,山藥平補三焦,三種食物各等份,洗凈后加入適量的清水文火熬成粥,溫度適宜即可食用,也可以用豆漿機打成粥糊,早晚兩次熱服;也可用干姜粉10克、面粉100克、桂圓粉20克制餅干當零食隨意吃,即溫脾陽,還可養心安神。俗話說“濕氣是萬病之源”,可別小瞧這看似不起眼的濕氣,現在生活中很多疾病都與它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肥胖、不孕不育、女性帶下疾病等,很多時候都可能是濕氣在作祟。所謂“千寒易去,一濕難除”,說明了祛濕的難點。不過,通過平日簡單的養生食療,在不經意間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中醫治療大法里有寒者溫之,損者溫之,而艾味苦性溫,善溫血脈,除血中之滯。因此,脾虛濕盛的成年人可以在每四季末后5天,灸中脘、氣海、關元、三里穴位養生,每穴根據個人體質灸10-15分鐘。中脘穴為府會,消化系統陽氣旺盛,則腐納食物能力強。氣海為人體生氣之海,如《類經圖翼》昔柳工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若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1]”關元穴為人體原氣之所藏,又是小腸經的募穴,有培元固本,扶一身正氣之功效,均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如《扁鵲心書》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三里穴為胃經合穴,古有醫家說:“若要安,三里莫常干。”可見灸三里穴對養生的重要性。
小兒則可以灸身柱穴。身柱穴為古代小兒強壯要穴,身柱穴既可補虛瀉實,又可防病治病,被譽為“通治兒科百病”的要穴。身柱灸治療小兒脾虛有以下 3 方面作用:一是保健作用。《日用灸法》記載:“……身柱灸,小兒必灸者也。出生七十五日以后灸之,如若疳瘡滿身,或患驚悸,雖七十五日以內亦可灸之。”小兒身柱灸保健療法在日本民間盛行,日本著名針灸家代田文志稱身柱穴為“小兒萬病的灸治點”;二是調理脾胃作用。小兒胃腑形態及功能均未發育成熟,易患消化道疾病,身柱灸能通陽化氣,改善脾胃氣機升降功能,故可改善小兒消化不良、泄瀉、食欲不振等癥狀;三是溫肺止咳的作用。《玉龍歌》云:“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來灸便輕。”《神農本草經》載曰:“身柱治咳嗽可灸十四壯”。身柱灸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是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必不可少的灸穴[2]。

一位朋友曾過勞至心臟早搏,吃了半年藥也沒緩解。某日早飯后仍感困倦,索性睡了個回籠覺。誰知中午起床后,早搏沒了。該病歷提醒我們,良好的休息也是一味良藥,正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午夢》所曰:“苦愛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哲學大家康德也說有三樣東西可慰籍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

中醫學認為“陽入于陰則寐”3。陽代表運動的、上升的、向外的,陰代表靜止的、下降的、向內的,而睡眠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當運動的、上升的、向外的陽融入到靜止的、下降的、向內的陰后,人們才能有著良好的睡眠;如果其中一方太過或者不及,則會導致睡眠出現問題。但如何才能調節自己的睡眠,以達到更好的養陽效果呢?
首先作息時間要有規律。一是當睡則睡,該起就起,這是睡眠養生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二是睡前應當管住嘴,“胃不和則臥不安”4。很多人喜歡睡前吃得飽飽的,或者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這些都是不利于睡眠的不良習慣,而適當喝一點牛奶、吃一點水果,卻有安神助眠的作用;三是要學會和手機、電腦等用品說晚安。晚上的光亮不盡會損耗人體的氣血,也會透支人體的精神,不利于良好的睡眠。可以在床頭放一本養生的書籍,躺下看一會兒,或許有催眠的效果呢。
生活中還有一種現象,一部分人是到點就躺下,睡前也能管住嘴,也沒看手機,但是翻來覆去就是不能入睡,或者睡眠很淺,很容易醒。這種情況在中醫上叫“不寐”,已經是一種疾病狀態了,這就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具有治療作用的方法來助眠。關于到醫院就診,在此不再贅述,相信醫生都能給出正確的、合適的治療方案。下面給大家介紹兩種自己在家就可以做的方法。
(一)呼吸睡眠法
顧名思義,是通過調節呼吸頻率達到助眠效果的一種方法。平臥在床上,身心放松,保證肌肉松弛,心無雜念,處于一種自己覺得舒適的狀態,閉目凝神,緩緩吸氣直到不能繼續吸入后停止,憋住5-8秒然后緩緩吐出濁氣,反復做直到睡著為止。
(二)穴位按摩法
人體的穴位有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對治病或養生都有著很好的效果,對睡眠而言也同樣如此。內關穴(腕橫紋向上3橫指,兩條肌腱正中)是陰維脈交會穴,也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具有治療失眠的功效;太沖穴(足第一、二趾間逢紋向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對于神經系統疾病如頭痛頭暈、失眠多夢具有不錯的效果;神門穴(小魚際靠近腕部,兩個稍高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輸穴和原穴,可治療心煩、健忘、失眠、驚悸等病癥;印堂穴(兩眉連線的終點處),可治療失眠。其按摩方法是找準穴位,用手指按壓穴位處,用力適當,出現酸麻重脹的感覺就說明按對了。可以單選一個穴位按摩,也可以多個穴位輪流按摩,一般每個穴位3-5分鐘為宜,按摩單穴時間可適當稍作延長。
動則陽生,靜則寒生,適當運動有助于陽氣的生發,促進脾胃的運化、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且對抗寒祛濕有一定幫助。
1、運動程度以“形勞而不倦”為原則,身體發熱微微汗出即止。運動形式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睡前兩小時不宜運動,以免興奮影響睡眠。
2、運動的時間不宜太早,日出后或日落前均可。很多熱衷鍛煉的人,喜歡早早地起床鍛煉,甚至天還沒亮就去跑步,其實這樣效果并不好。時間太早,體內陽氣尚未開始生發,這時候鍛煉不僅不能助長陽氣,而且所消耗的是本已儲存起來的那部分陽氣。若逢春冬兩季,清晨氣溫較低,出門易受風寒,故不符合健康養生的理念,因而對中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患、呼吸疾患的人來說尤需值得注意。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5。生命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們應該順應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才是最好生活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做適合自己的、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才是最好的養生。
參考文獻
[1]楊甲三. 腧穴學 [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36.
[2]呂沛宛,王賽男,任曉飛,鄭亞蕊,王麗娜,王紅娟,侯江紅. 身柱灸治療脾虛易感患兒50例 [J]. 中國針灸,2021,02:196.
(責任編輯/曾孔)
1劉世恩:仲景國醫導師,河南省仲景學說傳承先進個人,南陽市中醫臨床學科帶頭人,南陽市科技拔尖人才,南陽市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張仲景健康養生技術體系創始人。現任南陽張仲景健康養生研究院院長,兼職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常委、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名醫名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2見于《素問·宣明五氣》
3源于《內經》
4源于《素問·逆調論》
5源于:《素問·寶命全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