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應用解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半夏瀉心湯”出自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論》,其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5
半夏(洗,味辛平)半升,黃芩(味苦寒)、干姜(味辛熱)、人參(味甘溫)各三兩,黃連(味苦寒)一兩,大棗(擘,味溫甘)十二枚,甘草(炙,味甘平)三兩。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半夏
文獻記載有旱半夏、水半夏兩種。旱半夏(即半夏)別名三葉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水半夏別名戟葉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瘋狗薯等,又稱“犁頭尖”。《神農本草經》6卷一載:“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證類本草》7卷第十載:“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吳普本草·草木類》8載:“一名和姑。”因此,根據記載可以確認古時使用的半夏為旱半夏,即2020年版《中國藥典》所載的半夏。它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塊莖。主要產于陜西、山東、四川、貴州、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二)黃芩
從《本草經集注》9到《本草圖經》10的記載表明,藥用黃芩品種變化不大,基本是唇形科Scutellaria之屬。結合《證類本草》所繪的“耀州黃芩”“潞州黃芩”藥圖,大致可以認為,今用正品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一直是藥用主流品種。從歷代的本草著作中可見,正品黃芩與2020年版《中國藥典》所收載的相符,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要產于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三)干姜
東漢《神農本草經》11之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為姜的一個別名;東漢末至明代《本草綱目》12刊行以前,生姜曬干做干姜入藥。明代《本草綱目》認為“干姜以母姜造之”;清代《本草思辨錄》13認為“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則老姜造成者。”更進一步對生姜和干姜的藥用部位作了詳細的說明。因此,可以看出,“半夏瀉心湯”所用干姜與2020年版《中國藥典》所收載的相符,即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主要產于四川、貴州、湖北、廣東、浙江、山東、湖南、廣西、江西、福建等地。
(四)甘草
《本草圖經》《本草衍義》14及《植物名實圖考》15載有甘草葉片的形狀。此外,《本草蒙筌》16和《本草綱目》均附有原植物圖。通過對原植物形態描述及圖例考證認為,本方所使用的甘草為烏拉爾甘草,即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莖。主要產于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等地。
(五)人參
據《本草圖經》記載:“其根形如防風而潤實”,“根如人形者神”,并附有“潞州人參”圖。《本草綱目》記載:“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闌也。”根據考證,歷代本草所記載的人參原植物形態描述與《中國藥典》和《中華本草》記載的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一致。因此,建議人參選用《中國藥典》所載的人參,即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莖。此種人參主要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六)黃連
《本草從新》17載:“黃連,種類甚多。雅州連細長彎曲,微黃無毛,有硬刺;馬湖連,色黑有細毛,繡花針頭硬刺,形如雞爪;此二種最佳。”《本草逢原》18卷一載:“黃連,產川中者,中空,色正黃。”根據本草所述藥材產地和形態特征考證,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i C.Y.Cheng et Hsiao.從綜合產業化角度考慮,建議本處方的黃連使用當前市場上主流產品味連,即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莖。主要產于重慶、湖北,多為栽培。
(七)大棗
《本草圖經》載:“大棗,干棗也。……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晉、絳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堅燥少脂。”并附有“大棗”圖。李時珍曰:“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五月開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藥為良。”19根據以上本草圖文所述可認證,它與現今藥用大棗相符。建議選用《中國藥典》所載之大棗,即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主要產于新疆、山西、寧夏、甘肅、陜西、山東、河北、浙江、湖南等地。
(一)傳統功能與主治病癥
本方具有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用于寒熱互結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二)現代臨床應用
1. 中國
據《傷寒論方證辯證》記載:本方廣泛應用于消化道疾病,為濕熱壅阻所致的嘔吐、痞滿、腹瀉的經典方證。多用于胃炎、腸炎、膽囊炎、結腸炎、口腔潰瘍、濕疹等。半夏瀉心湯證的主要病因為:感受寒濕,飲食不慎。基本病機為:脾虛生濕,生痰,與寒熱互結于心下,胃氣失和而致。診斷指標為:胸院痞滿,納呆、嘔吐、腹瀉、神疲乏力、胃院痛、舌質紅、苔膩(黃,白)、脈弦、滑、細、數。用藥途徑均為口服,人參用量最大,干姜、黃連用量最小。半夏瀉心湯主要用于消化系統疾病,以胃腸病變為多。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方中黃芩和大棗對酶類活性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胃潰瘍有明顯治療作用,對胃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還對小腸紊亂有調節作用。
據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經行口糜、泄瀉、不孕癥、閉經、功血、妊娠惡阻、小兒消化不良、小兒水腫、腎病、風心病、嗜酸性細胞增多癥、過敏性鼻炎等疾病,亦獲滿意療效。
半夏瀉心湯對于胃腸道粘膜有一定保護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其作用機制與其調控的信號通路具有多樣性有關。對于胃腸道腫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現為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改變腫瘤細胞形態等。研究顯示半夏瀉心湯能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促進益生菌增殖,減少致病菌水平,調控腸道黏膜免疫應答。此外,還可有效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
2. 日本
《現代日本漢方處方手冊》20載:“本方主治心下痞、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腸鳴、便溏或下利;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不良下利、消化不良、胃下垂、神經性胃炎、胃功能減弱、醉酒、噯氣、胸悶、口腔炎、神經癥等。”
由此可見,“半夏瀉心湯”在日本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胃炎、過敏性腸綜合征等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同時還具有調整全身癥候,改善亞健康的良好效果。
在日本,臨床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對上腹部疼痛、腹部脹滿、胃灼熱、胃黏膜充血、糜爛等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噯氣、腹瀉、失眠以及食道炎癥的療效要明顯優于六君子湯。此外,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作用,還能減輕抗癌藥物的副作用,并能促進術后機體的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在中日兩國的臨床應用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由此,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對于中醫藥經典名方的開發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我們要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征程中,讓經典名方煥發生機,讓古人的智慧經驗為今人健康再立新功。
(責任編輯/曾孔)
1本文為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點(青年專項)課題,課題編號:JGJX2017C99;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08號;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項目(子課題),課題編號JL 2020-005。
2趙娜 付瑤 張詩航 張棟 長春人文學院健康福祉學院教師
3張大方 二級教授 長春人文學院健康福祉學院副院長兼中藥保健系主任
4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5明·趙開美刻印版
6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7全名《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作者唐慎微,宋代著名醫藥學家。本書系將《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兩書合一,予以擴充調整編成,31卷,共載藥1748種。
8作者吳普公,約著成于魏晉時期。
9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10作者蘇頌,成書于宋朝。
11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托名“神農”所作,實成書于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
12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
13古代中藥學著作。四卷。清·周巖撰。刊于1904年。
14原名《本草廣義》,北宋寇宗奭撰,刊于公元1116年(宋政和元年)。為藥論性本草,共20卷。
15植物學著作,38卷。清代吳其濬(瀹齋)撰于19世紀中(約1841~1846年)。
16又名《撮要便覽本草蒙筌》、《撮要本草蒙筌》,12卷,明·陳嘉謨(廷采)撰。
17古代漢族藥學著作。十八卷。吳儀洛撰。刊于1757年。全書載藥721種,較《本草備要》多240余種。
18清代著名醫家張璐著,成書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書分四卷,記述700余種藥物,以臨床實用為主。
19出自《本草綱目》。公元578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收載藥物1892種,附藥圖1000余幅,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
20日本厚生省藥務局監修。本書對所收方劑的臨床應用范圍、功效、用法和制劑規則等作了嚴格的規定,并精選了日本歷代著名醫家的用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