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提要:A股市場首創注冊制的科創板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果,也讓市場各界對這塊試驗田充滿期待。
自2019年7月22日開板至今,科創板在上交所落地已將近20個月。
截至3月10日,上交所累計受理IPO科創企業541家,除86家終止撤回外,455家受理企業中已成功上市236家,這236家公司累計募資約3230億元,目前板塊總市值達3.13萬億元。
毫無疑問,A股市場首創注冊制的科創板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果,也讓市場各界對這塊試驗田充滿期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上海代表團的樊蕓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率先向證監會喊話:“目前科創板缺乏吸引力,國際競爭力尚顯不足。”
樊代表所說的“不足”,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板塊在滿足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國際競爭力方面尚有不少差距。樊蕓和有關人大代表通過調研提到,原來上交所跟國內證券市場有緊密接觸的70多家高科技企業,都陸陸續續到海外和中國香港上市,其中不少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以及其他的行業性標桿企業,比如金山云、小鵬汽車等。
二是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科創板在老股減持、企業用匯、優先股處理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審核機制都不夠明確,造成不少紅籌企業難以回歸。
三是審核資源短缺。注冊制排隊企業擁堵較為嚴重。確實,有關媒體報道,目前IPO排隊家數已高達752家,其中科創板196家(包括在審企業107家、已過會未上市89家)。樊代表建議,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手段,進一步提升審核效率。
當然,樊代表的意見主要來自企業方面,涉及的主要是一級市場。在二級市場上,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到,科創板的走勢并不強。截至2月底,科創板全部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0年年報和業績快報,累計營收增長16%,凈利潤增長58%,每股收益0.60元。16家尚未盈利的企業,虧損金額也從56億元減至40億元,應該說相當不錯。可2月底至今(3月10日),科創50指數還是下跌逾7%,而同期滬綜指和深成指的跌幅分別為5.8%和6.5%。
這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科創板的盈利增長來自少數企業。在科創板整體456億元盈利中,前10家占了216億元,將近一半,這10家企業年均增幅達84%。但它們中很多來自“疫情紅利”。如盈利第一股中芯國際(盈利43.32億元、增長142%),應該同疫情期間國外不少做芯片的企業停產停工有關。盈利第三股傳音控股(凈利26.39億元、增長47%),盈利第四股圣湘生物(凈利26.16億元、增長6526%),以及盈利第六股東方生物(盈利16.88億元、增長1956%)等均與疫情有關,或者說均為特定環境下的突發性增長。
第二,科創企業的發行市盈率通常多為50~60倍,最高有達300~400倍的;而同為注冊制的創業板通常在30倍上下。正因為高溢價發行,大批科創次新股破發。據筆者粗略統計,目前上市的236只科創股中,已有近50只破發或接近破發。如久日新材相比發行價破發41.38%,天宜上佳破發37.65%,開普云破發35.66%,三生國健破發34.76%,百奧泰破發30.61%,科威爾破發28.56%,奧萊德破發24.87%,普元信息破發24.5%,等等。科創企業的高溢價發行自然同其硬核科技屬性有關。問題在于,什么是硬核?如何判斷?似乎沒有明確的標準。
第三,流通市值普遍較小,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重普遍較低。據上交所數據,目前科創板總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別為3.13萬億元和1.02萬億元,即上市流通的僅為三分之一。其中低的如圣湘生物,總市值396億元,流通市值34.6億元,占比僅為8.72%。這就涉及到樊蕓代表提到的老股減持、優先股處理等問題。那么,包括存量發行在內的國際通用的做法,能不能在科創板先行先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