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寶良
得益于中國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率先復工復產以及采取“六保”政策,中國經濟在去年一季度遭受嚴重沖擊后,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快速恢復。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實際同比增長18.3%,二季度GDP預計同比增長8.3%左右,工業已完全恢復到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工業的產能利用率處于歷史性高位,第三產業亦較快恢復,但尚未達正常水平。需求端恢復有所加快,出口和房地產開發投資是主要動力,制造業投資和消費恢復依然偏弱。
今年以來,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好轉,疫情帶來的醫藥產品、宅經濟產品、訂單回流等短期拉動中國出口的因素將逐步消失。與此同時,各國內顧傾向加劇,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趨于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今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增長將基本與世界經濟增長相匹配,出口量增速預計回到過去十年3%左右的水平。為解決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先后出臺了“三道紅線、兩個上限、兩個集中”等一系列調控政策,加強了對消費貸、經營貸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清理力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將會穩中趨降。對各國的比較研究表明,中國傳統基礎設施水平相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來說是超前的,疊加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約束,短期內基建投資難有大的增長。因此,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依靠制造業投資、消費和服務業。
一靠制造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增速主要取決于產能利用率、企業盈利和融資成本。目前產能利用率已回歸正常,企業整體盈利狀況明顯好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制造業的支持,這都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回升。但出口回落和房地產投資減慢、上游產品價格上漲會擠壓制造業投資。中美戰略博弈,影響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企業面對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意愿不足。
二靠消費需求。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較好,就業和收入水平持續好轉,有利于消費增速平穩回升,但消費之所以未出現報復性反彈,主要是受幾個因素制約:首先,消費意愿偏低,據央行的城鎮儲戶調查,目前居民選擇“更多儲蓄”的占比仍高達49%左右,遠高于2010年~2019年41%左右的平均水平;其次,房地產價格過高,居民部門杠桿率不斷提升,對消費形成擠出;再次,受疫情影響,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差距有所擴大,抑制了低收入群體的消費。
三靠服務業。疫情影響接觸性、線下等業態的發展,產業恢復相對較慢的是零售業、交通運輸、住宿和餐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這些產業合計占中國增加值的19%左右,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從業者。隨著疫苗注射基本覆蓋,接觸性和線下服務消費會加速回升,并帶動就業改善和服務業增長。
下半年,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制造業和民間投資,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對沖美國政策的外溢效應。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水平。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不失時機推動房地產稅出臺,加快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用能權交易市場,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同時,防止對房地產、環保、低碳等領域的調控采取運動式、一刀切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