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疫情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影響,成為討論的熱點。2020年是實現全面脫貧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嶄新的起點,山西省農村居民是山西省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證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才能促進山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調查部分山西省農村居民疫情發生后的消費行為變化,分析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和重點,尋找合適的出發點為其保障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等,以促進中長期收入與消費向好發展,出臺更有利的政策措施促進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都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對世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隨后全國各地紛紛啟動一級應急響應。較長時間的停工停產使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受到了嚴重沖擊。如今,我國已全面復工復產,但消費水平在疫情影響下還沒有完全恢復。消費水平不僅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占比40.42%,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我國已實現全面脫貧,進入小康社會,但是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四個全面都要求我們進一步發展鄉村經濟。進入到2021年,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研究疫情對農村居民的消費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疫情過后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及情況,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認為疫情會使農村居民消費更加理性,消費水平會趨于下降;也有觀點認為,疫情過后,會有“報復性消費”。本文正是在此研究方向上進行探索,借助微觀數據,深入分析疫情對山西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可為探究突發事件對個體行為影響提供實踐證據,也可為指導農村居民消費走勢、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逐步與世界經濟融合,進入新常態階段。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在中國,農村居民是國內具有最大潛力的消費群體,要想擴大國內消費,必須拉動農村居民消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多數行業停工停產,對農村居民、低收入者等沖擊很大。因此,研究疫情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對引導農村居民合理、科學的消費,優化消費結構,提升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研究疫情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重振居民消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2020年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深入剖析疫情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和形成原因,可為有關部門準確預判疫情過后我國農村消費走勢、出臺務實管用的“穩消費”政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西省農村居民收入得到了較快增長,居民的消費需求也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支出增加較快。
從收入水平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農村居民純收入有顯著增長,且增長速度較快。1978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01.61元,進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人均純收入為1905.61元,到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878元。可見,山西省農村居民純收入快速增長,2020年比2000年增加一萬元以上,增速明顯。

從總消費支出看,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也較快。1978年,山西省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91元,到2000年人均消費支出為1175元。到2019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9728元。從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增長9637元,增速也較快。
總之,從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都在逐年增長。從2002年開始,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農村居民在收入有較好預期的情況下,消費也增長加快。此外,這一時期政府實施了較多的惠農政策,幫助解決農村問題,使得山西省農村居民在預期收入提高的同時,帶動了消費。
從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的分類來看。山西農村居民食品絕對支出增長、支出比重持續下降;衣著絕對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波動中有所下降;居住絕對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有所上升;家庭設備與服務絕對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較為平穩;醫療保健絕對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連續上升;交通通信支出吃席增長、支出比重波動中有所上升;文教娛樂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在波動中上升。其中,食品消費支出的持續增長和支出比重的變化,反映了山西省農村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飲食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也說明了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更多的支出從商品消費中轉移到了其他消費中,實現消費的結構變化。醫療保健支出的變化,說明隨著山西省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以及新型農村信用社合作制的完善,農村居民的醫療費用變得可負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生病報銷后可負擔,因此農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絕對量逐漸增加,比重也持續上升。這也表明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由生存型主導的消費結構向更高層次的消費結構轉變。交通通信支出的變化,是隨著山西省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移動電話、小汽車等進入千家萬戶,伴隨著山西省農村交通設施的完善,人們逐步認識到通信條件和交通條件對農村居民耕種和生產計劃的重要性,借助有利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收入。文教娛樂支出的增長,是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升級的體現,在基本物質生活要求滿足之后,農村居民開始注重精神消費,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都說明,山西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在優化升級。但是,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根據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分析山西省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變動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具有較大的減值性與風險性,因此居民消費水平必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達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社會的問題也會對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產生一系列影響。
第一,疫情發生之初,由于全部居家隔離和各企業都停工停產,導致失業率激增,農村居民外出打工更加困難,甚至失去了收入來源。農村居民為了保證日常生活,可能會減少消費,更多選擇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此外,全球疫情形勢嚴重,我國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依舊較大,企業生產進程等受到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也受到較大影響,大量企業出現資金困難等問題,更有部分企業有裁員計劃,還有部分對員工只能發放基本攻擊。因此,農村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較大,其收入和消費能力受到影響,消費的意愿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并未結束,且在2020年冬天有復發的跡象,農村居民對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的擔憂,且可能會進一步加強預防性儲蓄動機。這種情況下,居民的理性消費意識可能會有所加強,農村居民也會根據家庭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消費。另外,由于封閉管理的不便利以及避免外出可能產生的交叉感染等因素,農村居民可能會減少消費。
作者根據調查發現,預期收入的減少和預防性儲蓄動機是改變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預防性儲蓄動機占比52.2%,預期收入減少因素占比36.3%,避免感染心理占比8.5%,出行不便等交通要素占比3%。
根據數據可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山西省農村居民更多選擇儲蓄,因為預期收入減少和工資收入的減少,更多的人減少消費。
第二, 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01.0億元,下降10.2%。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49.1億元,下降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51.8億元,下降4.1%;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4065.8億元,下降9.9%;餐飲收入535.2億元,下降11.8%。全省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442.7億元,下降9.7%。其中,基本生活類、中西藥品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較快增長,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2.5%,中西藥品類增長9.0%,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9.2%;部分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計算機及配套產品增長31.9%,智能手機增長6.9%。 2020年第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28元,下降0.1%。可見,2020年前三個季度山西省消費總額和第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下降,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可能因為疫情受到較大影響。
從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來看,各種類型的消費增長速度都有所下降,但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不同。其中生存性消費彈性較小,非生存性消費彈性較高。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消費主要為生存型消費,可能是因為農村居民大都為低收入人群,且收入相對來說不穩定,消費水平較低。疫情發生后,農民必需性的消費水平有所增長,可能是由于居家隔離導致日常生活用品消耗較高。而非生存性消費降低可能是由于農村居民居家隔離,提高了其理性消費能力,減少了許多不理性和不必要的消費。
新冠肺炎疫情等負面沖擊限制了消費的場景與正常消費消費行為。此外,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外部沖擊,導致消費增速快速下滑,且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外部需求等影響依舊存在,消費程度的恢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導致農村農產品進出口等受到影響,對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的影響依舊存在,這需要依靠自身經濟動力等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消費。此外,對于自身經濟動力不足的農村,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也是保障農村居民消費生活的重要部分。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西省農村居民安全健康意識有所提高。2019年山西省農村居民醫療消費人均支出為1169元,2020年山西省居民價格醫療保健類上漲9.4%。由于山西省農村居民占山西省總人口40.45%,可見山西省農村居民的醫療消費支出比重有所上升。在疫情背景下,山西省農村居民普遍愿意增加醫療保健和保險等服務消費,這可能是因為疫情的爆發,人們對健康及醫療等方面重視程度提高,疫情結束后醫療保健等服務消費領域可能會有新一輪的增長,這可能有助于加快人力資本的積累。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山西省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預期收入的減少使得山西省農村居民選擇理性消費的動機更強。各級政府也要根據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穩消費政策,保障其消費數量和質量。
第一,要穩定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加強應急資金保障。可以通過減免相關稅費、調整農村保險的繳費模式,通過科學有序地進行生產活動,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扶持,精準保障農村居民的收入和就業,強化貨幣的管理,避免因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穩定農村居民的收入預期以穩定農村居民的消費。在疫情期間,更要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復工復產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大對私設規定的行為的糾正和處罰,保障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對相關企業無正當理由辭退員工等行為予以制止。此外,還可以通過在疫情期間加強對農村居民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第二,引導農村居民合理分配家庭財產。家庭財產的多元分配可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應對風險的能力,農村居民對資產的合理配置能力可能較低,相關部門可采取相關措施,引導農村居民收入在消費和儲蓄等之間進行合理規劃,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使其在遭遇沖擊時能較為穩定的應對。
第三,通過龍頭企業的相關平臺的資源配置,降低物資的相關成本,打擊哄抬物價等行為,維護市場的穩定和供需的穩定,增強相關主體的信心,建立相關觀察機制,幫助農村居民穩定消費,做好對農村居民的引導,及時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疫情期間,也要落實醫療保障等制度,補充農村居民多層次的保障,完善異地就醫制度,使異地就醫患者也可及時進行方便結算。對相對貧困人群進行適當補助,減輕低收入人群的就醫負擔,推動建立更加高效完善的體制。
(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