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紅
民間故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并不斷地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種文學形式。由于故事淺顯,教師在教學時往往一帶而過,對民間故事的教學價值沒有深入挖掘。為此,嘗試從常見的民間故事出發,讓學生認識其文體特點,建構教學序列,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感受民間故事的巨大魅力。
一、梳理人物關系,提高概括能力
民間故事的結構都是很完整的,有頭有尾。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梳理人物的關系,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如《牛郎織女》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到牛郎、織女、老牛、王母娘娘等這些故事當中的重要人物,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人物間的關系。學生發現故事講的是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下凡來洗澡的織女并和織女結了婚。后來王母娘娘知道了這件事,把織女抓了回去。牛郎披著牛皮去追織女,結果在快要追上的時候被一條天河擋住了去路,兩人只能隔河相望。這樣,學生運用人物及其關系來了解故事內容,既提高了概括能力,又領會到民間故事有著曲折的情節這一特點。
二、根據表達特點,串聯行文線索
每個民間故事都有自己的表達特點,但也有其共性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找尋它們的規律來串聯線索,更好地學習民間故事。如《孟姜女》就是按照常見的時間線索來寫的,開頭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接著用“一天”“新婚不到三天”“半年過去了”這樣的時間線索串起故事。同時,故事也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娓娓道出:先是書生范杞梁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接著是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后來是半年過去了,孟姜女親手縫制了寒衣到萬里長城去尋找丈夫,結果范杞梁已經死了。孟姜女悲痛欲絕,哭壞了八百里長城。最后是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三件事辦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這樣的行文既展現出民間故事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三、品析質樸語言,體會故事情感
民間故事的語言通俗易懂、文通字順、樸實自然,具有很明顯的口語化特點,讀起來比一般的文章更有趣味,更有活力。課堂上,教師要摒棄煩瑣的分析,讓學生品讀欣賞,入情入境,讀出感情。如《獵人海力布》中人物的對話很多,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重點朗讀這些片段。如小白蛇說:“敬愛的獵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報答您。我是龍王的女兒,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會重重地酬謝您。……他急忙跑回家對大家說:“咱們趕快搬到別處去吧!這個地方不能住了!”大家聽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搬家呢?盡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誰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淚,說:“我可以發誓,我說的話千真萬確。相信我的話吧,趕快搬走!再晚就來不及了!”通過這些對話,學生很容易就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對小白蛇知恩圖報的肯定和對海力布熱心助人的贊揚之情。
四、關注文中伏筆,學習寫作技巧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民間故事人物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生動感人,這其中就離不開伏筆的運用。恰當地設置伏筆,可以使故事構思巧妙、完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人入勝。例如《嫦娥奔月》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天,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而且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離開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里。在這里,故事就設下了一個伏筆——后羿叮囑嫦娥把藥藏好。讀這個故事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后羿為什么要這樣做?當學生的探究興趣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就會發現后來逄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就是答案。通過前面的伏筆,我們可以感受到后羿和嫦娥之間的深厚感情,同時也為逄蒙奪藥的卑鄙行為感到憤怒。因此,當我們讀到故事最后,知道嫦娥為了保護仙藥而獨自飛向月亮時,一種深深的同情感就油然而生。我們為恩愛夫妻不能在一起而難過,為惡勢力的阻撓而痛恨不已。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伏筆,讓他們尋找文章埋下的草蛇灰線,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
民間故事作為傳統民間文學的一個分支,流傳了上千年之久,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民間故事的獨特魅力和自身特點,要求教師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閱讀”上,通過閱讀文本,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其獨特的文本特點,進而挖掘出民間故事的文學價值及豐富的人文內涵。相信,這樣的閱讀更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也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小學語文民間故事教學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