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新時期,國家和教育部門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課程教學改革對教學創造了相應的教學基礎和環境,多種多樣化的教學要求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結合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三“多”三“少”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三“多”三“少”;學生中心教學觀
一、新時期的小學課程教學改革概述
當前,我國針對教育方面的改革越來越深入,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全面開花,對教學工作開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教學改革不僅對教師的工作開展提供了依據,還為其自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戰。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方式局限于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三尺講臺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作用也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傳統教學模式中,新時期的教學工作開展往往是豐富多彩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為教學工作改革提供了基礎,所以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法,要努力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具體來說是要做到三“多”三“少”。
二、多一點學生互動,少一點教師講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中心論,應明確傳統意義上以教師為主角所存在的局限性,應做好對傳統意義上教學方式的創新。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把握傳統教學方式對教學改革的局限性,教師要做到精益求精,要堅持教師少占用課堂時間講授,多讓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有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主解決問題,確保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對所學內容有興趣,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角色,確保學生對知識學習和理解的效果不斷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互動引導,給學生留出探討、交流的空間,進行課堂引導互動,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時間和互動時間的安排,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展開互動溝通和交流,通過學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結合課堂知識展開知識間的溝通和探究,以此增強問題解決的效果,提升相應的教學質量。
針對整體教學,應明確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情感互動,讓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出自身的學習主體性地位,教師在表述過程中,應在聲音和動作及神態上融入自己的情感,表情要波瀾起伏,動作要詼諧幽默。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多多溝通、交流,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以此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多一點學生發問,少一點教師提問
數學課堂傳統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多數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師生互動方式主要是老師提問,而學生向老師提問的機會較少。這種單向教學提問模式,并不利于學生質疑、探究思維的形成,也會打擊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教師的教案中往往會提前設計好課堂教學中所要提問的問題,然后由學生回答,長此以往,這種單向提問方式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要向學生予以關心和愛護,教師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主導者身份,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以權威者和監督者的身份自居,教師應有意識地改變語言和行動及教學表述方式,為學生創造出一種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情感方式,從而為學生的提問創造環境。
四、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權威主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增強對學生的關愛,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同時在具體的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處于課堂主導地位,但新時期的教學工作開展,需要對學生進行平等、民主的教學,要積極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的權威應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的教學水平上,要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避免出現學生抵觸上課的情況。
綜上所述,新時期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做好這一工作對提升教學質量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從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來看,關鍵是教師要做到角色轉變,少搞一言堂,多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少提問,多鼓勵學生提問,減少課堂的“容量”,多些知識點“剖析”,從而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高效課堂,以此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