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元嬌
摘 要:關于民間故事的教學,不能簡單地“教教材”,而是應該“以文為本”,以“教材”為引,教給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扎實高效的言語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民間故事的文本特點,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故事的人文價值將在學生心里扎根。由“篇”到“群”,學法遷移,使語文課堂延伸到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中,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做一個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者,使民間故事教學充盈著文化的芬芳。
關鍵詞:民間故事;閱讀教學;學法遷移
一、梳理情節,提煉標題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讀懂文本的內容,還要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整體出發,教會學生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會用簡潔的語言梳理情節,從而舉一反三,掌握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從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完整地復述故事開始。這既是對本課主要內容的回顧,更是對中年級完整復述故事方法的鞏固,并為本單元“創造性復述”這一訓練目標打好基礎。接著,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找出最關鍵、最有意思的情節,用小標題的形式進行標注,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示范引領,讓學生有樣可依,學得輕松,掌握故事情節梳理的方法就順理成章、水到渠
成了。
二、根據發現,歸納特點
1.尋找教學點,感受情節的離奇
師:讀了《獵人海力布》這個民間故事,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它與之前咱們學過的記敘文等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文中的海力布太厲害了,能自由出入龍宮,還可以在里面帶著寶石出來。”;有的說“這寶石還真是有神奇的魔力,海力布把寶石含在嘴里,不僅不會噎著,還會聽懂動物的話。”;還有的說“龍生出來的居然是蛇!”……學生緊扣文本,各抒己見,充分感受到民間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情節夸張、充滿幻想。
2.品讀重點句,感悟人物特點
民間故事語言樸實,通俗易懂。閱讀時,學生在與主人公的角色切換中,品味重點語句,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深切體會獵人海力布舍己為人的美好品質。
師:在《獵人海力布》中,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生:海力布,因為他具有熱心助人,舍己為人的品質。
師:海力布舍己為人的品質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海力布為了救鄉親們變成了石頭。
生:當海力布聽到鳥兒說這里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沒的消息后很著急。
師:你從文章的哪些語句感受到海力布焦急的心情?
生:第八自然段“他急忙跑回家對大家說‘咱們趕快搬到別處去吧!這個地方不能住了!”
生: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淚。
生:要救鄉親們,只有犧牲自己。
……
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明,把握故事角色的特點時,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細節,認真品讀,從中感受到正是因為有這樣具有魅力的人物,才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懂得只有人物形象鮮明了,故事的可讀性才強。
3.升華情感,傳承道德
每一篇民間故事,都是源于勞動人民的口頭創造,口口相傳至今。它們大都人物鮮明,情節夸張,充滿幻想色彩,寄托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真、善、美的追求。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水到渠成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也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目標。在品讀細節之后,我引導學生由海力布“舍己為人”品質想開去,感受編故事的人的美好愿望,然后再進行總結,升華情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
師:這個故事通過海力布這樣富有正義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讓我們感受到勞動人民對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的贊揚,對真、善、美的追求。
三、學法遷移,拓展閱讀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格外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提出:語文精讀課課堂教學可以實施“1+X”的辦法。即每講一課,就附加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自己去讀,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某一類書”。因此,我在引導學生歸納《獵人海力布》這個民間故事的閱讀方法后,引導學生學會學法遷移,自主閱讀《九色鹿》《日月潭的傳說》這兩篇民間故事,完成“任務單”里提出的閱讀要求。然后先分小組交流,繼而全班交流點評,完善“任務單”作答內容。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閱讀民間故事的方法,讀懂民間故事,感受民間故事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這就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參考文獻:
郭加慧,高慧文.民間故事嵌入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價值及其實現[J].教師,2021(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