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蘭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基礎知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小學低段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比較薄弱,應用題邏輯性和抽象性比較強,故而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不斷地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傳授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應用題;分析能力
小學生不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懂得如何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掌握知識的方法多半依靠機械記憶。應用題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比較強,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因此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師共同面臨的挑戰。然而小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記憶力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應用題學習水平和效率。
一、重視數量關系分析與訓練
應用題中通常包括兩大要素,分別是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基于此,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搞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之后選擇恰當的算法,利用數學算式解決應用題。簡單來說,小學低年級數學應用題重點考核的是數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便容易掌握解題思路。比如,在求兩數相差多少相關應用題教學時,想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點中的重難點,除了讓學生進行操作之外,教師還應為學生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求甲數比乙數多多少,其中甲數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和乙數同樣多,另一部分則是比乙數多出來的部分,在甲數中減掉和乙數相同的部分,剩下的數則是比乙數多出來的部分,那么這類應用題則需要運用減法。舉例來說,題目:小紅有8本故事書,小蘭有6本故事書,問小紅比小蘭多幾本故事書?這道題目中涉及兩個已知數量,分別是8和6,8>6,因此,減去和6相同的部分,剩下的便是多出來的部分,也就是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引導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這類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解題技巧,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而且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引導學生思考
在應用題教學中,部分學生苦思冥想也找不到解題方法,主要是思維定式影響的結果,這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轉換思路,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思考。比如,應用題目“參觀畫展中,成人人數是兒童人數的3倍,參觀兒童的人數為32人,一共有多少人參觀畫展?”這道題隱藏的未知條件是解答問題的關鍵,如果忽視未知條件,解題思路就會跑偏,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題目中的未知條件,只有先算出成人人數,才能解答最后的問題。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應用題,常規解題思路往往無法獲得清晰的解題思路,甚至還會陷入解題的沼澤中,使學生產生極大的挫敗感,不利于高效教學目標的實現。對于這類應用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全局出發,對數量關系進行全面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三、加強練習
反復練習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練習各種類型的應用題,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讓其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當然反復練習并不僅僅是單一做題這樣簡單,練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補充問題和修改已知條件,讓其充分了解和掌握應用題數量之間的關系,學會舉一反三,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應用題“一段公路全長54千米,一施工隊平均每天修路6千米。”根據已知條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題目中少了哪個部分,將題目補充完整。學生提出問題:“一共需要修幾天?”接下來再給出一道題:“李師傅加工零件,第一天加工了85個零件,第二天加工了115個零件”,要求學生補充問題。學生爭前恐后地提出問題:“兩天一共完成多少個零件?”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掌握不同數量關系的概念,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深度引導:“可不可以提出剩下多少沒有完成?”“不可以。”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說明學生已經拓展了理解數量關系的方法。通過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數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思維能力得到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其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應用題教學要求學生發散自身思維,有理有據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當然,想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僅僅解答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思考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情況,進而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鳳娟.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應用題分析能力[J].新課程,2021(9):62-63.
[2]李世奎.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應用題分析能力[J].讀書文摘,2019(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