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之間應相互合作,利用圖片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對抽象主題的客觀理解和形象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閱讀圖表的同時,學生逐漸學會如何利用圖表中的有用信息解決問題。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如何運用圖形的形象性、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知的有效性。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提高圖片的閱讀能力,為學生順利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讀圖能力;課堂教學
一、培養學生在小組探討中提高讀圖能力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活動,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為不同的小組引入圖片話題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列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利用自己已經知道的信息解決問題[1]。教師可以隨機選取學生分組報告討論的信息,并由其他組進行補充,這樣的環節不僅可以起到分組的作用,而且便于教師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對圖片中信息的掌握情況。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調整課程安排,使課程更有效地推進。
二、豐富課堂實踐環節,構建創新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學生實踐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多感官刺激學生的興趣訓練學生運用多感官學習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數一數”一課時可以展示一張圖片,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后,讓學生拿出鉛筆、橡皮和尺子,數一數,教師可以索要不同種類的文具,也可以索要圖片中的文具數量。另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游戲讓學生參與。例如,讓教師隨機講話,要求學生根據數字正確分組。學生只有通過參與才能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圖片中的有效信息。教師應充分利用圖片中的信息,將課堂實踐與圖片識別過程相結合,實現學生閱讀圖片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教學平臺深化學生讀圖能力
隨著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中[2]。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平臺,幫助學生營造豐富的教學環境。比如,傳統的圖片標題展示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更不愿配合教學活動,那么老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將靜態的圖片動態化,充分挖掘學生對動畫的熱愛,我們可以在短片結尾提出問題,進入認真思考的氛圍。
四、利用描述圖片法檢驗學生讀圖能力
低年級數學教材中插入了許多情境圖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圖片中的有效信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片中的實際問題[3]。在學生描述圖片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使用數學表達式。
例如,在教授“十以內加減法”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描述:有5只蜜蜂。飛來3只,4只飛走了。現在有多少只蜜蜂?在敘述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飛走”說成“減法”,把“飛來”說成“加法”,并且整個問題的
數學邏輯清晰,學生可以清楚地理解這個數學過程是
“5+3-4”的結果。對于這樣一個包含各種運算的計算過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按順序表達自己的計算,例如,學生可以這樣表述:把原來的蜜蜂都減去,然后把所有來的蜜蜂加起來,就可以算出還有多少只蜜蜂。教師通過正確數學術語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理解題目的準確性,逐步擺脫對圖片的依賴,形成數學思維。
總而言之,如果小學生有較好的讀圖能力,就能有效地把握主題條件,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閱讀能力的培養很難兼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點,因此教師需要設計課堂情境,將學生閱讀圖片能力的培養與課程內容有效地結合。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描述圖片信息檢驗其閱讀圖片的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燕飛.例談小學低年級段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5(60):72-73.
[2]丁美霞.數學教學 讀圖先行: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讀圖能力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刊),2013(8):64.
[3]張旭江.淺談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科識圖、讀圖能力的意義及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8):193.
作者簡介:唐露(1994—),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二級教師,畢業于南京曉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