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瑜
摘 要:小組共建學習已經成為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不僅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在班級建設中也能促使學生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為激活班級內生力創造良好條件。構建小組成長共同體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促進學生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快樂學習、共同成長。
關鍵詞:小組共建;成長共同體;班級建設;內生力
一、為小組構建成長共同體提供良好的環境
教師為學生創造的成長共同體環境實際上也為他們交往互助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形成更多的小組共生共榮的“成長共同體”意識。比如,某次考核,小組里五分之四的學生都完成了某項任務,除了完成任務的學生獲得“達標星”外,小組里還能獲得“團結星”。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小組內形成互相敦促、互相幫助的自覺行為,比依賴老師或班干部的外部管理要更到位。又如,有些項目不計算個人而是計算組內平均水平(例如課外閱讀量評比、口算速度評比等),個人的水平只是前后比較,有進步就嘉獎,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最大限度地降低與他人的比較,使每位學生在這個特殊的共同體里,能找到歸屬感、認同感,提高自我認知,實現個性發展,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同時在參與各項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學會自我克制,懂得如何與人共處,進而提高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能夠在彼此的互幫互助中體會到共生共榮的重要性,促進小組成長共同體建設。
二、給予小組成長共同體建設的空間
構建小組成長共同體的過程,是學生個體“小我”創造性融入小組“大我”的過程,是將小組“大我”的精彩積淀于個體“小我”的過程。這個過程通過學科融通性學習、班隊活動等多種渠道,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貢獻自己的才智,讓組員之間建立起深層聯結,從而促進學習共同體建設。在構建小組成長共同體過程中,組長崗位至關重要,因為他們不僅是小組活動的領導者,又是小組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小組文化的建設者,所以首先應選聘好組長。在組長確立后,接下來是小組成員的組合。與學生情感融合的基礎上,根據小組組建規則(如性別搭配、能力調配、特質中和等),進行自同醞釀、雙向選擇,確定組員。在小組建立起來后,就要營造小組文化。例如,通過“私人定制式”的小組約定,制訂出組員喜歡的小組激勵方式或者根據組員特點給予重點關注;還可以找一個組員認同的體現小組優勢的核心詞給小組命名,計論小組共同愿景;還利用小組循環式接力等方式,促進組員之間平等交往、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相互成就。
三、讓學生習得小組成長共同體建設的技能
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培養小組成長共同體意識,教師應該抓住契機,讓學生能夠發現小組成長共同體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成長共同體的技能。例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去開展小組成長共同體建設,并且在遇到團隊矛盾時難以解決,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合理地協商溝通,以此推動小組活動的進行,并在共同體建設中實現小組成長的價值。同時,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激發學生個體及小組整體的內生力,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來源,提高其小組成長共同體意識。將獎懲制度運用到游戲中是見效最大的,如設立“小組吉尼斯紀錄”,通過活動中的競賽性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對事物批判的態度。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小組成長共同體的意識,還可以組織集體活動,發布小組共建任務,讓學生在共同體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彼此的互幫互助中體會到小組共生共榮的重要性,從而讓小組成長共同體的意識得到更快更好的培養。
總而言之,構建小組成長共同體是新時期班級建設的重要模式,是一種指向師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性班級建設體系。期間既能促使學生在班級學習中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同時也能夠在學生的互相幫助中建立情感交流的紐帶,進而為增強班級管理凝聚力奠定良好基礎。在新時代的班級建設中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小組成長共同體中,使每個學生都在最近發展區內向前邁進,才能夠促使班級內生力得到激活。
參考文獻:
[1]李代富.論班風學風在小學班級建設中的重要性:四步曲打造活力班級[J].教育教學論壇,2017(10):18-19.
[2]甘明英.精細化設計在小學班風塑造中的運用[J].華夏班主任,2020(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