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神經內科,江西 吉安 343800)
隨著癲癇患者病情的不斷進展,可能引起認知功能障礙,不僅會增加疾病控制難度,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社會功能,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癲癇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臨床上仍缺乏對該病的特效治療手段。癲癇合并認知功能障礙可能是癲癇病因、發作次數、神經網絡異常、手術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而探索此類因素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著重探討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旨在提高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9例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男49例,女40例;年齡18~54歲,平均(36.12±10.24)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48±3.46)年。納入標準:根據發病史與腦電圖檢查結果確診;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成人癲癇患者。排除標準:接受相關認知功能評價表評估前的4周內使用過能明顯提升認知功能的藥物者;接受過手術治療者。
1.2 方法 采用蒙特利爾認知量表(MoCA)[2]與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3]評估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Mo-CA包含記憶、注意與集中、語言、執行功能、抽象思維、視結構技能、計算、定向共8個維度,滿分30分,>26分為正常,18~26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17分為中度,<10分為重度;MMSE包含記憶、注意與計算、判別能力、定向、語言及復述共5個維度,滿分30分,>27分為正常,21~27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分為中度,<10分為重度,兩表得分越低表示認知功能損害越嚴重。根據認知功能損傷程度將患者分為輕度組、中度組與重度組。MoCA、MMSE中任意一表評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即納入重度組,任意一表評分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即納入中度組,其他患者納入輕度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發病年齡、發作次數。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損害程度的相關性分析采用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檢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分析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臨床資料比較 輕度患者43例,中度患者30例,重度患者16例。3組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發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2.2 兩組癲癇發作次數比較 重度組發作次數最多,其次為中度組,輕度組發作次數最少,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癲癇發作次數比較(±s,次/年)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epileptic seizu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s,times/year)

表2 3組癲癇發作次數比較(±s,次/年)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epileptic seizu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s,times/year)
注:與輕度組比較,a P<0.05;與中度組比較,b P<0.05
組別 例數 發作次數輕度組433.18±1.30中度組307.53±1.86a重度組1612.45±2.03ab t值197.201 P值0.000
2.3 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損害程度的相關性 經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癲癇發作次數與MoCA、MMSE評分均呈正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損害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rP)]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between the number of seizures and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r(P)]
癲癇是神經內科常見慢性病,發病機制為患者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發短暫腦功能障礙,而異常放電的發生位置與傳播方式差異較大,導致癲癇患者的臨床癥狀十分復雜[4-5]。認知功能障礙是癲癇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其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6]。
探索癲癇繼發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對指導臨床預防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張菲菲等[7]研究指出,發作類型、發作次數、患者病灶位置、抗癲癇藥物種類、心理因素與癲癇繼發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目前,關于癲癇發作次數與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程度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組發作次數最多,其次為中度組,輕度組發作次數最少(P<0.05);經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癲癇發作次數與MoCA、MMSE評分均呈正相關(P<0.05)。MoCA、MMSE是評價認知功能的國際權威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評分越高表明認知功能損害越輕[8-9]。因此,本研究結果提示癲癇發作次數與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呈正相關。癲癇的發作是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引發暫時性腦功能障礙,患者發作次數越多提示腦功能受影響的次數越多,出現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也越大。曹慶雋等[10]一項動物試驗結果表明,癲癇發作次數增加會促進海馬萎縮。海馬體負責記憶、定向等功能,發生萎縮會導致患者出現相應的功能障礙,表現出認知功能損害癥狀。薛濤等[11]研究也指出,癲癇發作次數增加與患者總智商、操作智商及言語智商的降低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對既往發作史較多的癲癇患者,可預測其存在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并盡早進行相關檢查、測試以明確診斷并展開相應治療,以期盡快恢復患者認知能力,改善其預后。此外,梅晶等[12]研究結果顯示,發病年齡也與癲癇繼發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而本研究中3組患者發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樣本的選取受到局限且樣本量較小,而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損害程度的關系也有待未來展開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癲癇發作次數與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密切相關,癲癇患者發作次數越高,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