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郝璐璐,周媛
(遼寧省大連市友誼醫院綜合科,遼寧 大連 11608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即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條件下,糖尿病患者發生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及體征。據有關數據統計[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為60%~90%,約50%糖尿病患者于25年內會產生周圍神經病變。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該病發生機理,可能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病臨床癥狀主要為肢體深部刺痛、鈍痛,痛溫覺缺失,肢體麻木等感覺異常與運動障礙,可造成自主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損傷。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但無特效療法,因此,需探尋一種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選取本院75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西洛他唑聯合依帕司他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金屬基質蛋白酶(MM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5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依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參照組(n=38)與實驗組(n=37)。參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5~82歲,平均(68.25±2.18)歲;病程1~5年,平均(2.13±0.64)年;體重指數22~29 kg/m2,平均(26.18±1.23)kg/m2。實驗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44~83歲,平均(68.17±2.26)歲;病程1~5年,平均(2.16±0.58)年,體重指數22~30 kg/m2,平均(26.23±2.04)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中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且滿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3]中的有關臨床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可積極配合本研究;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與本研究無關其他嚴重性疾病者;因外傷性、免疫性與其他神經性疾病造成的神經病變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均開展飲食控制、運動訓練,并予以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在此基礎上,參照組采用依帕司他(山東達因海洋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893)口服治療,每次50 mg,每天3次。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西洛他唑(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138)口服治療,每次100 mg,每天2次。兩組持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MPs、SOD水平。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MMPs,運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患者SOD水平。②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優,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肌腱反射恢復正常;良,臨床癥狀、體征減輕,肌腱反射好轉;差,臨床癥狀、體征及肌腱反射無改變或有加重趨勢。治療優良率=優率+良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MPs、SOD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MMPs、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血清MMPs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SOD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MPs、SOD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MMPs and SO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MPs、SOD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MMPs and SO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MMPs,金屬基質蛋白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組別 例數MMP(sng·mL)SOD(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3823.16±3.8516.24±3.5761.23±10.4273.34±12.38實驗組3722.94±4.0311.48±3.6461.38±10.2794.83±18.62 t值0.2505.9050.0656.078 P值0.4020.0000.4740.000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經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長期研究發現,該病的發生與周圍神經組織缺氧缺血環境存在一定的關聯性[5]。長期高糖作用下患者機體處于微炎癥反應狀態,此時,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受損,脂質泡沫細胞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生成速度增加,從而導致外周組織血供受阻,加重外周組織缺血缺氧情況。因此,臨床上在治療該病時,應有效調控患者血糖,改善其外周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狀況[6-7]。
依帕司他屬于醛糖還原酶抑制藥,可通過抑制與糖尿病性并發癥發病機理有關的醛糖還原酶,減輕細胞內山梨醇的積聚作用。依帕司他主要用于治療、改善、預防糖尿病末梢神經障礙、心搏異常與振動感覺異常,改善患者餐后高血糖[8]。長期高糖條件下,致使患者多元醇通路活性提升,由醛糖還原酶生成的果糖和山梨醇因無法分解而過多地堆積在周邊神經,促使神經細胞內滲透壓上升,造成神經細胞纖維性壞死或水腫。而依帕司他對醛糖還原酶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的合成,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其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的恢復[9]。但單獨應用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所達到的效果并不理想,還應將其與其他藥物進行聯合應用,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西洛他唑有抗栓、阻礙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并能提升平滑肌內與血小板中的環酸腺苷(ccAMP)濃度,起到擴張血管、抗血小板作用,同時抑制血小板初期與二期聚體及釋放反應,進而調整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提升神經末梢的血流量,改善神經病變。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依帕司他能有效改善患者多元醇通路代謝情況,西洛他唑可改善患者外周血管血流狀況,兩者聯合應用,可快速促進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消失,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MMPs、SO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西洛他唑和依帕司他的聯合運用可改善患者炎癥反應,有助于疾病治愈。實驗組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可見西洛他唑聯合依帕司他療法的實施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西洛他唑聯合依帕司他的應用,可促進患者MMPs、SOD水平的恢復,提升臨床治療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