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王仁貴,徐洪常,李穎,周文竹
(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3)
精神分裂癥是由多種誘發因素(身體健康狀況、自身素質、生活環境等)導致的現實環境與精神活動相互脫離的一種病癥,臨床癥狀表現為妄想、幻想、攻擊性行為、激越行為等,嚴重影響自身及周圍人群[1]。以往臨床主要以氟哌啶醇等非典型精神藥物治療該病,盡管此藥物對幻想、妄想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因鎮靜效果不佳而逐步被取代,且治療期間易增加糖尿病發生風險,如血脂升高、糖代謝紊亂等。甲磺酸齊拉西酮即第2代抗精神藥物,具有不良反應小的特點[2-3]。但該藥物臨床方面相關研究較少?;诖?,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甲磺酸齊拉西酮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6)及實驗組(n=39)。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61~84歲,平均(72.53±5.85)歲;體重指數(BMI)17.58~23.96 kg/m2,平均(20.63±1.24)kg/m2。實驗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61~85歲,平均(73.48±5.29)歲;BMI 18.13~24.15 kg/m2,平均(20.61±1.18)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取本院醫學倫理協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癥相關診斷標準;年齡>60歲;近期未使用過抗精神藥物治療。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高血脂、高血壓、糖代謝異常及其他重大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體質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近期存在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史者;依從性差、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均行尿常規、血常規、心電圖等檢查。對照組給予奧氮平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501,規格:10 mg)治療,起初劑量為每天10 mg,每天1次;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增加劑量為每天20 mg,增加劑量間隔時間>24 h。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甲磺酸齊拉西酮注射(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56,規格:20 mg)治療,每天5~10 mg,于肌內注射,初始劑量每天20 mg,每天2次;根據病情恢復情況可將劑量增加至每次80 mg,每天2次,加藥間隔時間>48 h。兩組均治療12周,期間不可使用其他抗狂躁、抗精神病藥物。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時肘靜脈血5 mL,3 500 r/min,半徑8 cm離心10 min,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GF);采用血糖檢測儀(上海強生醫療器材)檢測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試劑及試劑盒均購于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②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5]評估患者治療前、治療12周后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無、很輕、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度,共30個項目,分值越高表明臨床癥狀越嚴重。治療前、治療12周后清晨排空大小便后,測量患者身高、體質量,并計算BMI。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2周后,兩組BDNF、NGF均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FPG高于治療前,但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各項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各項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NGF,血清神經生長因子;FPG,空腹血糖。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BDNF(μg/L)NGF(μg/L)FPG(mmol/L)治療前 對照組(n=36)24.21±6.6227.18±7.294.51±0.58實驗組(n=39)23.20±6.5326.22±7.144.69±0.61 t值0.6650.5761.307 P值0.5080.5670.195治療12周后 對照組(n=36)31.15±5.32a35.54±5.48a6.30±1.35a實驗組(n=39)36.09±5.56a41.79±6.55a4.73±0.92a t值3.9254.4625.925 P值0.0000.000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BMI比較 治療前,兩組PANSS評分、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2周后,兩組PAN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BMI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BMI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NSS scores and BM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BMI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NSS scores and BM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BMI,體重指數。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PANSS(分)BM(Ikg/m2)治療前 對照組(n=36)148.65±20.7420.63±1.24實驗組(n=39)153.98±21.6520.61±1.18 t值1.0870.072 P值0.2810.943治療12周后 對照組(n=36)76.50±5.24a21.25±1.49a實驗組(n=39)66.89±5.20a23.06±1.77a t值7.9674.804 P值0.0000.000
精神分裂癥在情感與認知及意志的過程中相互分裂、互不協調,目前病因尚未明確。該病表現為多種癥狀,涉及思維、情感及行為等,包括精神活動不協調,常伴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對存在精神分裂癥急性激越癥狀者,由于激越行為劇烈,需在短期內給予安全、有效控制,以幫助患者平穩度過疾病的鞏固治療階段[6]。因此,探尋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傷害值與激越行為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有關研究[7]顯示,抗精神病類藥物導致體質量升高、糖脂代謝出現異常的機制與胰島素分泌量、胰島素抵抗等密切相關,且與5-HT、多巴胺、膽堿、組胺等神經遞質系統活性相關的可能性較大。甲磺酸齊拉西酮作為第2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其主要通過D2受體拮抗作用有效抑制患者精神分裂的體征及陽性癥狀,且多數患者耐受性增強,藥劑量逐步減少,具有鎮靜效果適中、見效快、無急性張力異常等優勢[8]。BDNF、NGF均為神經營養素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該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臨床癥狀相關。其中BDNF即蛋白質,于患者腦內合成,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對神經元的分化、存活及生長發育具有顯著作用。此外,還能發揮改善神經元的病理狀態、防止神經元受損傷死亡、促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及分化等生物效應。NGF也具有調節周圍和中樞神經元的生長發育,維持神經元的存活作用[9-10]。FPG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主要標準,在該病臨床檢驗中也具有一定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實驗組BDNF、NGF均高于對照組,FPG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BMI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甲磺酸齊拉西酮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助于提高體重指數,可為臨床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甲磺酸齊拉西酮治療的臨床效果理想,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