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夢,張邢煒,2,邵楓,虞力,屠家輝
(1.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浙江 杭州 3100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居全球十大死亡原因首位[1],也是我國高發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并趨于年輕化趨勢[2],如何防治冠心病一直是我國乃至世界研究的重點。《冠心病心臟康復/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指出[3],冠心病二級預防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病死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疾病危險因素等。健康教育是二級預防的關鍵[4],也是二級預防“ABCDE”原則之一。由于傳統的院內健康教育會受到患者住院時間,醫護人員工作強度等影響。基于此,本研究以健康信念理論為指導,將移動新媒體(微信)與健康教育相結合,以克服傳統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使患者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獲得長期、連續性的健康教育,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9年7月在杭州某三甲醫院心內科住院部隨機抽取兩個病區(兩個病區分布在不同的樓層)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然后按照病床號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從兩個病區中各選41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男29例,女12例;年齡36~77歲,平均(57.98±11.46)歲;病程0.08~20年,平均(3.39±4.12)年。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38~78歲,平均(61.56±11.11)歲;病程0.08~20年,平均(2.67±3.78)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治療方式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后診斷為冠心病且病情穩定;②具有獨立的聽說讀寫能力;③手機中有微信APP并了解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對微信文章、語音、圖片、視頻等信息獲取無障礙;④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或其他嚴重疾病者;②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影響認知功能的神經系統疾病者;③中途自動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醫院常規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由醫護人員進行口頭健康教育,出院前由責任護士向病人做常規出院指導,出院后醫院定期電話隨訪,詢問患者近況,解答患者疑問。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實施基于健康信念理論的微信健康教育。①成立微信健康教育小組。該小組負責干預過程中的所有事宜,小組成員由工作經驗在5年以上的4名醫護人員及筆者組成。②創建“健康心知識”微信公眾號,用于推送文章;建“冠心病之家”微信群用于日常討論;③制定基于健康信念理論的微信健康教育方案。微信公眾號負責推送36篇文章,分3個階段完成,每階段推送12篇文章(每周一、三、五晚20:00推送)。第一階段使患者感知冠心病的易感性和嚴重性,主要推送冠心病的基本概念、分型、流行現狀、易感人群、嚴重后果等;第二階段使患者感知到健康行為的益處并減少采取健康行為的障礙感,主要推送冠心病心臟康復/二級預防、飲食、戒煙限酒、保持良好心情、堅持遵醫囑服藥、術后保健等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三階段使患者獲得提示因素并增強自我效能:通過推送媒體、報刊雜志對冠心病的報道、各地舉辦的冠心病相關活動使患者獲得提示因素;通過舉辦健康行為“打卡”活動,征集患者健康教育期間的感受、成功改變不良行為習慣的經驗等增強自我效能。微信群內每月舉辦1次主題討論活動,干預期間對研究對象至少進行1次1對1健康教育。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冠心病相關知識、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為的情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兩組患者的基線數據,問卷包括患者的臨床資料、冠心病相關知識問卷、健康信念問卷、自我管理行為量表。①臨床資料:姓名、病床號、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人均月收入(元)、醫療費用承擔方式、患冠心病的年限、治療方式等。②冠心病相關知識問卷:由肖美蓮[5]編制,共8個維度52個條目,用以評估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概念、危險因素、誘發因素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選項分為是、否、不知道,回答正確計1分,回答錯誤和回答不知道不計分。問卷信度為0.907,效度為0.88。③健康信念問卷:由本院自制,共6個維度(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嚴重性、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感知健康行為的障礙、提示因素、自我效能)36個條目。采用Likter5級計分法,選項為完全不贊同、不太贊同、不確定、比較贊同、非常贊同。問卷信度為0.927。③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由任洪艷[6]研制,共3個維度(日常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情緒管理)27個條目。采用Likter5級計分法。量表信度為0.913。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冠心病相關知識總分及各維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實驗組冠心病相關知識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干預后,實驗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數高于干預前;對照組僅有冠心病概念、危險因素、治療方式、藥物知識、出院后二級預防、冠心病相關知識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冠心病相關知識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ab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冠心病相關知識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ab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干預前比較,a P<0.05
項目 時間 實驗組 對照組t值P值(n=41) (n=41)冠心病概念 干預前0.66±0.730.68±0.65-0.160.87干預后1.41±0.97a0.90±0.74a2.690.01危險因素 干預前1.54±1.941.24±1.590.750.46干預后2.80±2.06a1.63±1.48a2.950.00誘發因素 干預前0.54±0.750.49±0.510.350.73干預后2.00±1.20a0.66±0.626.350.00心臟病發作的 干預前0.93±1.210.80±0.870.520.60臨床表現干預后1.39±1.09a0.93±0.882.120.04檢查 干預前3.63±1.373.15±1.441.570.12干預后3.90±1.24a3.27±1.382.170.03治療方式 干預前1.76±1.041.66±0.990.430.67干預后2.44±1.00a1.95±1.07a2.130.04藥物知識 干預前2.24±1.462.17±1.280.240.81干預后3.44±1.86a2.68±1.46a2.050.04出院后二級預防 干預前5.76±1.715.49±1.910.670.51干預后6.80±1.95a5.93±1.93a2.160.04冠心病相關知識 干預前17.05±6.0615.68±5.401.080.28總分干預后24.20±6.09a17.95±4.86a5.130.00
2.2 兩組患者健康信念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健康信念總分及各維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除提示因素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維度及健康信念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得分優于對照組。實驗組健康信念總分及各維度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僅有感知疾病的易感性維度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信念的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beliefs of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健康信念的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health beliefs of the two groups(±s)
注:與干預前比較,a P<0.05
項目 時間 實驗組 對照組t值P值(n=41) (n=41)感知疾病的 干預前16.66±1.3916.49±1.310.570.57易感性干預后17.34±1.35a16.68±1.40a2.160.03感知疾病的 干預前15.05±1.4115.15±1.28-0.330.74嚴重性干預后16.02±1.53a15.24±1.262.530.01感知健康行為 干預前18.10±1.3718.59±1.20-1.710.09的益處干預后19.12±1.57a18.46±1.292.080.04感知健康行為 干預前20.54±3.4020.12±2.900.590.55的障礙干預后18.54±3.33a19.98±3.00-2.060.04提示因素 干預前23.05±1.6022.88±1.710.470.64干預后23.54±1.23a22.90±1.701.940.06自我效能 干預前23.00±1.9522.17±1.941.930.06干預后23.44±1.85a22.24±1.912.880.01健康信念總分 干預前116.39±3.86115.39±3.421.240.22干預后118.00±4.21a115.51±3.572.890.01
2.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維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維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兩組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維度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干預前比較,a P<0.05
項目 時間 實驗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日常生活管理 干預前27.63±4.3927.32±4.630.320.75干預后30.10±2.87a27.80±4.66a2.680.01疾病醫學管理 干預前32.51±3.6932.59±2.930.320.75干預后34.95±3.48a33.24±3.05a3.800.00情緒管理 干預前12.80±1.7812.41±1.43-0.990.92干預后13.27±1.66a12.63±1.37a2.240.02自我管理行為 干預前72.95±6.4072.32±6.091.100.28總分干預后78.32±4.78a73.68±5.90a1.890.06
冠心病為慢性、終身性疾病,手術治療并不能防止疾病復發,患者需進行長期、綜合性的健康管理[7]。冠心病二級預防包含藥物治療,運動處方,健康教育等多個方面,能有效防止疾病復發[3]。無論是冠心病健康管理,還是二級預防,健康教育均是關鍵。有效的健康教育可通過教授患者知識,從而增強患者健康意識和信念,最終促成患者不良行為的改變[8]。健康信念理論是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理論中重要的內容,該理論認為期望、信念等對行為起主導作用,強調健康信念在人們改變不良行為習慣、接受他人勸導中起關鍵作用。健康信念理論分為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嚴重性、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感知健康行為的障礙、提示因素、自我效能6個方面[9]。運用健康信念理論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10]、二級預防依從性[11]及自我效能等。
國內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通常采用口頭健康教育、發放宣傳折頁、電話隨訪等,效果的持續性及患者的依從性較低,且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為了使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國外將移動醫療引入到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12],并嘗試用移動醫療、移動新媒體、智能手機對心血管領域的健康教育方式進行改革[13]。微信是我國普及率較高的移動新媒體之一,國內主要運用微信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14]。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3個月后,實驗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關知識、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為顯著優于對照組及干預前。與以往運用健康信念理論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相比,本研究以移動新媒體(微信)為依托,使患者能隨時隨地接受健康教育,回顧學習過的內容,克服傳統院內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使患者能獲得長期、連續性的健康教育;與以往的微信健康教育相比,本研究以健康信念理論為指導,依據該理論的6個方面以及核心思想設計干預步驟,使干預過程具有科學性,從而達到健康教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基于健康信念理論的微信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關知識、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行為,可在醫院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