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薇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治療股骨頭壞死和股骨頭外傷患者常用手術方法,手術特點為創傷大、流血多,在手術中使用的骨水泥可能引起患者體內的血流劇烈運動,導致血壓不穩定,為手術帶來極大的阻礙和風險[1]。同時,這一術式以老年患者居多,而老年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心肺代謝功能等機體能力均有所減退,在手術中對發生的不良反應極敏感,麻醉藥物長時間作用下極有可能發生血流動力學劇烈波動,引起心肺功能及認知功能異常[2]。本研究通過分析全髖關節患者手術中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旨在探討甲氧明微泵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血壓穩定的價值及甲氧明在穩定患者血壓中最合理有效的用藥方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電腦抽簽方法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3~89歲,平均年齡(66.15±9.25)歲;體質量40~80 kg,平均體質量(60.15±12.34)kg。B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4.15±8.47)歲;體質量44~78 kg,平均體質量(58.15±11.83)k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均接受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本研究的用藥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嚴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溝通理解能力障礙。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接受局部下行橈動脈麻醉,通過連接監護儀器實時監測創動脈血壓。手術前,給予兩組患者腰硬聯合麻醉、靜滴0.5 mg/kg氫化潑尼松處理后,再進行骨水泥灌注1 min。A組注射0.9%氯化鈉溶液1 mL及甲氧明1 mg;B組通過微泵靜脈輸注甲氧明負荷劑量100μg,此后持續微泵注入速度為1.2~2.0μg(/kg·min),時間10 min。對骨水泥灌注后發生低血壓的患者應迅速補充注射甲氧明1~2 mg;針對心跳過慢或者心跳過快的患者,迅速靜脈注射阿托品0.2 mg或艾司洛爾0.45 mg/kg,針對具體病情可重復用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5 min(T0)、灌注骨水泥前1 min(T1)、灌注骨水泥后5 min(T2)、15 min(T3)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及血乳酸(Lac)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心跳過快或過慢、低血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指標比較 兩組T0~T3時點的SBP、T0~T1及T3時點的DBP、T0~T1時點的MAP、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T2時點的DBP、T2~T3時點的MAP明顯低于B組,且T2~T3時點的HR明顯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指標比較(±s)
注:DBP,舒張壓;SBP,收縮壓;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
組別SBP(mmHg)DBP(mmHg)T0T1T2T3T0T1T2T3 A組(n=30)147.35±12.05136.71±10.82124.66±7.83128.18±8.7584.10±7.5178.42±7.3970.40±6.3275.54±5.60 B組(n=30)147.58±12.74134.59±10.96128.42±9.77131.63±5.2183.91±8.7481.52±5.0277.87±6.3576.94±6.44 t值0.0720.7541.6451.8560.0901.9014.5670.899 P值 >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續表組別MAP(mmHg)HR(次/min)T0T1T2T3T0T1T2T3 A組(n=30)101.20±7.5396.65±7.5585.56±6.4592.52±5.3975.10±5.6572.02±6.1085.70±9.4978.41±6.33 B組(n=30)100.43±9.3698.38±5.8994.25±4.4197.57±5.5774.62±8.0172.88±8.7568.45±7.3771.60±7.34 t值0.3510.9106.0923.5690.2680.4427.8633.848 P值 >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Lac水平指標比較 兩組T0和T3時點La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T2時點A組Lac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Lac水平指標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Lac水平指標比較(±s,mmol/L)
組別T0T1T2T3 A組(n=30)0.98±0.251.40±0.181.43±0.241.05±0.20 B組(n=30)1.05±0.161.14±0.171.16±0.211.12±0.15 t值1.2925.7524.6371.534 P值 >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組發生低血壓9例,心跳過快2例,心血管事件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33%(13/30)。B組僅發生低血壓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1/30)。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416,P<0.05)。兩組患者在經過院方合理制定的治療方案治療后,低血壓、心跳過快或過慢等不良反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外科治療的金標準,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股骨頭壞死和股骨頭外傷[3]。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所使用的骨水泥主要成分為多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A),在手術中臨時調制,由液態甲基丙烯酸甲酯(LMMA)單體在聚合酶粉劑催化下聚合而成。骨水泥填充骨髓腔并固定人工關節時會引起更多的機械性創傷,并進一步釋放出具有細胞毒性的化學物質[4]。LMMA單體進入肺靜脈血,又使初次激活的凝血酶凝血系統更加活躍,影響肺微血管功能[5]。許多老年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礎性疾病,術中因麻醉藥物和骨水泥毒性造成的血流動力不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BCIS預防及救治中較常用的臨床方法為預擴容、抗過敏及合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但隨著老年患者對容量負荷能力的下降,血管擴容無法長時間維持,短時間內無法接受大量液體的輸入,否則可能出現心力衰竭、肺部水腫等癥狀[6]。皮質激素抗炎和抑制變態反應作用明顯,在治療骨水泥灌注綜合征中應用較廣泛,療效較顯著的藥物為氫化潑尼松,其療效快,短時間應用只會輕度破壞腎上腺皮質功能[7]。甲氧明是一種選擇性極高的受體激動激素,可通過對外圍腎上腺素受體的激動引起SBP和DBP的升高,進而降低HR,減少心肌的耗氧量,且無法引起心肌的興奮,并增加心肌內膜下血流灌注,在一定程度上能達到保護心臟的作用[8-9]。且甲氧明可收縮外圍及骨髓內腔,進而達到減弱骨水泥的毒性,減少脂肪、骨碎屑及氣體分子等進入血液循環,有效降低BCIS的發生率[10]。微泵輸注方式具有均勻的輸注速度,使藥物進入體內循環系統更加穩定,從而獲得更理想的效果。微泵輸注甲氧明有利于減少骨水泥注射不良反應的發生,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T0~T3時點的SBP、T0~T1及T3時點的DBP、T0~T1時點的MAP、H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A組T2時點的DBP、T2~T3時點的MAP明顯低于B組,且T2~T3時點的HR明顯高于B組(P<0.05)。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甲氧明聯合使用氫化潑尼松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患者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低血壓反應的發生率,且能削弱灌注骨水泥對心肌細胞產生的抑制作用。其中Lac水平是代表人體機體內代謝循環狀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T0和T3時點La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T2時點,A組Lac明顯高于B組(P<0.05)。表明,表明甲氧明能促進人體機體的循環代謝,改善代謝狀況。
綜上所述,甲氧明微泵輸注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中能有效維持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穩定,獲得顯著的血壓穩定效果,且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