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勇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目前,我國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發生嚴重性感染致休克的占比達37.3%,病死率可達20.3%,是外科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患者常存在≥2種休克發生機制,因而早期對患者進行識別、有效的治療,并對預后進行預測、調整治療方案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感染性休克是一種失控炎癥反應,機體處于高水平炎癥狀態,患者外周組織和器官灌注減少,血壓下降,缺氧缺血加劇,因而利用血清紅細胞分布寬度(RDW)預測患者的病情程度、預后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Ⅱ)評分系統是評定危重患者病情程度及預測其預后的體系[2]。因而,分析RDW、APACHEⅡ評分對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的價值。基于此,本研究分析RDW、APACHEⅡ評分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預測價值,旨在指導臨床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的預后情況分為存活組(n=52)與病死組(n=28)。存活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42~82歲,平均年齡(61.21±2.25)歲;主要感染部位:肺部感染19例,胸腔感染7例,腹部感染8例,肢體感染18例。病死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61.19±2.23)歲;主要感染部位:肺部感染10例、胸腔感染4例、腹部感染4例、肢體感染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急診感染性休克臨床實踐指南》中診斷標準[3];具有明確的感染灶及癥狀反應。排除標準:住院前1周有輸血史、放化療史者;伴有嚴重性肝、心等重要器官嚴重病變者;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入院后休克>72 h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原發病等。于清晨空腹采血5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層清液保存于-20℃環境中待用。采用貝克曼庫爾特LH 750/LH 755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患者RDW水平、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計數(PLT)等。同時采用APACHEⅡ評分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APACHEⅡ評分主要包括急性生理學、年齡、慢性健康評分,分值為0~7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病情越嚴重。采用序貫性臟器衰竭評分(SOFA)[4]評估患者的情況,包括呼吸、循環、肝臟、腎臟、神經等6個器官,每個0~4分,總分24分,分值越高表明器官衰竭越嚴重。所有數據需在入院24 h內記錄完成。根據RDW水平將患者分為正常組(n=51,RDW≤15%)和異常組(n=29,RDW>15%),隨訪3個月,記錄患者病死率。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RDW、PDW、WBC、PLT水平、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分析各指標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預測價值。①根據患者預后情況進行分組,記錄患者RDW、PDW、WBC、PLT水平、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②比較正常組和異常組患者病死率。③運用線性回歸分析RDW水平、APACHEⅡ評分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預測價值,并繪制ROC曲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檢驗RDW、APACHEⅡ評分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響,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確定RDW、APACHEⅡ評分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預測價值,設定檢測效能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存活組與病死組臨床資料比較 病死組APACHEⅡ評分、RDW水平均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OFA評分、PDW、WBC、PL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存活組與病死組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存活組與病死組臨床資料比較(±s)
注:APACHEⅡ,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RDW,紅細胞分布寬度;SOFA,序貫性臟器衰竭評分;PDW,血小板分布寬度;WBC,白細胞計數;PLT,血小板計數
組別APACHEⅡ評分(分)RDW(%)SOFA評分(分)PDW(%)WBC(×109/L)PLT(×109/L)存活組(n=52)19.21±1.2514.06±1.0810.85±1.0113.12±1.0417.21±2.08131.55±9.24病死組(n=28)38.75±1.4616.62±1.1211.24±1.0612.98±1.0117.16±2.03130.52±9.23 t值30.6829.9831.6190.5800.1030.476 P值0.0000.0000.1100.5640.9180.636
2.2 正常組和異常組病死率比較 隨訪3個月,異常組病死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正常組和異常組病死率情況比較[n(%)]
2.3 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一般線性回歸檢驗結果顯示,RDW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呈正相關(r=0.762,P=0.000),線性回歸方程為Y=11.496+2.564X,非標準回歸系數(B)=2.564(95%CI:2.244~2.884),標準誤差為0.161,標準系數為0.875(t=15.952,P=0.000)。一般線性回歸檢驗結果顯示,APACHEⅡ評分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呈正相關(r=0.993,P=0.000),線性回歸方程為Y=-0.045+19.389X,非標準回歸系數(B)=19.389(95%CI:19.032~19.746),標準誤差為0.179,標準系數為0.997(t=108.113,P=0.000)。
2.4 ROC曲線結果 將RDW、APACHEⅡ指標作為自變量,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情況作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RDW評估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曲線下面積為0.935(檢測結果>0.7),最佳截斷值為13.10 cm/s時,可獲得最佳診斷效能,對應的特異度、靈敏度分別為0.929、0.923,約登指數為0.852,診斷價值較高。APACHEⅡ評估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曲線下面積為0.934(檢測結果>0.7),最佳截斷值為18.83 cm/s時,可獲得最佳診斷效能,對應的特異度、靈敏度分別為0.963、0.934,約登指數為0.897,診斷價值較高。RDW、APACHEⅡ指標預測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價值均較高,APACHEⅡ指標下AUC、敏感度、特異度高于RDW,評估價值略高,見表3。RDW、APACHEⅡ指標ROC曲線,見圖1~2。

表3 RDW、APACHEⅡ評分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預測價值分析

圖1 ROC曲線
感染性休克又稱為敗血癥休克或膿毒性休克,由于機體對病原學的炎癥免疫反應失控,導致患者的機體內循環紊亂,最終引起機體細胞代謝、臟器功能障礙。由于疾病的發病機制較復雜,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治療時需有效評估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及早確定病原菌,并評估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學狀態及器官功能障礙,以改善患者的炎癥狀態和器官功能,穩定機體血流動力學,同時對患者的預后情況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由于預測指標相對較多,選用合適的評估指標判斷患者的病情、預后情況一直是臨床醫生關注的熱點。
RDW是目前鑒別機體貧血情況的常用指標,主要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參數,是顯示紅細胞體積的大小的的客觀臨床指標。近年來,有研究[5]發現,RDW與多種疾病的預后密切相關,可獨立預測患者的死亡風險。臨床常用RDW水平的變化預測心血管、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等患者的預后情況,因而采用RDW水平評估危急重癥具有一定的價值。目前,對RDW影響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情況具體的機體尚不明確,陳偉等[6]通過探討RDW在感染性休克中的診斷、檢測及預后發現死亡患者的RDW水平明顯高于治愈患者,患者RDW水平越高,預后越差。本研究結果顯示,病死組RDW水平均高于存活組,且RDW水平異常組病死率高于正常組(P<0.05),提示RDW水平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RDW與患者的炎癥反應相關,其中炎性因子可抑制機體的紅細胞成熟,導致RDW水平升高;同時可損傷紅細胞,使其凋亡[7]。而感染性休克患者機體處于高水平的氧化應激,可促使RDW水平快速升高,影響紅細胞的形態,導致機體組織缺血缺氧,加速多器官的衰竭。
APACHEⅡ是目前臨床上重癥監護病房應用最廣泛、最具權威的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對患者的病情評定及病死率的預測較客觀,可定量評估患者病情,其分值越高,病情越重,預后越差,患者病死率越高,可合理使用資料,選擇較佳的治療方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從而降低病死率,提高醫療質量[8]。APACHEⅡ分值對急重癥患者的病死率預測正確率可達到86%,因而其評分較客觀、準確。本研究中,病死組APACHEⅡ評分高于存活組(P<0.05),提示患者APACHEⅡ評分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本研究經一般線性回歸檢驗結果顯示,RDW、APACHEⅡ評分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呈正相關。繪制ROC曲線表明,RDW、APACHEⅡ評分預測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曲線下面積為0.935、0.964,由此可見兩指標預測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價值均較高,但APACHEⅡ指標下AUC、敏感度、特異度相對較高,評估價值略高。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僅探討患者3個月內的病死率,且選取例數相對較少,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進一步進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RDW、APACHEⅡ評分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呈正相關,RDW水平、APACHEⅡ評分越高,患者的病死風險越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