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洪,郭美萍,唐京雄,任其紅
(江門市新會區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廣東 江門 529100)
近年來,我國居民由于工作壓力、社會壓力、競爭壓力、社會矛盾等多種因素影響,心理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對心理衛生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1-2]。有研究[3-4]顯示,我國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數量缺口較大,心理醫療機構及提供心理服務的能力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對心理衛生服務行業的規范管理已成必然趨勢。心理衛生服務機構是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心理健康服務的發展現狀具有重要意義[5]。廣東省自2012年以來逐步加大心理衛生服務的投入,但對新會區心理健康及服務資源利用與配置情況尚缺乏具體的資料,不利于新會區心理衛生服務的開展和資源利用。為更好的發揮心理衛生中心技術支撐和指導作用,進一步推進新會區衛生服務資源的合理分配、促進基層衛生機構發展及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新會區各級醫療機構心理衛生服務水平,本研究通過問卷方式調查本地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情況、心理衛生服務及資源配置情況,旨在為本地區衛生服務機構優化提供資料并探討有效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通過隨機抽樣法選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新會區具有代表性的11個社區的4 000名常駐居民,其中男2 412名,女1 588名;年齡16~82歲,平均年齡(45.17±3.80)歲;婚姻情況:已婚2 622名,未婚1 378名;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813名,初中1 157名,高中及技校1 091名,大專及以上939名;就業情況:無業1 829名,在職2 171名;合并慢性病2 012名,未合并慢性病1 988名。
1.2 方法 居民心理狀況調查采用Kessler10量表進行調查,該量表共10道題目:①您是否經常無緣無故感到勞累?②您是否經常感到緊張?③您是否感到緊張時會很難平靜下來?④您是否經常感到無助?⑤您是否經常感到休息不好?⑥您是否經常感到坐立不安?⑦您是否常有沮喪感?⑧您是否經常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難?⑨您是否經常感到做任何事情都沒興趣?⑩您是否經常感到沒有什么價值?采用5級評分法,根據總分評價心理狀況,其中10~21分為心理健康,22~50分為心理不健康。
根據新會區常駐居民實際情況,邀請心理衛生專家基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情況調查表共同制定服務需求調查問卷,采用入戶詢問的方式請4 000名新會區常駐居民填寫相關問卷,回收問卷后統計數據,包括患者的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婚姻情況、文化水平、就業情況、身體情況)、心理狀況、心理疾病、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等。
調查新會區心理衛生服務機構資源配置及利用情況,包括衛生機構數量、人力資源、床位量及每千人口擁有量,衛生技術人員年齡、學歷、職稱構成情況等,根據居民需求反饋制定優化策略。
為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開展,提高調查質量,調查人員對每個環節均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包括調查問卷制作、入戶調查、問卷回收與整理、編碼與統計等。同時設置專人于現場進行協調工作,核查并驗收調查問卷。正式調查過程中,均以本人回答為主,若本人無法作答或不在場可由熟悉情況者代答。
1.3 觀察指標 分析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新會區心理衛生服務機構資源配置及利用情況,新會區常駐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顯示,4 000名新會區常駐居民中患有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者198名,心理健康者3 802名。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文化水平、就業狀況、是否合并慢性病是影響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別、婚姻情況與心理健康無關,見表1。

表1 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n(%)]
2.2 新會區心理衛生服務機構資源配置及利用情況 新會區共有5家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包括1家精神心理??漆t院,4家綜合醫院精神心理門診。共設750張床位,每千人口床位擁有量0.87張。衛生技術人員186名,其中執業醫師50名,學歷:研究生2名,本科43名,大專4名,中專1名;職稱構成:正高6名,副高13名,中級15名,初級16名。注冊護士136名,學歷:研究生1名,本科52名,大專53名,中專30名;職稱構成:正高2名,中級26名,初級108名。
2.3 新會區常駐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分析 對新會區常駐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進行問卷調查,見表2。

表2 新會區常駐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分析[n(%)]
心理健康是受遺傳與環境雙重因素作用的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健康者可維持性格完好、情感適當、行為積極、意志合理的狀態,對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均有重要意義[6]。近年來,隨著臨床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識逐漸加深,各類心理衛生服務機構蓬勃發展。但應注意的是,由于工作壓力、社會壓力、競爭壓力等各種社會矛盾,我國人民群眾發生心理疾病的人數逐年增加,其對心理衛生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7]。龐云燕等[8]分析北京市東城區某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服務需求發現,96%的社區居民對心理健康服務有需求。
本研究調查結果發現,4 000名新會區常駐居民中患有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者198名,比例達4.95%,而行單因素分析發現高齡、文化水平、就業狀況、是否合并慢性病是影響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P<0.05),性別、婚姻情況與心理健康無關,提示政府在改善本地區心理健康服務水平時,應著重考慮面向人群,以高齡、低文化水平、失業、合并慢性病患者為主要對象改進相關措施。對新會區心理衛生服務機構資源配置及利用情況進行調查,本地區共有5家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共設750張床位,每千人口床位擁有量0.87張。衛生技術人員186名,其中執業醫師50名,注冊護士136名,與其他省會比較存在衛生機構數量、床位資源數量不足,衛生技術人員種類不全,專業素質較弱等問題。通過對居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調查,發現大部分青年人重視心理健康服務的作用,中年人其次,老年人則較少重視心理健康服務,這提示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應對中老年人進行大范圍的健康知識普及,提高患者接受能力才可較為順利地開展服務。心理衛生服務機構的配置則應以精神心理??漆t院為主,通過居民普遍接受的方式實施計劃,如社區心理學講座、一對一心理咨詢、電話咨詢,才能提高心理衛生服務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居民傾向于選擇設在社區內的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對社區干部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與教育工作的需求較高,在實際工作中,可更多關注社區內部的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情況,針對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疏導等方面提供更多心理指導。
綜上所述,新會區常駐居民心理健康受年齡、文化水平、就業狀況、是否合并慢性病等因素影響,但居民對心理衛生服務的認識、需求差異較大,無法有效利用心理服務機構資源配置,政府應根據居民心理健康服務的看法調整服務方法、指導內容,才可切實提高心理衛生服務水平及居民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