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
中小學全學段主題式音樂教學是基于《課程標準》最新理念提出的。具體來講,就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軸,根據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連續11年的音樂教育特點,通過關注各學段相同音樂主題“知識、技能、審美認知能力”的全面性、完整性、系統性、遞進性、銜接性與評價性,為學生創設音樂教育教學提供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長期以來,中小學音樂教師忠于職守,只關注于本學段的音樂教育和學生發展,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他們卻忽視了音樂教育的連續性、完整性和全局意識,使得各學段之間的教學內容不系統、不完整、不銜接,可謂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由此也就造成了專業教師執教精力有限,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和學校有限藝術資源的浪費,這種缺乏科學、全面、系統的教學方式已成為了制約音樂教育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依據教育部《課程標準》最新理念,在不同地域、不同學段的十所中小學使用人教版教材,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全學段主題式教學實踐探索,下面與大家分享幾點體會。
一、通讀《課程標準》教材,樹立全學段教學理念
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教師必須通讀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理清每個學段相同內容的教學目標、策略、教法和手段要求等。在建構全學段視域基礎上,再制訂與本學段內容相同的課時計劃,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與教學評價等,如此才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全局性,才能確保每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能接受到最有效的音樂教育。仔細研讀《課程標準》不難發現,每個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都有著明確的遞進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時應加以落實,以中國民族音樂為例,《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小學階段只要做到聆聽中國民族音樂,了解有代表性地區和民族的民歌、舞蹈、民間器樂和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及曲藝音樂,并體驗其不同風格即可。初中階段能簡單描述出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能說出戲曲、曲藝的主要種類和代表人物即可。高中階段則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感受、體驗音樂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認識、理解民族民間音樂與人民生活、勞動、文化的密切關系,了解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遞進的學段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并不能完全割裂開來,一定會有所交叉融合,從而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學流程。
二、梳理全學段教學內容,歸納同類主題單元
任何學段的音樂教師都要在腦海中建構出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的知識體系,并以全學段主題式大單元的形式加以梳理。如按音樂風格及流派歸納,可梳理出全學段“民歌主題”“民間器樂主題”“民族戲曲主題”“曲藝音樂主題”“外國民族民間音樂主題”等。按照音樂體裁及形式,可梳理出全學段“圓舞曲主題”“進行曲主題”“室內樂主題”“音樂劇主題”“舞劇音樂主題”等。一種全學段主題單元還可以根據分類細化分解成更具體的主題單元。以“民歌主題”為例,整理全學段人音版民歌內容,共收錄了135首民歌。其中少數民族民歌62首,不同地域的漢族民歌73首。在62首少數民族民歌當中,有蒙古族民歌16首、藏族民歌6首、新疆地區民歌15首,維吾爾族民歌8首。因此,我們就可以將“民歌主題”分解成“蒙古族民歌主題”單元、“藏族民歌主題”單元、“新疆民歌主題”單元等。還可以根據內容的多寡繼續細化分解,如將“新疆民歌主題”分解成“新疆維吾爾族民歌主題”等。(見表1)梳理全學段主題內容,還可將教材中原有的教學單元進行合并,形成全學段主題大單元。例如,將三年級教材“草原”“放牧”教學單元,七年級“草原牧歌”教學單元,高中“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單元中的部分內容,合并為“蒙古族音樂主題”等。
三、歸納主題知識要點,制訂學段教學策略
在進行全學段主題式教學時,教師要明確該主題的知識要點,并清楚知道每個學段要解決哪些知識要點,進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下面就以全學段“音樂劇主題”為例,進一步說明:
(一)明確不同學段“音樂劇主題”的目標要求。高中階段學生需要通過欣賞音樂劇選曲,來感受、體驗音樂在刻畫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劇情和發展戲劇矛盾沖突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過程中認知音樂劇的主要特征,了解音樂劇的起源與發展。
初中階段要求學生能在感受、體驗音樂劇選曲中積極參與演唱、欣賞和編演等實踐活動,能對音樂劇產生興趣并逐漸開始關注。如學唱《雪絨花》,學生要鞏固練習“聲斷氣不斷”的演唱方法。通過練習三拍子指揮圖示,學生要做到能以恰當的速度、力度以及舒緩輕柔、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雪絨花》的二聲部。欣賞《回憶》,學生需要鞏固三段體的曲式結構,感受音樂劇在演唱風格上的特點,了解音樂劇綜合性的藝術特點,知道音樂劇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聆聽《云中的城堡》,逐漸鞏固變換拍子,體驗音樂劇歌曲易學、易唱、易記的特點。
小學階段能用明亮、自信的聲音背唱歌曲《DO RE MI》,并與同學分角色扮演。不同學段對于音樂劇主題的學習要求不斷深入,小學階段要能唱好音樂劇歌曲,并分角色扮演。總之,不同學段的教師在教授音樂劇主題作品時,應明確所教授的內容在整個“音樂劇主題”教學目標中的位置,知道應該達到哪些標準,從而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鋪墊與銜接。
(二)梳理音樂本體知識點及音樂劇特有知識點。一個作品要表現好音樂劇主題,離不開音樂本體的知識與技能。在教授音樂劇主題作品時,我們要兼顧本體知識與音樂劇特有的知識點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在感知音樂劇特有作品風格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獲得表現技能。以初中七年級音樂劇選曲《云中的城堡》為例,我們對作品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的同時,還要對音樂劇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見表2)
(三)巧用教學方法,做好學段銜接。關于演唱能力的銜接教學,演唱的基本要求是從小學到高中持之以恒關注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音樂能力展現的主要途徑。我們可以設計連貫的旋律小調發聲練習,訓練學生的氣息控制與頭腔共鳴,同時使學生體會“憂郁的調式色彩”對于劇中人物刻畫的作用。四個樂句的發聲練習,還可以作為歌曲《云中的城堡》的引子和尾聲使用。通過欣賞音樂劇視頻、分析演唱的情緒及風格、模仿劇中人物表現音樂作品等,能夠為高中生更加專業的表演音樂劇做好鋪墊。
關于演奏能力的銜接教學,有小型打擊樂器,如碰鐘、木魚、雙響筒、沙錘等,都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經常使用的伴奏樂器。連續按不同節奏使用小型打擊樂器,有利于學生分析、記憶樂譜,并且還能夠揭示音樂劇歌曲易學、易唱、易記的特點。
關于音樂劇知識的銜接教學,我們可通過欣賞不同版本的音樂劇,分析出各種版本的不同特點,理解音樂劇的表演形式、藝術特征、音樂類型、藝術特質等,從而為高中階段了解音樂劇的起源與發展做好鋪墊。總之,初中階段要做好承上啟下的教學銜接工作。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上進行有效教學,借助已有經驗深入學習同主題的音樂知識,明確下一個階段該主題教學的方向在哪里?為下一個階段的音樂教學做好鋪墊,發揮好接力棒的作用。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六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