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手法,不同于形式主義與新批評主義將文本視為封閉自足的個體,它主張歷史與文本的互動,重視“歷史的文本性”與“文本的歷史性。本文將以這兩個角度分析解讀余華的小說《活著》,試從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中來窺探中國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旨在揭示在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活著》既能文學化地反映歷史,又能促進歷史文化的塑造,實現文學與歷史的互動。
◆關鍵詞:歷史的文本性;文本的歷史性;《活著》
自新歷史主義提出以來,國內外都不乏對其的研究,不論是對其理論本身的探討,還是將其運用到電影,小說進行分析。因此本文選取余華所著的《活著》作為文學文本,該小說自發表以來也獲得學界不少的關注,但是大部分研究是探討其敘事結構以及其對生命引發的思考,所以本文將從新歷史主義中的兩個角度“歷史的文本性”以及“文本的歷史性”來分析《活著》,試圖讓讀者通過這種不書寫歷史,卻處處承載著歷史的小說去觸摸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生活。
一、《活著》與“歷史的文本性”
“歷史的文本性”是指只有通過文本,我們才能了解過去真實的蹤跡。小說《活著》所反映的背景是國民黨統治后期到建國初期,中國過去近乎六十年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主人公福貴和他的家庭上。福貴的幾次重大人生苦難以及小說中人物的死亡,都無不反映了當時的戰爭與政治災難。然而作者用福貴震撼人心的苦難使這些重大事件的影響力退居幕后,從而使讀者從這些小人物的命運窺視出那些真實的歷史事件。《活著》所處的時代,相繼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打地主,分土地,三年自然災害……在小說中,福貴因為去給母親買藥的途中被抓去服兵役,雖然背景是在解放戰爭,但是沒有過多描述解放戰爭的爆發,只是通過一個非自愿兵的生活來反映整個戰爭階段人民生活的困苦。
小說中沒有對哪個重大的事件進行細致的描繪,也不從濃烈的歷史風云中揭示歷史的本質,而是從普通人的生活中來描繪歷史,但恰恰是這些生活最真實的狀態才更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質,福貴所生活的村子便成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作者以這樣描寫底層人物生活的方式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觸目驚心的歷史真實感。但同時,正如新歷史主義主張,歷史不是一種只提供認識的客觀實體,其主張主體對歷史的干預以及改寫。所以對于《活著》這樣的文學文本,它自然不能像專門的歷史文獻那樣,展現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歷史,它自然也會帶有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色。比如文中的每一次死亡,都帶有強烈的偶然性,有慶的死是因為輸血過多,王教授的死是因為饅頭吃太多,苦根的死是因為豆子吃太多……最后福貴身邊的人一一死亡,只剩下福貴和一頭牛相依為命,好像作者是為了寫死亡來凸顯活著,頗具戲劇性和小說性,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素材進行加工和想象,從而擴展了歷史的深度和廣度。
二、《活著》與“文本的歷史性”
所謂“文本的歷史性”,是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會性,因此作者所處時代的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會影響其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影響文本的構成,所以任何忽略作者本人生活時代背景的分析都是以偏概全的。這部小說的作者余華出生于1960年,他親眼看到了中國土地政策的變化以及農民與此相伴的戲劇人生。因此,彷佛是作者以“福貴”的口吻講述這一段傷痛的歷史:解放戰爭,似乎都在“福貴”的敘述中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作為歷史的一部分,文本對歷史的發展也具有借鑒意義。小說《活著》透過描些這些小人物的生死,讓我們窺視到了中國過去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從而引發我們對歷史的思考。同時透過福貴的人生,也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面對親人一個個離去,福貴沒有埋怨生活,經歷種種世事變遷,他比別人有更多的理由死去,但他卻能夠好好活著,依然以一種堅韌,平和的心態去看待生命,化解痛苦。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新歷史主義中“歷史的文本性”可以看出,作為一部虛構的長篇小說,《活著》是依賴于一定的歷史文化語境所產生的,但是它也并不會是完完全全對真實歷史的復述,只是將一定的歷史戲劇化的置于文學文本中,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學作品和真實世界的矛盾和沖突,使文學作品和真實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而從新歷史主義中“文本的歷史性”可以看出,小說在被創作的時候,會受到作者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的影響,也會被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想法所左右,余華創作的這部作品具有能動性,不僅能引發讀者對歷史的思考,也能讓讀者在一次次死亡中理解活著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正潤.文學的“顛覆”和“抑制”——新歷史主義的文學功能論和意識形態論述評[J].外國文學評論,1994(03).
[2]楊會芳.講述另一種歷史———余華《活著》再讀.文史博覽(理論),2012(12).
[3]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M-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王靜(1997.10—),女,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