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古典詩歌可稱得上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是詩人寄托心靈情思的一片沃土,更是溝通古今人物心靈對話的一座橋梁。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歷經千年風霜洗禮的古典詩歌始終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對古典詩歌的品味賞析,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而意境作為古典詩歌的“靈魂”,更是教學策略中的“精髓”。基于此,本文主要立足意境對古典詩歌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深厚意蘊,以獲得心靈上的共鳴。
◆關鍵詞:古典詩歌意境;教學策略
《辭海·文學分冊》中提到:“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語言高度凝練的古典詩歌中,意境是一種神秘縹緲而不可見的存在,但它卻能帶給讀者獨一無二的審美體驗,引領我們真正讀懂詩歌,走近詩人。因此,對于詩歌教學來說,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并立足意境解讀詩歌,在意境交融中體會詩人的情感以產生心靈上的與詩人的默契與共鳴,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走入詩歌意境
(一)從創作背景初步感知意境
每一個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有不同的背景,它直接影響了作者的心境及其創作動機,進而影響到作品的意境呈現。不同的詩人,甚至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歌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創作的,這也正是詩歌異彩紛呈的原因之一。教師在教學詩歌之前應對詩歌背景加以簡單介紹,以便學生主動理解詩歌的意境,而不至于被動接受。當詩人官場失意時,心中難免無奈、悲苦,當詩人得志時,則是意氣風發、志向高遠,正如曹操的《觀滄海》,教師可以在鑒賞前先拋出詩歌的創作背景正是詩人北征烏桓得勝歸來,那么詩人自然滿懷豪情,懷有雄心壯志,因此學生就能事先預料到詩人筆下所創造的意境自會多幾分雄偉壯闊的色彩。
(二)通過意象進一步體會意境
余光中言道:“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簡而言之,就是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結合。意象的有機組合構成意境,若意境是只可心領神會的,那意象則是構造此種意境可見的媒介,若無意象,意境則無從談起,因此從意象著手進行分析,是幫助學生領悟意境的直接途徑。
意象作為詩人情思的載體,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物象。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如《天凈沙》中最基本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一組意象的組合就營造了一種蕭瑟、凄涼的意境。又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意象就為我們營造了一種茅草店布滿曉月余暉,彌漫清霜,清冷孤寂的意境。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意象并不是高深莫測的,而是具有形態特征的一般物質,只不過詩人在選用時滲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色彩。
其次,應在對古詩傳統意象歸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判斷意象的意蘊。傳統意象有著固定的意義,代表著人們共同的情感體驗。如“月”的意象,其常見意蘊就是幽美、清冷、悲歡離合等等,掌握其基本含義對學生營造意境是大有助益的,例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詩人選用月的意象,使得在讀者頭腦中所呈現的意境更多了幾分寂靜和清幽感。因此教師可以適當總結傳統意象的意蘊。例如“柳”這個意象,它更多是表達離別和依依不舍,將這樣的意義傳達給學生后,在今后的“此夜曲中聞折柳”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詩句的分析中,學生都能在意境中主動添加離別的哀婉色彩。
(三)體會詩人的含蓄表達方式,發揮學生想象力
中國詩歌特別講究含蓄不露,在古代,詩人總是用最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內涵,通過意境和氛圍的營造來將自己細膩深沉的情感委婉地表達出來,因此只有同樣懂得含蓄委婉的讀者才能體會其中用意。比如“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中,詩人用“日色”、“花”、“明月”這些意象構造了一副日色將近,夜幕降臨,明月如鏡的畫面,詩人并沒有直接袒露所要抒發的情感,而是用“愁不眠”三個字以及所營造的清冷、凄涼的意境含蓄地表達女子對愛人的思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含蓄的特點去體會意境對于詩人實現含蓄目的的作用,去體會詩中真摯的情感。又如陸游《釵頭鳳》中,“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紅酥手”以手喻人,來表現唐婉的靚麗儀容,用“黃縢酒”暗示兩人的不同境況,最后用滿園春色的意境來含蓄的表達物是人非的傷感之情。
教師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要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完成“一幅畫”到“連環畫”的編織,以此來深刻體會詩歌中的唯美意境。如在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時,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意象,但當這些意象拼湊起來并加上“齊飛”、“一色”,不少學生可能較難直接體會意境,那么學生的想象力就是突破口。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想象,落霞之中,孤雁飛翔,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幫助學生去體會天水相接的畫面立體感。
二、以意境為中心,發散式走近詩歌
讓學生領會意境并不是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它可以帶動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以意境作為一個跳板,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詩歌,全方位了解詩歌,深入體會每首詩歌獨一無二的魅力。
(一)立足意境體會詩歌的氛圍和感情基調
當我們高興時,看周圍的一切都是五顏六色的,當我們憂愁時,看那流水都像是剪不斷的愁思。詩人在創作時,總將眼前的物象映射到心中,在自我心境的陶冶渲染下將其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對意境的感受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我們還要透過意境去體會作者的心境,去體味詩中所營造的氛圍,去猜測詩歌的感情基調,為進一步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作基礎。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中就描繪了一幅初秋蟬鳴凄涼而急促,急雨初停的畫面,一開篇就帶我們感受到了初秋寂寥的意境,為全詞奠定了凄涼與傷感的感情基調。又如“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帶我們進入深邃沉郁的意境,蕭瑟悲涼的氛圍籠罩全詩,那么整首詩的感情基調自然是低沉的。
(二)通過意境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就是詩人情緒表達的載體,是為讀者構建詩中圖畫、帶我們領悟詩歌意境美的工具。當學生初步對詩歌意境有了整體感知,對整首詩的情感氛圍有了大體把握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意境帶領學生體味詩歌的語言技巧,去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和絕妙。當我們讀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我們眼前的雪花突然有了神韻,意境奇絕,正是因為詩人構思精巧,以花喻雪,才讓我們看見雪花漫天飛舞的姿態,而“千樹萬樹”更是將一幅更加開闊、壯觀的雪景展現在我們面前。又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讀者當然知道“落木”即落葉,但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落木”的傳神,不僅觸覺上還保留了干燥感,還洗凈了清秋帶來的一絲綿密之意,再加上“蕭蕭”與“滾滾”的語言疊詞的使用,更讓我們體會到的意境多了幾分肅殺、悲涼之感。
(三)通過意境深入感知詩歌個性化
山川草木,人禽鳥獸,這些自然物象在詩人筆下進行拼湊,或是對比強烈,或是相得益彰,最終為我們展現不一樣的畫面和意境。對于同一種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中帶給我們的卻是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滲透著詩人獨特的情趣和性格。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與“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同樣是描寫秋天,前者是一種寂寥、凄清和肅殺的意境,而后者為我們展現的是一種楓葉窸窣,層林盡染的自然秋景。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句中,我們仿佛能感受到群星璀璨的那種浩瀚與壯觀,而描寫相似氣勢磅礴的詩句還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等等,但曹操那種壯闊的心境則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意境也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深刻感受詩歌的個性化,感受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
三、在意境交融中體會詩人情感
詩歌是強有力的情緒的自發流露。王夫之說過:“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為烏合。”一首詩歌,如果沒有詩人強烈感情的填充,那注定是干癟無味的。詩人的感情與景融合得越自然和諧,意境就越美,反之,一個鮮明生動的意境更能將詩人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感受意境的前提下去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上的共鳴。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在學生初步閱讀詩歌,了解寫作背景,整體感知意境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在視聽上進一步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雄奇。又或者讓學生積極開展想象,想象自己正站在無邊無際的大漠之中,黃沙莽莽,落日余暉下,一縷孤煙升起,通過這樣的自我代入,學生不僅能再一次深入走近詩歌意境之中,還能深切體會到詩人當時身處異鄉的孤獨、飄零之感。
若有未體會過的同學,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盡量將學生帶到類似情境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比如教學《琵琶行》時,可以組織學生將這首詩“演”出來,學生可以將自己代入成官場失意的詩人和同樣有著不幸經歷的琵琶女,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凄清之境中,在“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孤寂之境中體會詩人內心的孤苦、無奈與憤懣。
四、通過意境體會詩歌之“理”
詩歌不僅在于“情”,還在于“理”,有些詩人在詩歌中所抒發的并不是因為個人親身經歷而產生的內心情感,而是只寫客觀的生活物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通過詩歌闡述對客觀物象的看法或是人生哲理。比如《賣炭翁》中詩人就是通過描寫生活中賣炭翁的形象,并為我們展現一幅天寒地凍以及賣炭翁的艱辛、無奈、勞累的畫面,來引起讀者的同情,表達勞動的艱辛和對賣炭翁艱難處境的同情。教師在教學這類詩歌時,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勞累奔波的如賣炭翁一樣的人,比如撿垃圾的老人,環衛工人等,激發學生內心的同情心,又或者可以組織實踐,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底層人民勞動生活中,親身體會那不為人知的艱辛,最后再結合這首詩歌,體會詩人對賣炭翁的同情并完成個人情感上的升華。又如《春江花月夜》中詩人將春、江、花、月、夜、人巧妙結合,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幽美邈遠、斑斕迷離的春江月夜圖。在這樣一個廣闊渺遠、凄美幽婉的意境中,詩人不禁發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感發,人生生命如流水般轉瞬易逝,而天地卻依舊如故。在教學這類詩歌時,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想象自己就處在詩歌情鏡中,看月圓月缺,花開花謝,一年復一年,四季輪回,而人生之路卻不能往復,以此來感慨時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提高思想認識水平。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一筆文化遺產,是華麗的瑰寶,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教學古典詩歌時,教師應抓住“意境”這把通往詩歌的鑰匙,帶領學生感受意境,完成“意境原始狀態—意境靜態—意境再生狀態”過程的完整統一,通過意境去感受詩歌的創作風格以及語言使用的精妙,立足于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感情并體悟其中哲理,完成個人情感上的升華,達到與詩人的心靈對話。
參考文獻
[1]魏怡.詩歌創作的藝術與智慧[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韓萬仕.詩歌意境的深度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02):28-31.
[3]陳家武.怎樣分析詩歌的意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08):90.
作者簡介
王月(1999.04—),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