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征
隨著一系列教育改革與評價制度的推陳出新,教育大環境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很多舉措與指導性意見讓學校的教育、管理與評價發生了改變,學校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以解決當前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一樣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的性格特點、不一樣的接受能力。以往學校教育教學評價中,往往過多關注結果性評價,表象化呈現、手工化操作居多,所做的評價針對性、科學性不強,同時也忽視了過程性、增值性與綜合性評價。
面對這些困難及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做深做細,真正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服務?如何真正確立素質教育的應有地位和科學評價體系?如何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這就需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借助技術的力量革新評價方式,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増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關注個性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
清英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清英”)以數據采集、數據清洗、用戶建模、標簽挖掘、畫像聚類、可視化等一系列技術和方法為支撐,基于學生的學籍信息、學習行為、運動健康、考勤情況、心理分析、興趣愛好、閱讀等大數據,構建學生的自畫像,形成既是“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全過程評價,又是學生在校六年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評價,進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的生涯規劃、學習規劃、課程服務和特需服務等。
一、基于“學情圖譜”,改進學業評價的結果性
“引導學生了解自我與認識自我”是清英以評價為抓手,進行課程、教學、閱讀、健康改革的基礎,因為每個人都要成長為自成者、為他者和領導者,人人都要長成一棵叫作“自己”的樹。為此,學校制訂了“五個一”評價標準:每位學生都有一份個性化成長計劃、一份個性化課程表、一份基于診斷的個性化作業系統、一份基于學業的個性化診斷報告、一項基于興趣發展的項目式學習。
以往,對學生的學業評價都是一張試卷定乾坤,分析試卷也只是簡單的答疑解惑,浮于表面,很難開出個性化的“處方單”?,F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師可以打破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方式,各個學科根據教學內容制訂評價量表,給出具體細致的描述性評價,根據學生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由任課教師給出過程性評價,為學生的學業評價提供日常數據。
例如,王同學在低年級時成績還不錯,但到了中高年級,成績在班級里漸漸處于中下水平,她自己也慢慢地自卑起來,覺得自己花了別人兩倍的時間也換不來好成績,對學習慢慢失去了信心。但是,自從學校變革評價標準后,教師們將正向激勵評價的規則告訴她,只要平時在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自主學習、綜合實踐等方面每月評價均能得到“良”,平時成績就能得到“優”。這對王同學來說都是可以達到的目標,所以她放下了思想包袱,調整了心態,很快找回自信心,學習狀態和積極性都有了變化,成績自然也提高了。
又如,孫同學曾經最薄弱的學科是數學,她一直認為只要刷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然而題海戰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反而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有了學業評測系統后,每次測驗后都能精準分析薄弱之處,給出精確診斷,讓每個學生都能知道自己該把力氣花在基礎題還是中等題練習上,學習時間上也有了調整,將一部分時間拿來整理錯題與總結反思,不再漫無目的地盲目刷題。信息化手段改變了傳統評價方式,孫同學對學習重拾了自信心,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
如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一直是學校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校通過信息化手段使用診斷性評價,就像醫生的望聞問切,根據大數據對每個學生做出精準分析,為每個學生開出個性化的“處方單”,給出適切的“用藥標準”,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方向更明確。
二、基于“動態成長”,強化德育評價的過程性
德育評價歷來都是評價中的一個難題。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要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導向,改變教育評價的單一性,改變以往的結果性評價,要建立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綜合性評價?;谶@樣的導向,清英在建構自己的德育動態成長評價。
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經常會把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混為一談,道德品質是具有主觀性的,而行為規范是可以通過引導培養的。很多德育評價是不能通過考試量化評分的,但對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體現的品行是可以進行過程性評價的,所以通過活動過程性記錄完善“五育”評價體系更是德育評價中的難點。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的生態鏈、課堂的教與學、人的思維方式及評價手段都會發生變化,但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不會改變。每年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單中的德育評價只是給出了一個結果性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顯然是不科學、不客觀的。清英根據學生校園內學習生活制訂了指標體系,根據指標體系配套資源,構建了豐富的“五育”數字化課程資源,圍繞指標開展活動。這樣不僅將“生活與哲學”“生活中的數學”等滲透進學科德育,更為難得的是,讓學生的德育評價在社會實踐、校園節日和升旗儀式等典禮儀式中體現,并通過記載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用數字化手段通過動態式的成長過程來促進德育評價的改革,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三、基于“個性發展”,探索綜合評價的增值性
每個學生的天賦千差萬別,那么,現行的評價標準在規定動作之外是否還有自選動作甚至是自創動作?作為一所成長中的民辦學校,清英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家長的滿意,在學生評價上也必須作出新的思考、新的變革。
學校的質量與口碑和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清英緊扣學生的個性發展,尋找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學校創設了豐富的課程群組,用課程的力量促進學生的發展,除了“清英好聲音”、中國文化節、外國文化節、書包節、換牙節、單車節、童話課程等普適課程外,還有很多個性化的專設課程、社團課程和職業體驗課程,如銀行、郵局、機場、基金會、郵局、保險公司、典當行、超市、股票交易所、影院等職業體驗課程和班級崗位等,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微社會”中都能擁有相應的崗位,并通過崗位職責體驗來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合作交流、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
清英從數年前就開始探索學生的綜合性評價,也曾做過多種嘗試與改革。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創新了評價的途徑與方式,從之前的魔法棒積分評價到班優大師的評價,最終發現任何一種評價方式均有利有弊,很難滿足學校對學生學業、健康、心理、閱讀、德育等綜合素養提升的要求。
基于這樣的瓶頸,學校在探索評價方式過程中,依托騰訊智慧校園平臺的數字畫像,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做出增值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清楚記錄著學生各種能力提升的全過程。一個學生猶如一棵小樹苗,可以在各種課程與各種活動結束后獲得相應的評價與積分,通過小水滴能量來獲取增值性評價,后臺則通過數據來分析該學生在某一方面素養的提升值,這樣家長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素養特別突出,也可以看出在某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各種能力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