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本式是達億瓦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初推出的一款竿子,此竿當時處于中等定位,略低于同時期的枯法師初代、天弓、三源師、兆硬式,與二天粹系列差不多。我曾與廣東和江蘇的兩位二手并繼竿商家聊天,他們都提到了這款竿子,對它的評價都很高??梢钥隙ǖ氖牵@是一款高性價比的竿子。廣東商家推薦了11尺款和13尺款,譽之為此竿最經典的兩個尺寸。江蘇商家則說,他釣魚時,竿包里只裝10~15尺的圣本式,它非常護線,野釣經常能細線搏大魚。
我偏愛玩長尺并繼竿,一直想入手18尺和21尺圣本式,可是收了好久都沒遇到,倒是無意間遇到了成色尚可的11尺和13尺款,想著兩位商家都推薦,不如體驗一下,看究竟怎么樣。
圣本式,也被稱作圣初代。粉紅色竿袋,小清新氣質,但與同期枯法師的竿袋一樣,容易褪色。黑色竿身配以綠色段卷,涂裝漂亮不失大氣。
大多數釣友購買某款竿之前,通常要到論壇、貼吧、釣友群搜集相關資料或者咨詢釣友,了解哪些尺寸好,值得入手。這就涉及到每一位并繼玩家們都繞不開的話題:經典尺寸。
何為經典尺寸?就是某款竿子最受認可的那一個或幾個尺寸,比如12尺的禧瑪諾普天元初代(老普)和閃光,12尺達億瓦玄武人硬式等,這些都是大多數玩家公認的經典尺寸。

筆者常釣的太湖某支流

13尺圣本式手感很好,清晰度不錯,加之它竿身纖細,硬度中等,所以遛魚時間也不短
通常來說,這些“經典尺寸”的性能肯定不差,否則它不會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另一方面,這些竿子普遍偏貴,尤其是二手老竿。那么,某款經典尺寸的竿子是否就是所有尺寸當中用著最舒服的尺寸呢?或者說,是不是我們買竿時只要買它的經典尺寸就不會買錯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規律,經典尺寸基本上都是12尺、15尺、18尺等所謂的“標尺”,因為這幾個尺寸的竿子使用人數多,通用性高。但是,若論性能的話,很多12尺的竿子不如11尺的舒服,18尺的不如17尺的舒服,比如12尺老普和12尺幻世峰的使用手感并不如各自的11尺款。

這條魚的體形,是13尺圣本式是否出手感的分界線
再者,這些“經典尺寸”的竿子中間有一些名不副實或名過其實的,比如12尺普天元初代,我用后發現它腰力不強,遇到大魚容易死腰,釣小魚確實好用,但也沒有傳說中那么神。更有甚者存在明顯設計缺陷,比如18尺天也翔拔,五年前紅得發紫,當仁不讓的長尺第一名器,在二手市場上一竿難求。我用過之后發現,它中魚手感確實很棒,但在刮3級以上的風時拋投性能很差。此外,它竿梢太軟,魚近身后容易控不住導致再次逃竄。最要命的是,此竿小二節玉口開裂問題逐步蔓延開來,后來大家甚至覺得,天也翔拔的小二節玉口必裂無疑,只是時間問題。于是,很多當初苦苦尋覓此竿的釣友不再追逐,那些曾沾沾自喜的擁有者也開始紛紛拋售。想當初,18尺天也翔拔最大的炒點就是它的持感只比輕量竿略重一點點,沒有并繼竿常見的頭重感,于是它登上神壇,而將它拉下神壇的,恰恰也是這兩點——為了持感輕,不頭重,天也翔拔竿梢和小二節使用材料較少,竿壁薄,玉口易裂,硬度也比較軟。
所謂“經典尺寸”也是會發生變化的。記得伽瑪卡茲飛翔天剛問世不久時,網上的說法是15尺是它的經典尺寸,原因是飛翔天之前的伽瑪旗艦產品——15尺天也翔拔持感很重頭,15尺飛翔天持感舒適,于是大家就認它是經典。后來,18尺飛翔天取代15尺成為飛翔天的經典尺寸,因為大家發現18尺飛翔天的持感可以接受,腰力比輕量竿要強悍很多,是一把好竿,而對21尺飛翔天的評價則是嚴重壓手、頭重。直到飛翔天快停產時,21尺開始逐漸熱起來,到去年12月末,飛翔天已經停產時,21尺卻成了經典尺寸。目前95成新的21尺飛翔天在二手市場上的行情價在7000元左右,高于在產時的售價,五年前我入手同樣成色的21尺飛翔天只花了4400元人民幣。

釣3兩的鯽魚時,手感已然不錯。釣大鯽魚時,無論清晰度還是遛魚時長都有不錯的體驗
雖然我覺得12尺老普、18尺天也翔拔名過其實,但推崇它們的釣友依然有很多。這就涉及到“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一樣”的話題。實際上,沒有哪支竿能做到讓所有人都認可,也沒有哪支竿會被所有人嫌棄。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看法自然不同。而且人和竿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對同一把竿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每當網絡上刮起某支魚竿的“旋風”時,我就會看看夸贊此竿的人是否玩過足夠數量和尺寸的竿子,是否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那些剛玩并繼竿不久的釣友對竿子的評價通常出現兩個極端:第一,所有并繼竿都非常好;第二,所有并繼竿都不好,尤其是長尺,持感頭重壓手,竿子太軟,飛魚遛魚都不利索云云。這類新手的夸贊和貶低往往不具有參考價值。還有某些品牌的粉絲,他們會對自己鐘愛的品牌過譽有加,對其他品牌的產品則多為否定。況且,網絡時代人云亦云者太多,很多“經典尺寸”并不是大家用出來的,而是傳出來的。所謂量變達到質變,只有你玩過足夠數量的不同品牌、不同尺寸、不同調性的竿子后,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心中的“經典竿子”和“經典尺寸”。
我正因為那兩位推薦圣本式的釣友足夠資深,才認真考慮其13尺款,并最終收入麾下。
13尺圣本式自重80克,先徑1.0毫米,元徑8.3毫米。它竿身較纖細,有人認為它是虎徹之前達億瓦最細的一款竿子。我在使用此竿的過程中也發現,此竿確實纖細,惹人喜愛。雖然它的先徑標注為1.0毫米,但看實物,該數據不太準確,它小一節的竿梢和玉棒都不細,甚至有些粗,但這并不會帶給13尺的竿子明顯的頭重感。按我的標準看,它既不重頭,也不發飄,剛剛好。
顧名思義,圣本式是一把本調子竿,但這個調子要在上魚后才能體現出來,空抖時的感覺是本偏一點先的調子,能感受到明顯的韌性。
圣本式在當時屬于達億瓦的中檔竿子,定位與禧瑪諾飛造差不多,恰巧我手上的飛造也是13尺,于是拿來對比一番。
把兩把竿子放在一起,直觀可見圣本式比飛造纖細。空抖時,兩把竿子的調子有些類似,雖然人們一般認為飛造調子偏先,但比起前任先奴什還是偏向于本調子,至少13尺飛造給我的感覺不是先調子。
飛造的元徑比圣本式大很多,竿梢節卻明顯細了不少,整支竿子錐度比較大。這也是為何95克的飛造持感卻比想象中要輕的原因。我剛玩并繼竿時,偏愛元徑大、錐度大的竿子,尤其選長尺竿時,首先看元徑大不大,這大概也是很多并繼竿玩家的共同偏好。不過,玩竿時間越長,玩竿數量越多,我的口味卻越偏向“細腰”?,F在不論玩短尺竿還是長尺竿,我都喜歡元徑細的竿子。個人認為,這是新手轉為老手的典型過程。

這個“啤酒瓶”有點硌手
在拋投性能上,兩把竿子都不錯,畢竟尺寸較短,都很好拋投,區別是圣本式更“Q彈”,拋輕墜子更容易些。刺魚時,這兩把竿子也有所不同。飛造元徑大,竿梢細,按理說應該更犀利。可實際上,13尺飛造刺魚并不像大多數禧瑪諾竿子那樣犀利,有一些遲滯,這令我感到意外,想來應該是竿子前部和中后段過渡有些突兀,中后段硬,梢子軟,刺魚時力的傳導不是很流暢的原因。而圣本式刺魚時,力的傳導很順暢,能明顯感覺到竿子可以利用自身彈性完成刺魚。盡管刺魚很不錯,但是比起13尺枯法師五代目還是要遜色一點,原因可能是竿梢粗了點,不夠輕盈,切水性也差些,所以刺魚不像同尺枯五那么犀利。
那位江蘇商家說圣本式非常護線,為此我試竿時用了“0.6+0.3”線組,釣了兩個小時,全程沒換子線,最大的那條1.5斤的鯽魚還是錨到的,力道很足,竿子彎成了C字形。如果換成飛造,0.3號子線肯定是不行的。
我熱衷于并繼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美妙的手感。如果一支竿子僅僅好用,必定不能令我心生歡喜,得既好用又好玩才行。那么,13尺圣本式手感如何呢?
在試釣過程中,我先釣大鯽魚,如我所料,手感很好,清晰度不錯。同時由于它竿身纖細,硬度中等,所以遛魚時間也不短,讓我充分享受大鯽魚帶來的舒適手感。
雖然我也認為好的手感需要較大個頭的魚體作為前提,但國內野釣資源,尤其是中短尺竿的野釣資源實在貧瘠,以至于我們不得不追求釣小鯽魚依然手感好的竿子。經多次試釣,我比較全面地掌握了此竿釣小鯽魚的表現。
野釣小鯽魚時,太小的瓜子鯽沒啥手感,這也是絕大多數并繼竿的共性。太小的魚,由于體力太小,不足以觸發竿子的彈性,形成不了手感。不過,使用圣本式時,只要魚體達到半兩以上,就能出手感。1兩以上的鯽魚,手感已經不錯。如果鯽魚能接近2兩的話,手感就相當不錯了,甚至可以稍稍逗遛一下。可以說,圣本式無論釣大鯽魚還是小鯽魚,手感都沒讓我失望過,是一款既好用又好玩的高性價比老竿。
若說對圣本式有什么不滿意之處,我想應該是此竿的握把部分。達億瓦的握把是“啤酒瓶”式,上魚后容易頂手掌心。
坦白講,13尺并不是我鐘愛的尺寸,所以這個尺寸的竿子用得偏少,只用過十來支,其中只有達億瓦枯法師五代目給我印象不錯,而今13尺家族里又多了一款給我留下良好印象的竿子——圣本式。
二手市場上,95成新的枯法師五代目的價格在3300元以上,而同樣成色的圣本式價格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性價比極高。
可以說,四本(11尺~13尺)的圣本式的確如本文開篇的二手竿商所言,綜合能力優秀,護線性好,在釣各種體形的鯽魚時都有著不錯的手感體驗,特別適合國內的野釣魚情,是少數幾款還沒被“炒作”的老竿,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