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當張老師把一本散發著油墨清香的《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樣書放到我的桌前時,我懷著驚喜而激動的心情說出了壓在心里好幾年的話:“老朋友,你可真是個有始有終的愚公啊,剛入職時你發誓要在高中物理教學領域有所作為,現在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我打算繼續研究下去,爭取出一個系列讓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受益……”張老師面帶喜悅地回復我:“你這幾天有空就看幾眼這本書,等消化得差不多之后我請你喝酒,不過你得帶著書評來交差。”他的一番話讓我心情更加愉快:“一言為定,把酒言歡!”
將張老師送走之后我心里感慨萬千,這本《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凝聚了張老師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所提煉出來的成果,也見證了我們對于物理課題研究教學方面的爭論與合作。記得我剛從師范高校畢業時,還是頗有一點“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心氣,希望能夠將自己在高等師范院校跟隨名師大家所學所悟的成果盡快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課堂實踐當中,尤其要改變“過度側重應試能力培養,忽視研究思維培養”的現狀。然而現實并不如我剛畢業時所設想的那般美好,很快我就發現大部分學生并不喜歡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消化物理課題研究課程的內容,他們更喜歡多“研究”一些物理考試題或者參加體育活動。當時我感到非常的委屈和不解,是不是自己太曲高和寡了?我和張老師對這個問題討論很多次,后來逐步形成每月必談的習慣,也吸引了好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參與其中。經過多次討論和爭辯,我和張老師得出了幾個基本的結論:(1)高考是我國高校進行人才選拔的主要方式,從整體效果來看其積極意義遠大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瑕疵。經過國家大力整頓,我國高考的考場紀律、組織秩序和社會公信力實際上是大幅提升了。(2)高考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公信力是國家管理部門強力管控和社會民眾高度認可相結合的產物,絕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非常認可高考的選拔價值和公正性,也愿意付出各種資源去提升自己的考場競爭力。(3)經過數十年發展和完善,我國高考題庫質量和區分度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實際上也具備了考試大綱所要求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必要的知識儲備。(4)高中生用于學習的絕對時長已經接近在確保身體健康大前提下的極限值,如果過度強調研究性學習而不去考慮應試能力提升,實際上就意味著學生要損失部分“應試訓練”時間去完成物理課題研究課程內容。學生參加高考是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和“回報率”的,如果物理課題研究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框架和教學內容不兼容應試教育體系和學生需求,那這么課程的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在厘清高中物理課題研究教學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之后,張老師懷著“寫一本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的高中物理課題研究教材”這一目標,立即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相關教材的框架設計、內容編寫、排版制圖和配套電子資源制作工作當中。張老師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態度,向學生取經、向同行請教、向家長問計,一邊撰寫教材一邊吸納各方合理意見進行補充完善,終于完成了《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初稿(下文簡稱《初稿》)。張老師并沒有因為《初稿》完成而過度高興,他在仔細復核《初稿》當中物理課題研究概述、課題研究的類型、課題研究的基礎、課題實施與指導、課題研究的評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些章節之后,覺得研究能力培養方面的內容框架已經比較完善了,但他所追求的“兼容應試體系”小目標還是落實的不夠到位。張老師為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整理消化高中物理課程所涉及到的各種實驗資料、高考實驗類題庫、國內外物理競賽題庫和高中物理實驗相關的論文,并將研究成果注入到《初稿》中,進一步提升了整本書的質量。
二、基于“任務驅動”思維寫就的《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
《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最大的特點就是基于“任務驅動”思維進行謀篇布局:①整本書共計104個“顯性案例(即明確給出案例編號和內容的部分)”,平均每兩頁就有一個直接案例。②整本書字符總數約為160000個,其中“顯性案例”字符數接近66000個,占據總體篇幅為66000/160000≈41.25%。③在講解案例之前有必要的前導知識講解,這些前導知識是理解掌握案例的必備要素,本書并不會在講解完前導知識之后進行不必要的篇幅擴充,一切均以“簡潔、清晰、透徹、有用”為基準。④本書在每個案例之后配備必要的知識再梳理、技能總結和思維方式總結,確保學生在培養研究性思維的同時提升物理實驗型題目的解題技能。⑤本書的104個案例本著“按需設置”的原則分布在物理課題研究概述、課題研究的類型、課題研究的基礎、課題實施與指導、課題研究的評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些章節當中。各個案例之間既存在關聯又具有獨立性,這就意味著學生并不需要刻意地“精讀全文”,完全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有目的選擇幾個案例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在開展高中物理課題研究教學的過程中在時間安排和課程內容安排上也具有更好的彈性。
《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共計有六個章節,內容涵蓋物理課題研究理念&方法、課題研究類型、課題研究基礎、課題實施與指導、課題研究的評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多個維度。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個“主任務”,從屬于本章的各小節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主任務的某一個部分進行展開,各個案例則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分支任務節點”。讀者朋友在閱讀《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時,需要適度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從“順序閱讀+全面總結”切換到“任務驅動+綜合擴展”,具體的參考操作步驟如下:
“模型[1]”和“模型[2]”所給出的案例通用結構和閱讀方式是張老師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提煉總結出的實用經驗。張老師在剛開始開展高中物理課題研究教案編寫時,也基本遵循“循序漸進、順序構建”的模式。當他拿著第一版教案應用到課堂教學時,發現效果并不像自己之前設想的那樣好——物理課程基礎打得比較扎實的優秀學生越學越有興趣,而普通學生和差生則完全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后整門課程只有極少數“尖子生”能夠堅持下來,大部分學生則直接選擇放棄。張老師通過與同事交流并走訪學生終于發現了問題的癥結:① 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注重體現物理學科本質,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注重課程的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注重課程的時代性,關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求”等新理念,這就意味著更加注重物理學科的實踐性和研究性。②基礎較好的學生并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必備知識”,可以直接進入到案例學習環節,提升自己的物理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這些能力實際上是有助于他們在“物理應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③“非尖子生”需要花費時間來學習“必備知識”,而課堂教學順序基本和教案內容設置順序保持一致,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完成必備知識學習環節之后才能夠開展案例學習,這對于他們來說不如“刷題&刷卷子”劃算。“尖子生”可以在老師講解必備知識時“刷題&刷卷子”,進入到案例講解時又可以按需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學習熱情自然比較高漲。
張老師決定跳出“循序漸進打基礎”的思路,基于“任務驅動”思維重新設計高中物理課題研究教學策略,將“尖子生”和普通生一視同仁放到同一條起跑線上,力求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提升自己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為此他講自己之前編寫的教案進行徹底的“重構”,在刪減了大量冗余內容后將“案例”作為《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謀篇布局的核心:①所有的知識點講解都以“用得著”為標準,改變之前“案例圍著知識點轉”的狀況。②“前導內容&案例正文&后續總結”形成具有極強獨立性的“復合型有機體”,任何一個有機體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直接學習。③各個案例按照涉及的內容共性進行分組,形成整本書的各個章節。這本基于“任務驅動”思維寫就的《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在張老師所在的學校進行內部測試時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緊跟課程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其物理應試成績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結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張老師為了完成《高中學生物理課題研究探索》這本書,在付出巨大心血的同時也承受了一定的風險。這本書跳出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窠臼,基于“任務驅動”思維進行總體的謀篇布局,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超乎想象的過硬成績。我在閱讀過程中數次掩卷感嘆,為張老師敢于突破的勇氣、善于突破的智慧和耐心突破的意志所折服。這本書給我更深層次的啟發——應試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其實并不是相互對立的體系,它們完全可以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岳志國(1977.01—),男,漢,山東德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