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琳
摘 要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廣泛種植,且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水稻種植產量逐年提高,這主要得益于農業部門對水稻優質品種的研發,例如,中浙2優12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對我國水稻產量持續升高作出了突出貢獻。基于此,對中浙2優12作中稻的示范種植表現與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水稻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關鍵詞 中浙2優12;示范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優化措施;水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2.027
中浙2優12是我國水稻研究所用中浙12A×恢12(R341///明恢//WL1312/LH22)培育成的感溫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在2017年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福建省于2019年引入中浙2優12水稻品種種植,經過1年的種植,中浙2優12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區表現良好。中浙2優12水稻品種產量較高、成熟期適中、結實率較高且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能力都較好,為了進一步推廣中浙2優12在福建地區種植,總結了2018年中浙2優12在福建省上杭縣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的表現。
1 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基本情況
中浙2優12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示范種植區海拔220 m,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良好,氣溫較為溫和,且種植區土壤肥力、水文條件等與福建省其他水稻種植區沒有明顯區別,因此中浙2優12在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的表現能夠代表中浙2優12在福建省一般水稻種植區的基本情況。2019年,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引進中浙2優12,種植面積為0.50 hm2,示范種植區水稻田地勢較為平坦,降水量充沛,土壤類型為灰泥土,肥力中等,且該地區排灌條件良好,適合水稻種植。
2 湖洋鎮示范種植區中浙2優12表現
2.1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產量表現
中浙2優12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種植表現良好,產量明顯高于當地其他水稻品種,且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能力較強。湖洋鎮示范種植區中浙2優12水稻于2019年10月25日成熟,在中浙2優12品種水稻收獲前,種植人員進行了測產、取樣、考種等多項工作,本次收割面積為66.8 m2。經過測產驗收分析,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該種植區產量折算后為每667 m2產量620 kg左右。種植人員又在該種植區內其他種植區域隨機選取5處樣點,經過考種統計計算,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該示范種植區的理論產量可以達到每667 m2 668.5 kg。
2.2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生長特征表現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湖洋鎮示范種植區表現良好,在生長期間種植人員對其生長特征進行了全方位觀察,具有表現如下。
1)基本特征表現。湖洋鎮示范種植區于2019年5月25日進行中浙2優12品種水稻播種,6月26日移栽,9月10日齊穗,10月25日完全成熟,全生長發育期為140 d。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種植期間表現良好,水稻稻稈挺直,株型適中,稻穗較大且果實較為飽滿。經過種植人員統計,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內每667 m2有效穗為14.2萬穗,平均株高為128.3 cm,平均稻穗長度為27.8 cm,稻穗總粒數為220粒,結實率為90.3%,千粒質量23.7 g。
2)抗性表現。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內的稻瘟病綜合指數兩年分別為2.5和3.0,稻瘟損失率最高級為3級,白葉枯病為4級,屬于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品種。總體來說,中浙2優12品種水稻抗性較好,但是如果在福建省內進行大范圍推廣,需要對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和稻飛虱進行特別防護[1]。
3)稻米品質表現。稻米品質是決定水稻品種是否優質的核心因素,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湖洋鎮示范種植區收獲后,經過當地的農業部檢測中心檢測后得出以下結果: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出米率為81.2%,整精米率為64.0%,堊白粒率6%,堊白度1.0%,透明度為1級,堿消值為5.8級,膠稠度85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5.0%,能夠達到稻品品質三級。對食用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稻米的人員進行調查,其均反映該品種稻米口感較好,稻米較為松軟,并且有一定的稻米香氣。
總體情況來看,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內種植表現良好,各指標數值優越,適合在福建省內進行大范圍推廣。
3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為了進一步提高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內的產量和品質,需要采用科學的高產栽培技術,確保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全種植期都能夠得到良好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綜合產量,使其能夠與理想產量更為接近,從而更好地促進福建省水稻種植產業和農業經濟發展[2]。
3.1 適時播種
根據本次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的種植經驗,結合種植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經過種植人員分析,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內大部分地區的最佳種植時間為5月中旬至5月下旬,本次種植試驗的時間為5月25日,屬于5月下旬。
3.2 控制播種量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種植時,種植人員每667 m2播種量為15.5 kg,根據種植人員的測算,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最佳播種量為15.0~16.0 kg,該播種量能夠保證中浙2優12品種水稻處于最佳生長狀態,不會因密度過大而影響水稻正常生長。
3.3 壯秧措施
中浙2優12品種水稻播種前,需要施撒基肥。基肥施撒需要至少在實際播種前一天完成,每667 m2需要施撒水稻專用肥(N∶P∶K=17∶6∶17)20 kg左右。為了培育多蘗壯秧,在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秧苗生長至1葉1心時,要使用15%多效唑200 g左右兌水100 kg左右對水稻秧苗進行噴灑,噴灑時間要盡量選擇在晴朗、無風的天氣條件下。水稻秧苗在1葉1心時,可以每667 m2
用80%烯啶·吡蚜酮粒劑20 g兌水60 kg均勻地對水稻叢進行噴灑,有效防止稻飛虱和黑條矮縮病,插秧前7 d噴施20%唑磷·毒死蜱600倍+20%三環唑800倍液作送嫁藥,從而促進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秧苗茁壯生長[3]。
3.4 水稻移栽
本次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內的移栽時間為6月26日,移栽效果良好,因此可以推定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最佳移栽時間為水稻種植后30 d左右,即6月下旬。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分蘗力較好,所以為了提高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穗數和結實率,應該采用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的方式,插足基本秧苗,且秧齡要控制在30 d左右。對中浙2優12品種水稻進行移栽時,移栽株的最佳株行距為26.0 cm×27.0 cm,叢插二粒谷,每667 m2需要種植秧苗7萬株左右,保證水稻有效穗達到15萬穗左右。在進行水稻插秧時要注意插秧深淺度,防止對水稻根系造成傷害,采用勻插、直插、淺插的方式最為適宜。
3.5 水肥管理措施
從本次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福建省湖洋鎮示范種植區的種植表現來看,中浙2優12品種水稻更加適合在肥力中等或偏上的土壤中種植。科學的水肥管理是提高水稻產量的有效措施,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把握好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對于水肥的不同需求,采用科學的水肥管理方法,保證水稻正常生長。根據本次的種植實踐進行總結,中浙2優12品種水稻在2葉1心期間,田間要保持濕潤,田溝內要保持有水的狀態,但是水量不宜過多,以剛剛超過土壤表面為宜;在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灌漿期間,需要采用間歇灌漿的方式,以濕為主、以干為輔,保證田間濕潤,在水稻成熟收割前7日左右需要將水分排干,以保證水稻
充分成熟[4]。
在肥料管理方面,根據本次試驗種植區內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表現,需要對氮肥、磷肥、鉀肥進行合理搭配。在本次基肥施用過程中,每667 m2施水稻專用復合肥(N∶P∶K=17∶6∶17)30 kg;在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移栽后10 d,種植人員對其進行了追肥,施用水稻專用復合肥(N∶P∶K=17∶6∶17)35 kg,補充水稻生長所需養分,有效促進水稻正常生長,加速水稻成熟。在本次追肥施用時,種植人員對淺水層進行了處理,使淺水層保持在3 cm左右,以促進土壤與肥料結合,提高肥料使用效果;在本次種植試驗過程中,種植人員根據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實際長勢,8月10日每667 m2追加尿素3 kg,氯化鉀4 kg作穗肥,以補充土壤肥力[5]。
3.6 病蟲害防治
7月10日每667 m2用20%唑磷·毒死蜱80 mL+29%殺蟲雙100 mL+撲虱靈50 g配水45 kg噴霧防治二化螟、三化螟及稻飛虱。8月5日每667 m2用20%唑磷·毒死蜱100 mL+29%殺蟲雙100 mL+吡蚜·異丙威40 g+20%噻菌銅120 g+20%三環唑70 g配水60 kg噴霧,防治稻飛虱、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瘟病和細菌性條斑病。9月1日每667 m2施用吡蚜·異丙威40 g+1%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200 mL+10%井岡霉素200 g+20%噻菌銅120 g+20%三環唑70 g配水60 kg噴霧作破口藥。9月8日每667 m2施用吡蚜·異丙威40 g+1%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200 mL+10%井岡霉素200 g+20%三環唑70 g配水60 kg噴霧作齊穗藥。
4 結語
通過對中浙2優12品種水稻的種植表現進行詳細闡述,提出了一些科學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希望可以對福建省農業發展以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促進我國水稻產量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葉喜琴.中浙2優12在順昌縣作中稻示范種植表現與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20,38(03):41-43.
[2] 耿維.水稻高產種植技術要點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02):106.
[3] 嚴華.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9(12):16.
[4] 劉愛紅.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J].農業科學,2020,3(03):42-43.
[5] 司洋,王軍,周雪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亟待解決問題的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7):2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