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婷


摘? 要:“教是為了不教”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內涵,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最終養成自主全面發展的能力。該文主要從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出發,剖析其本質內涵,結合幼兒園開展的“養植”課程為例,概述了幼兒園“養植”課程開發的現狀,分析了“教是為了不教”思想理念與“養植”課程的內在聯系,探究了如何在“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指導下開展“養植”課程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教是為了不教 “養植”課程? 路徑?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4(a)-0136-04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iv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Thought
JIN Liting
(Jinjiaba Kindergarte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215?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reflecte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by themselves,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Mr. Ye Shengtao'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indergarte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 of "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and the curriculum of " cultivating planting "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 and explores how to carry ou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is for not teaching" thought.
Key Words: Teaching is about not teaching; "cultivation" curriculum; Path; Strategies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正確地揭示了教與學的關系:教是幫助學,而不是代替學;講是指導練,而不是代替練。教師不僅講解理論和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引導,培養其分析問題、探索實踐的能力,也就是通過教師的“教”,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與思維的方法,從而達到“樂學、善學、會學、學會”[1]。
1? 幼兒園“養植”課程實施的現狀
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幼兒園地處農村,園內擁有一個梯田式旱植園、水植園、戲水池、玩沙池、荷花池、飛禽園、水禽園、家禽園等一體化的生態園。為幼兒親近自然,接觸動植物提供保障。教師們利用園內豐富的資源,均衡本地優勢,嘗試開發“養植”課程,幼兒通過參與飼養與種植活動,有了很多觀察、發現和探究動植物的機會,獲得了豐富的種植和飼養動植物的經驗,使得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合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相應得到發展。該園的“養植”活動課程不同于社會生活中的綠化或飼養動物,而是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該園的“養植”活動課程不是為了好看、好玩,而是為了幼兒的發展[2]。
1.1 “養植”計劃的制訂
教師將“養植”活動與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整合,根據各班幼兒的興趣挖掘出最具代表性的動植物資源,將這些動植物作為“養植”活動的重點觀察對象。“養植”對象確定好后預設了3個年齡段的“養植”課程目標、“養植”主題活動目標和每個環節具體的目標。教師制訂班級“養植”活動計劃表,包含動植物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功用、教育價值等。計劃表中詳細寫明活動中教師需要做什么,幼兒怎么做,如何利用家長資源。
1.2 “養植”內容的選擇
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教師選擇“養植”對象的第一準則。通過向幼兒與家長發放飼養種植意向調查問卷,匯總出班級幼兒最感興趣的動植物。最后根據該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養植”對象。通過探究動植物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功用價值等挖掘出不同動植物所呈現的關鍵經驗。
1.3 “養植”過程的優化
該園所開展的“養植”活動課程都是貼近幼兒實際生活和學習的。為更好地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教師應引導幼兒運用多元化的方式來表征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參與“養植”課程的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教師應該以幼兒自發的探究點為基礎,分析幼兒的問題,科學合理地對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預設,讓幼兒能循序漸進的有所發展與收獲[3]。幼兒只有通過不斷地推理和嘗試,最終解決問題,才能真正的獲得有益經驗。
2? “教是為了不教”思想理念與“養植”課程的內在聯系
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對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有著深刻的闡述和研究,但大多都停留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上,針對幼兒園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而該園在虞永平、張晗等各位幼教專家的引領下,開始對幼兒園“養植”課程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養植”課程作為一種探究式的學習,充分關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行動和思維、體驗和感受,“養植”活動過程就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完整呈現了幼兒的自主學習建構過程,正是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踐行。
2.1 厘清“養植”課程的內涵及價值—— 順應“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養植”課程是以兒童生活中的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他們所熟悉的動植物為載體,謀求自然世界和科學世界的整合、謀求幼兒與社會經驗全面協調發展的課程,是促進兒童對自我、自然之間認識與體驗的課程,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門新興課程。
“教是為了不教”是指在“養植”課程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觀察、比較、記錄、討論、實驗等形式,充分表現出了幼兒的自我意識、自我主張、自我體驗、自我行為、自我認知以及自我負責,完整呈現幼兒探究動植物的自主學習建構過程。例如:在“飼養泥鰍”的課程活動中,幼兒借助身邊常見的籃子、袋子、勺子、筷子等工具,通過親自實踐,發現用籃子抓泥鰍速度最快,用袋子比較慢,而筷子是夾不住滑滑的泥鰍的。在探究如何抓泥鰍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有益經驗。幼兒通過參與“養植”課程自然習得了自主學習的技能,從而促進幼兒對所學知識和經驗的深入理解,形成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2.2 挖掘適宜的“養植”課程的內容—— 融合“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該園所開展的“養植”課程活動都是以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為突破口,根據3個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為幼兒篩選出適合本班幼兒開展的“養植”活動課程。“養植”課程是活的課程,雖然教師會提前預設好課程的方向和環節,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會有“新的點”產生,有新的問題萌發,使之偏離之前的“養植”方案。這時候,教師需要順應幼兒的興趣點來開展不同的活動,靈活轉變方向,使“養植”課程真正為幼兒服務,成為幼兒的課程。例如:中班“飼養小蝌蚪”的課程故事,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小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入手,通過觀察發現小蝌蚪腿和尾巴的變化過程,當大家還沉浸在小蝌蚪神奇變化的過程中時,水缸里偶然出現的不明物讓孩子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幼兒有了新的興趣點,使得課程的方向發生了轉變。“不明物”是死掉的小蝌蚪還是小蝌蚪蛻皮了?經過了討論猜想尋找事情的真相的過程,幼兒幸運地觀察到小蝌蚪蛻皮的過程,否定了之前“不明物”是死掉的小蝌蚪的猜想,發現原來小蝌蚪有蛻皮這個生理變化過程。緊接著教師挖掘出適合該年齡段幼兒探究的話題,引導幼兒開展了“小蝌蚪會吃掉自己的產物嗎?為什么?如何飼養小青蛙”?“小青蛙死亡的原因”等多個探究活動。在開展“養植”課程時,教師應注重運用葉圣陶教育思想,力求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與自主探究的能力,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
3? “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指導下教師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養植”課程源于自然,這就決定了實施課程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實踐場地。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參與“養植”課程,教師還要充分挖掘身邊的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到種植和飼養的各項活動中來。對幼兒而言,在多樣化、多方式的“養植”活動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活動過程,使得幼兒獲得自我學習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探索“養植”課程實施的路徑——踐行“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理念
3.1.1 自然情景中學習
大自然中處處是教育,幼兒在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環境中自然地探索動植物,是“養植”課程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該園在開展“養植”課程活動時緊緊抓農村幼兒園的優勢,把廣闊的農村自然資源和本地社會資源搬進課堂里,讓幼兒更好地感知自然現象、地理地貌、文化歷史及特產工藝等,而不僅僅局限于學校里的種植園和自然角。
3.1.2 集體教學中學習
“養植”課程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很多主題活動融合了五大領域的內容,所以依靠在自然情境中進行學習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比較集中的組織幼兒進行學習和探究,這時傳統教學方式——集體教學則變成了“養植”課程實施的必要途徑。
3.1.3 家園互助式學習
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家長就是該校的寶貴資源,大部分的爺爺奶奶擁有豐富的種植和飼養經驗,讓祖輩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傳授給幼兒種植飼養的相關知識,因此在“養植”課程實施過程中,家長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開展“小羊菲菲”的活動中,可愛的小羊會在周末或者節假日讓幼兒帶回家寄養照顧,這時候就需要得到家長的幫助,協助幼兒科學合理地喂養小羊和照顧小羊。另外,教師還會請家長幫忙記錄好幼兒在照料動植物的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開設講座請他們分享親子種植飼養的快樂。只有獲得家長們的支持,才能使我們的“養植”課程獲得保障,更上一層樓。
3.2 把握“養植”課程中教師實施的策略——將“教是為了不教”思想落地
“養植”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該園不僅要研究“養植”課程的落實程度,還要按照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不斷調適。通過分析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已有經驗及學習特點,研究滿足幼兒自主性學習的多樣化學習途徑,探索不同年齡段幼兒參與“養植”活動方式和參與方式,教師適時運用一些方法、行為給予幫助和推進,更好地將“教是為了不教”思想落地。
3.2.1 審議“養植”課程資源的有效性
課程資源是幼兒園開展課程活動的主要來源,該園充分利用本地優勢,開發了“養植”課程。“養植”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實現了對教師“教”的資源和幼兒“學”的資源的有效補充,提供了園本課程有效實現的模式[4]。“養植”課程資源的全面開發和利用,把本土資源轉化為活的教育資源。例如:該園積極開展課程資源的研討活動,組織教師對園所內外的資源進行實地考察,將園內外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進行統計與歸類,制作出園內的資源匯總表。并對照《指南》,設計《園內資源類型、經驗線索及利用》的表格。農村幼兒園的資源雖然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適合開展課程,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篩選、審議選出適合該園可以利用的資源,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
3.2.2 研究幼兒自主性學習的多樣化學習途徑
“養植”活動不僅是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也是他們熱愛動植物,關注、關愛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現的過程。幼兒在實際感知、操作、探究、實驗等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與動物植物發生互動,建構有益經驗、積累學習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提升學習品質,最終實現了從“物”形態的課程資源到“精神”形態的幼兒經驗的轉化[5]。例如:課程故事“萵筍比高矮”中幼兒分別嘗試通過用目測、手測、無刻度尺子、雪花片、管道積木等測量方式測量比較5棵萵筍的高矮情況,幼兒不但會模仿測量行為,使用“高、矮、多、少”等數學語言,還能主動提出運用非標準材料測量的方法(目測、手測),經老師引導后對非標準化工具進行探究,最后到非標準化單位的發現。幼兒通過5次由易到難的測量活動,一步步加深他們對于“長度”這個量的認識,從雪花片的直接測量到用管道積木的間接測量,幼兒對測量活動也有了新的認識,初步感知什么是“等長累積復制”測量法。對幼兒而言,在多樣化、多方式的“養植”活動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完整呈現幼兒探究動植物的自主學習建構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建構有益經驗、積累學習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實現從“養植”資源到兒童經驗的轉化,最終習得主動學習的方法和能力[6]。
通過實踐,該園教師深深體會到要真正發揮“養植”課程的教育價值,形成適合該園的“養植”課程,還需要轉變教師的理念,課程要真正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此來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另外,教師不能只關注知識,還要更加關注幼兒的經驗,強調將知識和技能還原為幼兒的實踐探索過程,強調幼兒在“養植”活動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將“養植”課程做深,而不是浮于表面,只有真正挖掘“養植”背后的價值,才能把“養植”課程才能做透做活,幼兒才能真正獲得發展。
幼兒園“養植”課程是一種生態、自然的課程,是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能夠為幼兒帶來主動、全面和有效的發展。只有融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從而不斷豐富“養植”課程本土化、科學化建構的理論成果,提升對“養植”課程在幼兒園內涵與價值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陳震.葉圣陶教育思想與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整合[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4):6-7,10.
[2] 蘇寅珊.幼兒園種植活動價值及教育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3] 劉絮欣.淺談自主性活動課程中幼兒教師角色的轉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1):113-114.
[4] 丁雯.葉圣陶童話理論與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3):61-62.
[5] 孫喜喜.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0):179-180.
[6] 呂秀云.基于生態學視野的幼兒園綠色種植課程研究——以山東省T市五所幼兒園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