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琴
◆摘? 要:本文從小學一年級入學第一月因新生緊張、焦慮等的入學不適應癥所帶來的困惑著手,嘗試通過《道德與法治》與本校入學課程《開學護照》相結合,同時聯合家長資源,在凸顯本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做了“開學第一天——熟悉新環境;開學第一周——學習新溝通;開學第二周——學玩新游戲;開學第三周——學守新規矩;開學第四周——學當新主人”這五個方面的策略與研究,引導新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順利開啟新的征程。
◆關鍵詞:一年級;入學課程;家校合力;盡快適應;開心入學
一、背景和意義
俗話說的‘水土不服,是形容身體不適應環境而產生的不良反應,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有“不習水土,必生疾病”的說法。所以,人們到一個新環境,產生的緊張和恐懼的心理是人的本能反應,但要是反應過度會對身心帶來不良后果。
一年級新生面臨著兒童生活的一次重大轉折,很多孩子會出現緊張、焦躁的不適應癥。此時,對孩子馬上進行學科教學,勢必事倍功半;嚴格的“規則教育”,更會讓新生看上去“規規矩矩”了,事實上內心還是恐懼學校和害怕上學的。新生剛入學時主要表現為下面三種類型:
(一)“哭鬧”型
有些新生每天一入學就要哭鬧,不要上學。據初步統計,“哭鬧”型的新生大部分在剛上幼兒園時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還有一小部分有過賴學行為,原因就是不想上幼兒園。這些新生比其他新生在心理上略微弱些,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弱些。
(二)“外強中干”型
這一類新生多數比較外向開朗,對新環境充滿好奇,對新的學習生活表現出無比的熱情,但是幼兒園是以玩為主,小學是相對規則化的教育,所以這些外向型的孩子沒幾天也開始出現激進的不想上學的語言和行為,此類型新生的教育,后期更難扭轉。
(三)“普通大眾”型
這類新生性格內向,看起來很乖巧,雖然他們不哭不鬧,但是內心也有對新環境和新生活的害怕和茫然,然而老師的注意力和精力卻常常無暇顧及他們,家長也往往會忽視這部分孩子的心理。他們在新生入學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適應性輔導,學校生活在跌跌撞撞中艱難前行,各方面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他們有的甚至到了高段都還不知道學校的有些科室是干什么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入學課程
“入學課程”就是攜手各方力量,通過以兒童生活為核心的前幾周課程的設計,讓新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從心底真正愛上學校生活。
(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標準
因為小學低段是兒童從幼兒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且逐步適應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思想品德、生活態度、行為習慣、認知水平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本課程在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兒童適應學校生活,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和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和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實施與成效
第56號教室創造者雷夫說,他的教室之所以完美,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而是因為那里沒有“害怕”這樣東西。如何讓一年級新生不害怕上學?這是我們道法學科的首要任務。我們結合校級《入學護照》課程,從新生的生活出發,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質。
(一)開學第一天——熟悉新學校
筆者所在學校環境優美,來過我校的人無不被深深吸引。所以,我們把道法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調到第一課,正好可以跟學校入學活動《我是尋找王》有效合體。這樣可以讓新生的第一天在學校中像似在游樂園里闖關一樣度過,他們會一下子拉近與新學校距離,有效釋放新生第一天入學的壓力。
系列入學活動之一:《我是尋找王》
活動目標:“我是尋找王”活動旨在讓新生置身于美麗的校園中,文明禮貌地探索校園環境,從而熟悉校園環境,緩解新生入學的緊張感,幫助孩子快快適應新環境。
前期準備:一張“我是尋找王”的卡片,敲了學校logo的笑臉貼紙,邀請一年級班主任、任課老師、童話使者以及家長一起參與活動。提前把要求告知家長,讓家長更有的放矢地帶孩子熟悉校園。
具體實施:新生報到第一天,家長帶自己的孩子,沿著紅地毯,穿過“向上、向善、向陽”三個拱形門,在高年級童話使者的引導下,每位孩子拿到一張“我是尋找王”卡片,于是跟家長一起,一邊漫步校園,一遍聆聽高年級的童話使者講校園各處的典故,一邊尋找卡片上標注的“學校部落”,找到后,就請現場的老師們在卡片上貼上笑臉。事先跟家長溝通好,多鼓勵孩子與現場的老師一起留影,認識一些老師。孩子收獲的笑臉貼紙只要達到五處以上,就可以到班主任老師處領獎品和兌換笑臉徽章!另外,還鼓勵新生去探索卡片上沒有的地方。其實小朋友找到的這些學校部落都是學生一天當中都要接觸的地方,是他們在學校生活所必需的。例如來到三樓的地鐵書吧,溫馨舒適的環境,超級多的精美繪本,小朋友可喜歡了。樹林里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塑像栩栩如生,配上好聽的童話故事,估計小朋友都懷疑是在游樂場了。這樣的游戲設計極有必要,孩子和家長一起尋找,走遍美麗的校園,孩子們哪里還有緊張和焦慮,代之的是對學校生活的期盼和對學校的喜愛 !
童言童語:我們的學校真漂亮呀,像個公園!又像一個迷宮!學校迷宮里有好多好多好玩的東西,那個湖里面還有好幾只烏龜呢!
哇哦!我們的學校竟然有一個地鐵書吧呢,我好喜歡呀!
(二)開學第一周——學習新溝通
心理專家說,一年級新生一般會出現適應性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這兩類心理問題。有些新生會表現得很沖動,對他人會有敵意;有些拒絕上學或逃學;還有些出現強迫、焦慮行為;嚴重的人,甚至還可能出現身體癥狀,如惡心、腹痛或者頭痛等。以上種種各異的表現,原因皆為兒童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的不適應造成的。鑒于此,我們聯手學校和家長,精心設計,開展“新生美食節”“找朋友”“認識您了”等活動,通過美食和游戲活動等認識更多老師和同學。
系列入學活動之二《新生美食節》
活動目標:美食最能撫慰人的心靈,人人都喜歡美食。一年級新生,剛剛從不同的幼兒園來到一個班里,很多人不愿意交流,在享受美食的愉悅氛圍中,新生們其樂融融,關系就親密起來了。
前期準備:發動會做美食的家長,來學校食堂,舉辦美食節,分好小組:中式點心組、西式烘焙組、榨汁組、水果組……跟各科老師約定好時間,讓孩子們送美食,跟孩子們合影留念。
具體實施:在入學第一周的周五,把各式食材等擺在食堂里,家長負責教孩子做美食,和面、剁餡,切水果、榨汁、做棉花糖、穿糖葫蘆,其樂融融。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跟同學們一起制作美食。當美食出爐后,小朋友先享受組內美食,然后各組交換美食的品種,在交換美食時,要求小朋友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名字等,如一個小朋友說:“你好,我叫某某某,這是我們組做的棉花糖,請你品嘗。”另一個小朋友說:“謝謝你!我叫某某某,這是我們組的糖葫蘆,請你品嘗”。在孩子們品嘗得差不多時,要求把美食雙手端給辛苦制作美食的家長和老師分享,也要求家長之間相互分享各自的美食,盡情地享受這個新的大家庭的快樂。最后,我們動員孩子們分組,端著各種美食,給他們的各科老師送去美食,跟老師們合影留念。美食節后,再說說自己的收獲。這樣一次美食節后,小朋友之間關系更好了,家長們也相互了解了。在送美食給老師后,得到了老師的夸獎,知道了各科老師的辦公地點,對老師的陌生感頓減。
童言童語:我真喜歡我們學校的美食節!東西都超級好吃,浩浩給我吃的棉花糖好好吃,大家說我媽媽做的糖葫蘆好吃!哈哈!
我們給陳老師送餃子,陳老師好高興,陳老師笑瞇瞇的,還夸我們真懂事呢!
(三)開學第二周——學玩新游戲
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課間10分鐘是孩子們最期盼的,也是老師們比較擔心的10分鐘。孩子們除了上廁所喝水做課前準備外,讓孩子們玩些什么呢?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有的孩子就會到處亂跑,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還有些比較內向的孩子,有時會看書,有時會呆呆地坐在位置上,身心得不到放松,大腦沒有得到充分休息,下節課的效率就會下降。雖然老師也會教小朋友玩游戲,但是一個游戲反復玩,小朋友是很容易玩厭的。于是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發揮了家長們的智慧,在第二周開展了“爸爸助教”活動。
系列入學活動之三《爸爸助教團》
活動目標:讓爸爸參與孩子的教育中,教會孩子學會一兩樣適合課間開展的游戲。 引導孩子在游戲中學會游戲規則,形成安全意識,感受校園生活的樂趣。
前期準備:教師明察暗訪,了解各位爸爸的愛好和興趣,號召有這方面特長的爸爸分成幾個組,每個組負責教一個組的小朋友一兩個適合課間玩的小游戲。
具體實施:老師跟助教爸爸們事先建個群,討論助教游戲內容,分好組,約定好時間。課中,老師把小朋友也分成幾個組,跟不同的爸爸助教組一起玩游戲,一節課下來,小朋友學到了好幾個適合課間玩的游戲。如折小青蛙、踢房子、挑花繩、斗雞、編花籃等等。這樣,小朋友課間就有好些游戲可以玩了。因為小朋友模仿能力強,玩膩了一個游戲活動,可以學習別的組的小朋友的游戲,就不愁沒的玩了,下課時再也不會到處瞎跑。而對新的學習生活的壓力,變成了對快樂的課間游戲的期待。有些小朋友到家后沒人一起玩,還盼望上學呢,這樣的課間游戲不但安全文明,而且活潑輕松。爸爸助教團的加入也有效彌補了孩子教育中以母親為主的缺陷,讓爸爸們也融入到孩子成長的教學中,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童言童語:我爸爸教我們玩斗雞游戲,現在我們下課就在菜園外面的空地上玩斗雞,我可是常勝將軍哦!有時候,丁丁老師也跟我們一起玩呢!
我喜歡跟亮亮一起玩自己折的小青蛙,小青蛙一跳一跳的,真可愛!
(四)開學第三周——學守新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道德與法治》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規則教育。所以我們道法課在第三周對新生開始規制教育。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因此,我們從生活細節入手,從小處培養,通過頌兒歌、做游戲、開展競賽等滲透規則教育。
1.改編兒歌童謠,感知各種規則
新生到了嶄新的學校環境,許多新規則需要教給他們,但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限,要記住那么多的規則有點強人所難。特別是“外強中干”型新生就是因為不能忍受規則的約束而出現厭學的現象。因此,在開學第三周,我們道法課重點進行感知規制的教育,我們把日常行為規范改變成各種兒歌童謠,幫助新生用自己熟悉的兒歌形式,快樂地掌握規則。考慮到兒童喜歡唱歌,一支好聽的兒童歌曲里的歌詞,也是一首很好聽的兒歌童謠。為使規則教學富有情趣,我們把兒歌童謠融入兒童樂曲中,讓兒童吟誦童謠時心情更愉悅。《道德與法治》的規則教育是一個全面打開逐步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持久的,用兒歌童謠來吟誦規則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校園規則兒歌:《上課了》《下課了》《放學了》《升國旗》《愛公物》《做游戲》。家庭生活兒歌:《作息有規律》《吃飯有講究》《自理會自理》《紅燈停綠燈行》
例如:《上課了》(配上《小星星》的伴奏音樂)
預備/鈴響/回教室,文具/書本/放整齊,念完/兒歌/背古詩。
集中/注意/最要緊,認真/聽講/仔細想,要提/問題/先舉手。
2.開展游戲活動,變他律為自律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在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參與度會很高,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因此在規則教學中,我們常常采用游戲形式展開,效果非常棒。例如,我們在上《校園的號令》一課時,開展了“誰是順風耳”的游戲活動。先用謎語兒歌導入:“有個指揮家,威力真當大,只要一說話,大家全聽它。你們猜一猜,它是哪位呀?”然后,播放校園的各種鈴聲,讓孩子辨析。接著,爭做“順風耳”,聽到不同的鈴聲,做出不同的動作。最后在《開學護照》上簽章。
我們還跟各科老師統一要求,把《請你照我這樣做》這個老游戲貫穿在各門學科的課堂中,比如,老師邊做坐端正的動作,邊說;“請你照我這樣做!”孩子邊學動作邊回應:“我就照你這樣做!”;或者老師指著課堂常規做得較好的同學說:“請你照他這樣做!”孩子回應:“我就照他這樣做!”被當作榜樣的小朋友,老師當場發給班幣(班幣是本校各班用來計算積分的校園貨幣,可以去班主任處換獎品)作為獎勵,小朋友可喜歡了。就這樣,在反復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就漸漸變他律為自律,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五)開學第四周——學做新主人
大家如果去有心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幾個孩子在一起時會自創很多玩法,一起玩的時候都會遵守游戲規則,一旦有人不遵守規則,就會“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但是老師規定的班級紀律等,孩子卻很難嚴格地遵守呢?那是因為孩子自創的游戲規則是自己定的,所以比較好執行。由于一年級是新入學的,我們已經預先制定了一些規則,但是,我們沒有因為新生的自主能力弱而忽視了他們的對于規則制定的主體性。
1.開展班級討論,完善學生守則
經過前三個星期的引導,小朋友已經慢慢適應新的校園生活。所以,在第四周開始我們鼓勵孩子開動腦筋,想想作為一個小學生,怎樣能做得更好?我們鼓勵孩子們開展討論,以他們的口吻把討論結果寫入規則,使規則更完善。這樣的班規,學生就比較能遵守。例如在上《課間十分鐘》時,在問到飯后到午睡之間這段時間該如何安排,我們引導新生組織閑聊式討論;例如在《上學路上》一課時,開展了“上學路上有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的討論,同一上學路線的小朋友組成小組討論等等。
2.開展小組合作,進行有效評價
在規則的執行中,我們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并結合學校《開學護照》 進行各項規則的評價,例如“知禮、勤學、智慧”之星的簽證,就是采用小組同學間互相評價的方式進行的。在小組同學之間互相監督下進行評價,能有效促進規則的執行。
四、總結與反思
對一年級新生來說,“上學”開始成為了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由幼兒園以玩為主的自然狀態進入到了以學習為主的自主狀態,這種轉變將是緩慢且長期的,因此《法治與道德》第一冊前兩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就是引導他們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幫助他們順利實現生活轉變。我們從本課程出發,攜手學校家長各方力量攻堅了“談虎色變”的一年級新生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然而,由于《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新學科,我們對它的解讀,目前還不夠深入,入學課程中出現了活動重復、活動內容不夠新穎等問題,這需要我們再接再厲,打開思路,探索出更有效的入學課程。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道德與法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卞娜娜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3]孫彩平.怎樣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01).
[4]林建坤.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