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以道德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道德是內心的一種體驗,必須靠“養”來形成。本套教材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效聯結,重視學生體驗、反思、探究、對話,重視道德實踐的指導。
——追求與選擇
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系為線索,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科學設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整合教材內容,進行價值觀教育,影響人的情感態度行為的改變,影響人的德性與人格健全。
——基調與底色
生命教育需要老師卷入生命來做——朱小蔓
關鍵詞:四新·四研·四重
道法課程承載著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與人格修養以及法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道法課能否真的構成生命教育的意義,在于通過真實的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的生命意識是否被激活,還在于師生真實的身心生命是否“在場”,并且不止于有關生命的知識在意識的“表層”留下印跡。
——實施與建議
一、萬象更新 旗幟為先
新教材、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向
新教材注重引導,啟思導行,為學生更好的成長指明了方向,在參與中得到成長。教材力求提供一些復雜的情境和貼近現實生活的真問題,著眼于深化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呈現真實的想法,在思考中發現問題的答案,在思考中深化和擴展自己的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其中拓展空間的設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一步升華,并與社會現實問題或者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對此這就對道法教師提出更好的要求,具體如下:
1.教材需深入研究,理清編寫意圖。更加重視對教學理念與方法的革新,強調優化教學過程。
2.設計要講究實用,達到育人目的。更加突出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的特殊價值。
3.學法應靈活多樣,注重情感生成。提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對話學習,推動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躬身研究 勢在必行
研教材、研思路、研內涵、研設計
新教材有其內在的邏輯體系和存在價值,需要認真研讀、研究,讀懂教材。培訓會后上傳的資料和教師教學用書便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尊重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更需要學習、理解、挖掘隱含于文本背后的內涵。在促進教學的同時,提升對教材的解讀、處理能力,用智慧來處理教材,理清欄目功能,相近內容可以進行整合,依據課程需要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和再加工,優化設計每一個課堂問題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體如下:我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民法總則》的擴展、杜正云視頻的情感升華,還是誠信事例我知曉、吳家東院幾起幾落的視頻及小方遲到了的情景劇選擇等教學素材都來自教材,將尊重教材的觀念滲透到常規課堂,我將“拓展空間之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誠信小故事”這一欄目內容進行調整,出現在第一板塊誠信無價之暢所欲言環節,生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大膽舍去“探究與分享中兩企業的案例”這一欄目,改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片段”巧設問題(1.吳家東院幾起幾落,屹立不倒靠的是什么?2.企業為什么誠信才能屹立不倒?);我對教材“運用你的經驗之小方的事例”這一欄目進行整合與再加工,把教材中出現在導入環節的,在第二板塊踐行環節以情景劇的方式呈現,并追加一問(思考:去的路上小方發現地上有200元,于是告訴身邊的小張別聲張兩人平分,你若是小張該如何去做?)。
三、多措并舉 素養生根
重學生、重生成、重溫度、重素養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教育價值的實現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讓教育價值和核心素養落地,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要有生成,生成會讓我們的課堂有魅力無邊。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必定是超越知識,指向教育價值,著眼與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必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的課堂。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回答與反饋,開展有效的師生對話,善于抓住并營造教育契機,如教學中,姚同學反其道而行之說自己的爸爸不講誠信,我抓住此資源請姚同學講述老爸不誠信的緣由,得知老爸答應若成績他進步了,會獎勵一部手機,結果進步了,手機沒給買。我讓其他學生評價姚爸爸的行為→姚同學自評:體會老爸的良苦用心→教師評價。得出姚爸爸是一位具有誠信智慧的家長,也自然生成踐行誠信要運用誠信智慧的觀點,本應出現在第二板塊的內容,學生的一句話,在第一環節就出現了,這樣的生成比預設的事例情景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具有教育的價值。
第二,教學要有溫度,溫度會讓我們的課堂有情有義。通過一堂課看似不經意的一段對話能要學生理解父親的用意,感悟父愛的偉大,消除對父親的誤解,感受道法帶給的溫暖,也是道法教師的榮幸。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發展的關鍵期,教師不僅要有人文情懷,更要有家國情懷,為了讓學生學習本課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國家為誠信做出的舉措,我播放《誠信中國》的宣傳片,傳播正能量,彰顯誠信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第三,課堂要有素養,素養會讓我們的課堂沁人心脾。新教材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是我們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價值導向。我把教材“運用你的經驗之小方的事例”這一欄目以情景劇的方式呈現,并追加一問(思考:去的路上小方發現地上有200元,于是告訴身邊的小張別聲張兩人平分,你若是小張該如何去做?)通過案例,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公共參與能力有擔當、法治意識有尊嚴、科學精神有思想和政治認同有信仰,幫助學生做負責人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讓學生從意識到行動,自覺地接受并內化道德價值觀念。
最后,學生的存在,會讓我們的課堂活靈活現。我們的教學是師生雙主體之間真誠有溫度的對話,而這種對話始于人,經于情,忠于味,循環往復,有人有情有味才能順應新教材,才能讓學科的核心素養溫柔地落地。
參考文獻:
[1]李應東.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01).
[2]賈靜.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實施路徑及存在的問題[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