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學匯刊》為中心的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鵬
學術期刊是學術發表的重要載體。在“不發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現代學術制度安排下,學術期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引發諸如功能異化等批評。現有研究多從規范理論的角度,指出學術期刊的應然狀態,但是對元問題——學術期刊究竟具備哪些功能,以及這些功能是如何形成和體現的——缺乏歷史的觀照,容易使批評變得空泛。
現代學術期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英國皇家學會創辦的《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其創辦者亨利·奧爾登伯格(Henry Oldenburg)提出學術期刊的四大功能——登記(registration)、鑒定(certification)、傳播(dissemination)和存檔(archiving),至今仍被認為大致體現了學術期刊的價值所在。在三百余年中,媒介和學術不斷發展變化,學術期刊是如何形成、體現這些功能的?其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今天的學術期刊有何啟示?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由于這個問題過于宏大,本文以英國《哲學匯刊》為案例,結合其創辦與沿革的歷史展開論述。創辦于1665年的《哲學匯刊》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刊,也是近代世界第一種自然科學學術期刊。這種新型學術傳播方式的創生,激發了17世紀自然哲學家們的想象力,并引發他們在作品傳播上的一場革命。更難得的是,《哲學匯刊》一直連續出版到今天,成為世界上出版時間最長的學術期刊,發表了包括羅伯特·波義耳、艾薩克·牛頓、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埃德蒙·哈雷、本杰明·富蘭克林、亨利·卡文迪什、卡羅琳·赫歇爾、漢弗萊·戴維、查爾斯·達爾文、邁克爾·法拉第、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約翰·丁達爾、艾倫·圖靈、多蘿西·霍奇金、斯蒂芬·霍金等許多科學家“改變世界”的論文。
由于獨特的歷史地位,《哲學匯刊》成為科學史、媒介史、知識史等領域繞不開的研究對象,相關論著不可勝數。比如,從本文采取的知識生產與社會互動關系的知識社會學視角,羅伯特·默頓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以英國皇家學會及《哲學匯刊》為對象,對科學和其他社會體制,特別是宗教、經濟、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互動做了研究,成為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此外,Atkinson Dwight的《社會史背景下的科學話語:〈哲學匯刊〉1675—1975》,以語言學和修辭學方法對以《哲學匯刊》為樣本的現代科學語言的發展做了研究;Bryce Allen等將學術論文中的參考文獻作者群看作一個“說服性社群”,對1665—1990年《哲學匯刊》的參考文獻做了歷時性的研究。國內學者對《哲學匯刊》也多有關注:姚遠對英國皇家學會及《哲學匯刊》的歷史做了多方面的介紹;羅興波《17世紀英國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以倫敦皇家學會為中心》論證了17世紀英國科學界從崇尚培根的實驗法到追隨牛頓的數學方法的轉變,指出其背后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復興;宋軼文的博士論文《17、18世紀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與物理學》梳理了《哲學匯刊》發展的若干階段及其對物理學建制化的意義。
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集中考察《哲學匯刊》所體現的學術期刊四大功能的形成、表現,以及隨著社會環境特別是媒介技術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哲學匯刊》已電子化,部分檔案材料也已公開出版,但由于本文是從期刊形態角度展開而未涉及具體內容,主要借助二手資料寫成,對于相關記載中有些細節并不一致的,本文擇善而從,未能詳加考證,不免疏漏。另外,《哲學匯刊》前期夾雜了歷史、考古等多方面的內容,但主要還是自然科學類期刊,其反映的特點與社會科學期刊不盡相同。這方面的缺憾,只能通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來彌補了。
1662年7月15日是英國皇家學會獲得國王查理二世頒發的特許狀的日子,也成為其正式成立紀念日。雖然這時候英國皇家學會與英國政府并無直接關系,但是特許狀還是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特權,其中包括獲得國王的直接資助、不受政府審查的印刷許可,以及與其他地區或外國公民自由通信的權利等。正是這后兩項特權,為《哲學匯刊》的創辦提供了保障。
古登堡印刷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知識流通的效率,但直到17世紀中期,書籍仍沒有成為學術傳播的有效媒介。因為書商首先考量的是獲利,那些科學新著,哪怕多年之后被證明是不朽之作,也很少被接受或者能及時出版,比如中世紀德國著名數學家雷喬蒙塔努斯(Regiomontanus)的著作大部分都是他死后才出版的。
近代科學興起過程中,一些志趣相投的學者為了交流新知,一般都會舉辦沙龍聚會。比如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之前,波義耳(Boyle)等英國科學家就組織定期聚會,討論大家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分工開展科學實驗。他們雖然研究領域不盡相同,但都服膺培根提出的以可靠證據解釋自然現象的“新哲學”思想。波義耳將其稱為“無形學院”,其實就是一個科學家共同體。
聚會形式的具身傳播有很大局限性,對于散布在英國各地甚至歐陸和美洲的學者來說更不現實。因此,在學術期刊出現之前,學者們主要以通信的方式開展學術交流。熟悉的學者們相互通信,把自己的思考告訴有共同興趣的朋友,收信人往往再與自己小圈子的學者一同分享,擴大傳播范圍。僻居只有萬人的漢諾威小城的萊布尼茨的通信范圍甚至遠至俄羅斯和中國,和他通信的筆友超過千人。在法國學者中,印刷學術通信然后廣泛郵寄成為普遍的做法。就像近代報紙的先驅是“新聞信”一樣,學術通信則是學術期刊的前身。《哲學匯刊》的創辦者奧爾登伯格正是從學術通信介入相關工作的。
奧爾登伯格是英國皇家學會首任秘書。他算不上一名科學家,卻有著最適合科學傳播的熱情和天賦。他出生在德國,在歐洲各國游歷期間結識了許多著名科學家。他還是位語言天才,除了母語德語,還能流利地使用荷蘭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不僅如此,他還學習過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以及當時科學界的通用語言拉丁語。出眾的交往能力、語言才能和對科學的熱情,使奧爾登伯格能夠嫻熟地轉譯各種語言,與各國科學家建立定期通信關系。擔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后,奧爾登伯格的職責之一就是與外地及國外會員通信——在學會會議上匯報他們來信中的要點,同時代表學會給他們復信。他還常常未受學會指派直接給一些科學家寫信。由此,奧爾登伯格成為英國和歐洲大陸科學信息傳播網絡的一個中心。
學術通信的流行,與運輸和通信手段的重大改進密切相關。驛馬車在1608年被引進倫敦,并迅速推廣到全國,到1685年已在倫敦和整個英格蘭的重要驛站間建立起一個驛馬車服務系統,甚至延伸到愛丁堡。在通信方面,政府系統的郵政服務早在16世紀初就有了,到17世紀中葉,遞送私人郵件的英格蘭郵政總局也建立起來。更重要的是,國際郵遞系統也持續改進,到17世紀,倫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之間已經有了每周一次的“平郵”。
雖然通信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在政府看來,郵政業務關系國家安全,寄往國外的郵件要接受檢查,因此郵遞不僅取決于氣候,還往往受政治形勢影響。此外,郵寄不僅常出差錯,郵資也很昂貴,而且只能送往附近的站點。在1670年的時候,從倫敦寄信到蘇格蘭圣安德魯斯要三個星期。直到1857年鋪設第一條國際海底電纜之前,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信件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到達。英國皇家學會擁有信件免檢特許權,這為奧爾登伯格提供了學術通郵的便利。不僅如此,奧爾登伯格在國外發展了一批通訊員,并與國家報紙辦公室(the State Paper Office)合作,由他們替自己代收國外郵件,奧爾登伯格則以提供國外來信中可能涉及的政治消息作為交換,這樣既保證了通郵效率,又省下了不少郵費。如今保存下來的奧爾登伯格1663—1677年的學術通郵有2911件,涉及的國內外通訊員有720人。
在積極開展學術郵件交流的同時,奧爾登伯格充分認識到印刷機的革命性意義。擔任學會秘書不久,他就開始籌備學術期刊的出版了。
Journal des Seavans
),但是由于其中還刊登了對法律、宗教的時評,很快被當局查封。受到《學者雜志》的啟發,在奧爾登伯格的提議下,英國皇家學會在成立三年后創辦了《哲學匯刊》。《哲學匯刊》創刊之初還有一個副標題——世界許多重要地區的卓識之士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和工作(Giving some ACCOMPT of the Present Undertakings,Studies,and Labours of the INGENIOUS in many considerable Parts of the WORLD
),強調了期刊是對于重要內容的具有時效性的匯編,基本上體現了近代期刊媒介的傳播特點和優勢所在。奧爾登伯格在第一期的致辭中宣稱:
促進哲學研究之提高所必需者,莫過于將他人已發現或已付諸實踐的東西傳播給那些在同一領域內進行研究或努力的人。因此宜用出版這一最合適的途徑,以滿足從事同類課題、樂于促進學術研究、推廣有用的新發明,因而有權了解本王國及世界其他各地情況的人,使之時時了解科學的進展、了解博學好問的那些人的勞動和嘗試及其全部發現和實踐。為此,這些成果應得到明確和如實的傳播,激勵人們進一步追求扎實有用的知識,使得天才的努力和事業受到珍視,并引導和鼓勵探索、試驗、發現新事物,相互交流,對增長自然知識的宏偉規劃做出貢獻,完善哲學和自然科學。
從主事者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在奧爾登伯格心目中,創辦《哲學匯刊》的目的在于“促進哲學研究”,實現這一目的則有賴于新情況的傳播,這也是學術期刊最根本的功能。
從學術通信到學術期刊,將偶發、私密的人際溝通轉為定期、公開的大眾傳播形式,學者個人所思由此化身萬千,散布世界。正如科學史家普賴斯所說:在時間與精神上與報紙齊頭并進發展的科學期刊,如英國的《哲學匯刊》,具有一種定期地把全歐洲的學術書籍和著作摘要整理的功能。有了這些期刊,學者們就不需通過私人間的通信網和私人間的傳聞便可隨時瀏覽全歐洲的書店,這些活動在以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歷史學家也將奧爾登伯格視為科學記者的先驅,認為從他開始,“具有一種新的文風的科學新聞可以傳遞一些當代最重大的信息”。
麥克盧漢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書信可以視為對話的延伸,讓兩個人超越時間、空間進行交談;而早期《哲學匯刊》則可以視為學術通信的延伸,它由個人間的學術通信發展而來,同時保留了書信傳播的很多特點。
首先,很多文章就是對學術通信的摘錄,在學術期刊發表時仍保留了通信的形式。早期《哲學匯刊》的內容主要來源于奧爾登伯格以及續任編輯與科學家的通信。Atkinson的研究表明,1675年《哲學匯刊》中51%的文章以信件的形式出現,1775年48%的文章以信函形式出現,直到1825年仍有29%的信件式文章。這些文章一般以“Sir/s”或“Dear Sir/s”開頭,有開場白,有表達對收信人敬意的結束語,行文往往簡短而雜亂,體現出通信特有的東拉西扯的特點。
其次,即便是實驗報告之類的文章,也往往采用“描述性論文”(descriptive style)模式,使用第一人稱敘事,以研究過程中的時間為寫作順序,文中夾雜著描述作者主觀體驗和心理狀態的句子。比如“第一個實驗是在兩條鯉魚身上進行的。它們被放入一個裝有普通河水的玻璃容器中,容器再被放入冰雪混合物中;由于水結冰的速度不夠快,我們放入了盡可能多的雪……鯉魚周圍的雪融化了,我們放進更多新的雪,這樣重復了好幾次,直到我們累了……”
通信是不在同一時空的雙方通過文字進行的想象中的面對面交談,它不僅是信息的傳遞,也是維系人際關系的手段。這種私人性、主觀性、禮儀性、口語化的表述方式保存在學術文本中,體現了學術通信向學術期刊過渡、大眾傳播承載人際傳播的特點。Atkinson將這種話語模式稱為“以作者為中心”,并且認為大量謙辭、敬語的使用,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大多是上層社會的紳士有關,彬彬有禮的表達方式既是當時科學共同體“對話”的規范,同時意味著作者是高尚、正直的有產階級,其撰寫的作品也是權威、公正、值得信任的。
《哲學匯刊》“以作者為中心”的語言、風格和結構在19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哲學匯刊》的文本進行多維語言分析可知,其早期語言具有口頭、具象、敘事性、說服性表達等特征,而19世紀以來則轉變為抽象化、被動語態、信息化、非敘事性以及非說服性表達。這些變化標志著一種“以對象為中心”的文本規范的發展。新的規范中,科學研究的對象而非研究科學的人處于中心位置。將個人從研究中抽離出來,以精致的理論描述和討論體現客觀性、專業性,成為學術信任的新的保障。類似的變化,同樣發生在人文社科領域,比如現代史學寫作的一個特點就是“我”淡出,以體現史家的客觀性立場。
這一變化的出現,與知識以越來越復雜的方式快速發展,及其學科化、專業化有關。雖然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在18世紀就已出現,但直到19世紀,科學才真正從哲學、神學以及其他類型的傳統文化領域分離出來,并在內部劃分出日益專業化的知識領域,現代科學事業體系才告形成。華勒斯坦認為,19世紀思想史的首要標志就在于知識的學科化和專業化,即創立了以生產新知識、培養知識創造者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結構。專業細分和邊界重構是知識領域重新建制化的過程,一方面以研究對象為中心重建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每個細分領域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專業術語,建筑起專業壁壘,形成“知識的排他性”。學術生產不再是一個“大規模的”而是“有限的”文化生產場域,在場域內部的研究者同時扮演著知識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學術生產活動也相應地主要面向本領域內部共享研究興趣的學術同行。
伴隨19世紀以來各種細分學科領域的出現,相應的學術期刊也紛紛被創辦出來,成為建構學科合法性的關鍵步驟。雖然學術書籍出版已經不那么困難,但學術期刊所特有的周期性、時效性、匯集性等優勢,仍使其成為難以取代的學術發表載體。不過,由于學術研究不再是紳士們的業余愛好,學術期刊也不再以廣泛的興趣群體為讀者對象,而僅僅面向那些以學術為職業的專業人士,成為針對某個具體的學科領域發表研究成果的專業媒體。另外,隨著科學研究復雜程度提高,特別是在微生物學領域,方法論變得至關重要,在論文中加入對方法的描述成為常規性做法。這是學術論文邁向高度結構化形式的重要一步。
作為對這一趨勢的回應,1887年,《哲學匯刊》由過去涵蓋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通識性期刊分成A、B兩個系列,前者專攻數學、物理學研究,后者專攻生物學研究。1897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六個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哲學匯刊》相關領域稿件的評審。
現代學術期刊普遍通過施行同行評審制度,來體現學術共同體對研究成果價值的認可,保證發表品質,維護專業聲譽。研究者大都將同行評審制度追溯到《哲學匯刊》的創辦。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同行評審制度直到二戰結束之后才正式成型。即便如此,《哲學匯刊》內容鑒定制度的流變,仍體現了學術期刊此項功能的不同形態及不同意涵。
在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下,查理二世頒發的特許狀允許英國皇家學會免于預先審查就可出版學會的印刷品。這為創辦《哲學匯刊》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意味著一旦內容上出了問題,英國皇家學會需要承擔責任。因此,《哲學匯刊》在創辦伊始就提出,雖然期刊由奧爾登伯格負責,但稿件須經過學會理事會審定,然后再由理事會指定會員復審,其中第一篇論文須由會長批準。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同行(科學家共同體)審稿之始。但實際上《哲學匯刊》初期完全是奧爾登伯格依賴自身熱情及自籌資金運作的,“利用自己零碎時間做的零散信息的收集”,他聲稱對其內容負全部責任。歷史學者Noah Moxham和Aileen Fyfe也認為,《哲學匯刊》更像是奧爾登伯格的私人產品,現存檔案幾乎看不出英國皇家學會曾對稿件進行了審查。
奧爾登伯格是一名兢兢業業的編輯,他不僅廣發學術郵件以獲得可以刊登的內容,而且常常親自動手撰寫書評等;同時他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把關人,他不僅選擇稿件,而且摘錄、翻譯、刪改作者們的文章,甚至常常在正文中或以腳注形式對文章發表自己的評論。因此,Atkinson將奧爾登伯格稱為“高度侵入型編輯”(highly intrusive editor)。
奧爾登伯格之后的《哲學匯刊》繼續由英國皇家學會秘書負責編輯,雖然這時期刊的特點有所不同,但都在內容的把關上體現出編輯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創刊伊始,英國皇家學會要求在有足夠材料的情況下,《哲學匯刊》應當每月出版,但后來的編輯對此事表現出不同的熱情和能力,出版周期很不穩定。另外,有統計表明,在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埃德蒙·哈雷擔任編輯時,《哲學匯刊》側重收錄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文章,物理學成果占所刊登文章總數的46.3%,生物學占34.7%;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理查德·沃克擔任編輯期間,生物學相關文章占了48.9%,物理學則減少到18.9%;到了英國著名醫學家、生物學家漢斯·斯隆擔任編輯時,生物學文章更是達到57.9%,物理學則降到17.7%。把關人理論指出,組織、制度、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構成把關機制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編輯仍然是把關流程中“信息進或出的‘決定性點位’”。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哲學匯刊》的鑒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個人偏好、能力水平,形成以編輯為中心的內容把關機制。
作為一個科學家組織,除了核心層少量科學家會員外,早期的英國皇家學會魚龍混雜。為了獲得更多支持,許多官員、貴族、商人,甚至江湖術士被接納成為會員。1740年的301名會員中,有202人既不具備自然哲學的知識,也對自然哲學毫無興趣。這種情況當然也影響到《哲學匯刊》,雖然其刊發了很多有歷史價值的論文,但也有不少描述怪胎、拼湊的化石等稀奇古怪的內容。面對外界的批評,為了維護學會聲譽,1752年英國皇家學會正式接管《哲學匯刊》,不再設專門的編輯,而是成立“論文委員會”(committee on papers)負責《哲學匯刊》稿件的審查。另外,英國皇家學會從此開始承擔期刊出版費用,并給每位會員一冊贈刊,多出來的才拿去出售。雖然每期《哲學匯刊》都印有所刊文章不代表學會認可的聲明,但這種方式顯然把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與《哲學匯刊》捆綁在了一起。也就是說,學術發表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而且具有經過學術機構認證的榮譽意味。
論文委員會審查的依據主要是文章的重要性、新穎性或全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絕不允許重復證明既有事實,或是為了維持先前發表文章的論證而偽造結果。未經委員會同意的論文不得在《哲學匯刊》發表。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委員會成員首先聽取三五百字的摘要報告,然后進行不記名投票。投票過程中保持靜默(不得討論),以避免受到某些委員的影響。委員會投票的結果包括同意發表、拒稿、推遲到下次會議評審,還有一種情況是指派相關專業會員提供意見,但實際上這種情況極其少見。
新的評審制度淡化了編輯個人的影響,體現了公平及集體負責的原則,不過期刊所屬機構的權勢人物仍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比如在以作風強勢著稱的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擔任主席期間,他常常將一些論文帶到自己的私人聚會中討論,發表一些引導性的意見。班克斯稱,因為被拒稿,有的作者還曾處心積慮要把他趕下臺。
直到19世紀30年代,隨著知識的專門化,評鑒制度專業化改革成為大勢所趨。僅有二十幾個人的英國皇家學會論文委員會無法勝任對各種稿件的審查工作,簡單粗暴的票決制也受到批評。在借鑒了歐洲其他科學共同體的評審理念——由足夠權威的人士對論文的重要性、與既往知識體系的關系、對未來可能的影響做出專業的判斷——之后,《哲學匯刊》按照研究主題拆分成A、B兩種,英國皇家學會也成立了六個專業委員會,負責各領域論文的審稿。最重要的變革是,委員會需要提交書面的審稿意見,這些意見有時會在匿名的情況下與作者先行溝通,最后再提交論文委員會審核。







創辦《哲學匯刊》期間,奧爾登伯格就以知識產權保護為“誘餌”,吸引學者們給他寫信、投稿。《哲學匯刊》的出版也對現代知識產權保護觀念的形成和制度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哲學匯刊》曾多次卷入科學家們的知識產權爭議之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牛頓與萊布尼茨之間關于誰首先發現了微積分的爭議。這也是普及知識產權觀念、促進保護措施的重要事件。


萊布尼茨依靠的期刊則是他參與創辦的《教師學報》,后續又刊登了多篇闡述他微積分研究思想的文章。1716年萊布尼茨去世,在當時的情況下,牛頓似乎贏得了勝利。






兵火、審查等是造成知識“摧毀”的重要因素。英國皇家學會及《哲學匯刊》從一開始就劃定其研究范圍在自然哲學領域,小心翼翼地避開當時普遍存在的政治、宗教迫害,從而避免了像法國《學者雜志》那樣“摧毀”性的知識丟失。


毋庸諱言,《哲學匯刊》在歷史上也曾發表過不少在今天看來屬于偽科學的文章,但從研究的角度,這些內容仍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從人類歷史發展角度,精華知識更可能經過時間的沙汰留存下來,反之則更容易成為失憶的知識。
本文圍繞奧爾登伯格提出的期刊四大功能,通過系統梳理《哲學匯刊》的歷史,勾勒了學術期刊從個人創意發展為規范制度,并不斷融入社會知識建制,特別是專業學科建制,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




總之,學術期刊從獨立的媒介到融入學術社群,成為學科建制的組成部分,是現代學術體制的發展規律。學術期刊學科附屬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科知識生產機制的控制。因此,要發揮好學術期刊各方面的功能,延伸其他相關功能,就要把握學術期刊發展的歷史規律、學科規律,并與學術社群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注釋:
① 此類評論很多,如:項飆.當寫作和發表被異化,學術離知識分享也越來越遠[EB/OL].(2020-08-26)[2021-07-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889685.
② MABE M.Does journal publishing have a future[M]//CAMPBELL R,PENTZ E,BORTHWICK I.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Witney:Chandos Publishing,2012:416-417.
③ 也有文章將《哲學匯刊》譯為《哲學會刊》《哲學學報》《哲學論壇》等,本文統一使用《哲學匯刊》的譯名。也有人認為近代世界最早的學術期刊是早于《哲學匯刊》三個月在巴黎出版的《學者雜志》,但《學者雜志》很快被迫停刊,復刊后逐步演變為文學性期刊,因此一般認為《哲學匯刊》是世界第一種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參見:宋軼文,姚遠.《哲學匯刊》的創辦及其前期出版狀況[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32-636.

⑤ 默頓.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M].范岱年,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⑥ ATKINSON D.Scientific discourse in sociohistorical context: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675—1975[M].London:Routledge,1998.

⑧ 羅興波.17世紀英國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以倫敦皇家學會為中心[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⑨ 宋軼文.17、18世紀英國家學會《哲學匯刊》與物理學[D].西安:西北大學,2014.
? 費夫賀,馬爾坦.印刷書的誕生[M].李鴻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61.


??? BOAS H M.Henry Oldenburg:shaping the Royal Socie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37,107-358,87.
? 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7.


? 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M].顧良,施康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07.
? 譯文采自:布爾斯廷.發現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M].戴子欽,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561-562。根據原文,有個別刪改。



? KUN S,HAOTAO L,WENXIN X.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language in scientific writings:A case study of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1665—1869)[J].Scientometrics(126):1695-1724.
? 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380-381.
? CAHAN D.From natural philosophy to the sciences:writing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 華勒斯坦.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M].北京:三聯書店,1997:9-10.
? 沙姆韋,梅瑟-達維多.學科規訓制度導論[M]//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劉健芝,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12-42.
? 李紅濤,黃順銘.有形的知識積累與無形的社群互動[J].國際新聞界,2010(5):6-11.

? OLDENBURG H.To the rlyal society[J].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665-3-6:i-ii.

? 姚遠.近代英國學術期刊體制及學術獎勵的發端[J].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3):75-85.
? 沃爾-喬根森,哈尼奇.當代新聞學核心[M].張小婭,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78-85.
? 宋軼文.17、18世紀英國家學會《哲學匯刊》與物理學[D].西安:西北大學,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