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明輝 王 志 方 新 陳 順 鐘麗娟 王洪奇
(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遼寧朝陽122000)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支持高校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振興離不開科技投入,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于促進農業發展不僅具有很高貢獻率,而且具有持續的增長潛力。食用菌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遼寧省已經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個主要抓手和特色產業。
調查遼寧省食用菌生產優勢區,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現有食用菌產業科技惠農模式及其存在問題,從而優化科技惠農模式,提出配套政策建議,調整農業結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充分發揮科技惠農的作用。
遼寧省食用菌生產主要集中在朝陽市、撫順市及岫巖縣等地,其收益是當地農村的重要經濟來源。2020年岫巖縣食用菌產值達20億元,朝陽市食用菌產值達16億元,栽培的主要品種有香菇、黑木耳。調查地區包括朝陽市、撫順市、凌源市、朝陽縣、喀左縣、岫巖縣,調查對象為食用菌栽培戶、合作社(公司),調查內容包括生產數量、栽培模式、經濟效益、銷售渠道、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情況,科技支撐惠農模式及存在問題等,調查問卷92份,并對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問卷調查結果,栽培食用菌的合作社(公司)和個體栽培戶科技惠農政策享受率分別為100%、10%;13.33%的合作社(公司)經營過程中獲得政府惠農資金支持;食用菌集中收購銷售為主,零售非常少且價格較低,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收購量減少,對整體收益影響較大,但合作社的總體收益高于個體栽培戶。調查結果也表明,食用菌栽培非常需要科技支持,資金扶持對個體栽培戶很有必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是鄉村振興的根本[1]。實現產業發展的規模化,要有帶頭人,又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更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科研院所具有得天獨厚的科研實力和科研環境;地方政府尤其是農技推廣部門具有地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人員優勢,與當地農民接觸密切;合作社能為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提供試驗示范條件,同時對政府的政策扶持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撐具有強烈需求。調查的51家合作社(公司)均得到科研院所、政府支持,41家個體栽培戶中只有3家得到政府政策惠農貸款扶持。
▲典型模式案例:大營子村謙樸黑木耳土地股份合作社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大營子鄉政府將黑木耳產業作為全鄉產業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致力于打造“遼西黑木耳之鄉”。為發展黑木耳產業積極爭取各項資金,推動土地流轉,由各村黨支部領辦產業合作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大營子村謙樸黑木耳土地股份合作社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的產業布局。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科技服務團隊主要從技術層面入手,一方面協助合作社建設示范基地,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員培訓,通過集中培訓、現場培訓與觀摩等多種方式增強學習實效,并建立微信工作群,搭建技術交流平臺,促進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
依托項目輻射帶動合作社發展。農業科研院所每年承擔多項項目,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并試驗示范與推廣。尤其從2016年開始,遼寧省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目標,結合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現實需要,對農村地區的各個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優化,設立科技特派團、農業綜合開發省級重點科技推廣、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項目。科研院所與涉農合作社(公司)開展科技合作,結合國家、省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圍繞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土壤改良等領域,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聯合申報技術推廣項目,共同對制約合作社(公司)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通過項目實施,提高合作社(公司)科技含量,為企業發展、農民增收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調研結果表明,51家合作社(公司)中有7家為鄉村振興項目扶持單位,占比13.73%。
▲典型模式案例:撫順縣沐鑫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依托科技服務食用菌產業,與沐鑫食用菌合作社聯合開展研究,建立3.33萬m2黑木耳全日光栽培基地,引進黑木耳優新栽培品種,示范推廣關鍵栽培技術,并開展技術培訓。黑木耳生產規模達50萬包,新增經濟效益達7.5萬元,吸納150余人就業,提高了周邊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
脫貧扶貧,尤其是保障貧困殘疾人穩定脫貧增收離不開產業持續和穩定發展[2]。調查結果表明,51家合作社(公司)的工人中有47人來自貧困戶,年均人收入達到1.5~2萬元,真正實現脫貧增收。
▲典型模式案例:凌源食用菌科技特派團
凌源食用菌科技特派團食用菌專家團隊發揮自身優勢,精準幫扶凌源市佛爺洞大河西村困難戶栽培食用菌,一對一技術指導,同時幫助協調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核心示范區,帶動周邊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498人脫貧,使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
由表1可以看出,三種科技惠農模式各有優劣點[3-4],惠農模式離不開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二者在科技惠農中占主導地位,應靈活發揮作用;個體栽培戶很難抵御市場風險,加入合作社是其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的有效方式。
通過對從事食用菌產業的農戶、合作社(公司)的調查發現,“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合作社”“科研院所+合作社(公司)+項目”“產業+科技+扶貧”等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科技惠農工作中還存在著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1 政府政策宣傳不到位
國家每年都會出臺一些關于強農惠農的政策,例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項目、農民合作社發展項目等,這些政策一般發布在政府或涉農網站,農戶及合作社很難知曉,就出現了農戶急需資金發展卻享受不了惠農政策的情況。甚至一些鄉鎮、村存在著暗箱操作,只有個別群體知道,政策透明度低[6]。

表1三種科技惠農模式SWOT分析
3.1.2 鄉鎮政府政策落實不到位
一些鄉鎮、村干部責任心不強,對一些政策的了解不夠深入,政策落實不到位,執行政策存在偏差。同時對惠農項目的立項缺乏主動性,沒有主動與合作社、科研院所溝通,未能積極爭取。在一些補貼資助項目上,鄉鎮、村干部存在著違規操作現象(巧立名目截留部分資金,或以物代金),從而影響老百姓對惠農政策信任度。
3.2.1 缺乏復合性科技服務人才
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發展,對農業科技服務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既要懂市場經濟,又要懂電子商務、電子信息的經營管理,既要懂農業專業技術,又要懂農業生產實踐。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自身綜合素質高,但實踐經驗少,與農戶交流不順暢;基層科技推廣部門人員短缺,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欠缺,這些因素制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7]。
3.2.2 亟需培養大量鄉土專家
農戶和合作社(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隨時會出現一些技術問題,多數只能借鑒經驗解決問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技服務人員對農戶培訓和現場示范指導,農戶大都聽不懂理論知識,對推廣新技術,很多農戶也是一知半解,接受能力差,適應周期長。因此,需要培養大量鄉土專家,可以進行技術指導,隨時隨地解決問題。
科技惠農服務具有公益性,科技惠農模式中的主體科研院所雖不以盈利為目的,但科技人員的差旅、補助等費用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一旦惠農項目結束,就無資金來源。因此提升農戶和合作社(公司)自身的“造血”功能尤為重要。一方面及時培養技術人員,另一方面用一定資金聘用科研院所技術人員。同時,科研院所應及時轉化科研成果,提高科技人員收入,提高科研成果培育、科技服務的積極性,保障科技惠農服務的可持續性[8]。
科技惠農政策涉及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關注、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落實好科技惠農政策對于鄉村振興,切實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至關重要[9]。
加強分工、各司其職,確保政策嚴格落實。落實政策要堅持公開、公正、公平、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規范管理,陽光操作。在村組實行各項補貼公開化,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工作透明度。
編印宣傳手冊,加強組織培訓宣傳。及時傳達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由專門領導監管,對鄉鎮、村干部進行各項惠農政策宣傳培訓,提高其對政策認知度。印刷惠農政策宣傳手冊,下鄉入戶宣傳惠民政策;通過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力度;公開相關農業部門的咨詢電話,方便農民咨詢相關政策。
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切實把各項惠農政策宣傳到位,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加大惠農政策落實,確保各項支農惠農專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使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惠農資金監管。細化惠農政策的措施和責任,切實加強政策貫徹落實過程監管;統一領導,多部門配合監督惠農資金發放情況,確保惠農專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檢查資金使用效果,確保資金用到實處,真正發揮惠農強農作用。
農業科研院所應依托科研項目,重視篩選優良品種、研發新技術及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更好應用于生產。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食用菌栽培品種多為傳統的香菇、黑木耳,應加強特色品種的篩選培育及推廣,比如大球蓋菇、藥用菌朱紅栓菌等;研發新技術,提高產品產量及品質,拓展新盈利點和方向;農業科研人員要深入農業生產一線,了解農業生產中的“卡脖子”問題,通過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科技人員應加強科技服務創新意識。在現場指導、技術培訓的基礎上,加強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使農戶日后遇到問題能及時解決;“日常工作線上指導+重要環節線下指導”無縫對接,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利用微信、電話等交流方式及時指導和答疑;重視品牌塑造,提升核心競爭力。科技人員在服務基層中,應協助合作社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搭建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直播銷售平臺,引導合作社開拓微店、淘寶等直銷途徑,探索農產品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