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變麗 李武輝 李 波 劉躍鵬
(1萬榮縣農業農村局,山西運城044000;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山西運城044000)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種珍貴大型的食(藥)兩用真菌[1],近年來栽培規模不斷擴大。綠洲一號菌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抗寒性強,越冬成活率高;其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生長2個月株高可達1.8 m;其栽培技術種植簡單,生物量高,年產量可達25 t/667 m2。目前,已有用菌草栽培靈芝、平菇報道[2-5]。常規用棉籽殼栽培猴頭菇存在農藥殘留及重金屬超標風險[6]。因此,尋找來源廣,成本低,安全的栽培料,是猴頭菇栽培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進行綠洲一號菌草栽培猴頭菇配方試驗。
(1)供試猴頭菇菌株:農大猴頭,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食用菌室提供,適宜山西省栽培的猴頭菇菌株[7]。(2)菌草:綠洲一號。天氣連晴5~6 d后收割菌草,晾干,用多功能粉碎機粉碎呈2~5 mm的顆粒。(3)棉籽殼和雜木屑都選擇新鮮無霉變。
試驗選用綠洲一號菌草代替棉籽殼或雜木屑,具體試驗配方見表1。每個試驗配方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100袋。

表1 綠洲一號菌草栽培猴頭菇配方 單位:%
按表1配方配料拌料,料含水量為65%,pH4.5~6.5,采用17 cm×35 cm×0.005 cm聚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料折干約350 g,121℃高壓滅菌110 min。
滅菌后的料袋在冷卻室冷卻后,無菌條件下接種,每袋接種25 g。接種后料袋轉移到培養室培養,7 d后,檢查發菌情況并及時將污染菌袋清理。菌絲長滿袋、出現原基時,即可移入出菇棚出菇。待子實體菌刺長至0.5~1.0 cm時即可采收(圖1)。采收前停止噴水以防止菇體積水,采收后清理出菇面,做好下一潮菇準備工作。試驗共采收3潮菇。
發菌期記錄菌絲生長勢、顏色,測定菌絲生長速度。
出菇期記錄子實體特性,測定產量,并進行統計分析[8-9]。生物轉化率(%)為前3潮鮮菇產量除以干料重。
由表2可以看出,猴頭菇菌絲平均長速最快的是配方5,其次為配方3,菌絲生長最慢的是配方8。供試配方猴頭菇菌絲長勢、色澤無明顯差異。實際生產中菌絲潔白濃密、生長快、生長勢強的配方會優先考慮[10-11](但要排除污染率高的配方)。供試配方2污染率為0.2,配方3污染率為0.1,其他配方無污染袋。

表2 供試配方猴頭菇菌絲生長情況
由表3可以看出,供試配方會影響猴頭菇的現蕾時間。現蕾最早的是配方3和配方7,8 d現蕾,最晚現蕾的是配方8。采收最早的是配方3、配方7,采收最晚的是配方8。配方2、配方3栽培的猴頭菇菌刺短,子實體不規則分枝多;配方8、配方9栽培的猴頭菇菌刺長,子實體圓正分枝少;配方1(對照)、配方4、配方5、配方6、配方7栽培的猴頭菇菌刺中等,子實體圓正。配方2、配方3栽培的猴頭菇子實體疏松,配方7、配方9栽培的猴頭菇子實體較緊實,配方1(對照)、配方4、配方5、配方6、配方8栽培的猴頭菇子實體緊實,品質高。

表3 供試配方栽培猴頭菇子實體經濟性狀
由表4可以看出,產量最高的是配方5,其次為對照(配方1),兩者差異不顯著;產量最低的為配方2,與配方5及對照差異極顯著。

表4 供試配方猴頭菇產量比較

圖2 配方5栽培猴頭菇
試驗表明,當培養料中綠洲一號菌草質量分數從30%提高至50%時,猴頭菇產量逐漸上升,當綠洲一號菌草質量分數為50%時,產量最高,猴頭菇品質高。綠洲一號菌草質量分數超過50%,達60%時,栽培的猴頭菇子實體品質差,且菌袋污染率高。

圖1 試驗出菇場景